当今,网络技术创新助推传媒生态变革,使中国报业乃至整个传媒行业发展处于新的转型期。2022年,随着我国四级媒体融合的大力推进,紧抓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报业无论在重大主题报道、主流舆论引导、多元经营创新等方面,都呈现出特色和亮点。2023年,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中国报业如何在发展中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更加适应用户多维需求,不断从技术持续赋能、IP盘活资源、紧抓主题报道、打造立体传播、拓展报业业态、实现经营模式多元化等方面进行创新,仍然需要努力。
技术持续赋能,IP盘活资源
近年来,我国报业通过自上而下的内容生产机制转型,提升资源整合力度,协调策划、采集、编辑和分发各个生产环节,基本实现短视频、直播、移动视听等呈现形式常态化、多样化应用,从不同角度切入的智能化表达满足用户需要,实现与用户全方位互动。以党报为首的传统媒体在变革链条中呈现更加明显的迭代特征,致力于缩短数据化、平台化阶段,摆脱“利用新媒体技术复刻传统新闻内容”的旧观念,高速进入媒体泛化的智能媒体时代。区块链、数字孪生、物联网、5G、元宇宙等新技术催生了报纸形态创新,打破了平面二维视角,拓宽了我国报业的数字交互接口。一些报业集团紧随技术发展趋势纷纷将目光聚焦“元宇宙”,充分利用报业集团资源,探索与集团各媒体业务联动,实现全面数字化观念转型,以期提升媒体应用场景和品牌IP的融合。如上海报业集团联合组建的东方网&地标马克元宇宙项目,依托AI虚拟数字人、三维实时渲染、多屏帧级同步、虚实融合互动、实时视音频等关键核心技术延展,对接集团各板块和业务结构,率先打造可落地的媒体型元宇宙生态“一站式媒体运营平台”,包括数字人自主研发建模、区块链与NFT(数字藏品)技术应用、裸眼3D及户外媒体交互体验等,推动元宇宙产业上下游各环节协同发展,提升用户交互体验。
同时,一些报业集团有效盘活IP资源,赋能传统纸媒创新性发展新模式,提升自身运营效率。河南日报顶端APP联合数藏中国共建“数藏中原”,开启了国内省级分站布局。2022年,《人民日报》《环球时报》《河南日报》《湖南日报》等报媒的数字藏品“新中国第一个劳动节《人民日报》头版”“《环球时报》奥林匹克纪念日”“《河南日报》创刊号”“《湖南日报》创刊号”上线,将重要的历史资料和文化内涵通过区块链重建,成为真正不可篡改的、可以流通的数字资产,赋予用户特殊身份标识,强化媒体品牌影响力。但报业集团在“元宇宙”所打造的媒体新赛道,应规避“新瓶装旧酒”,尤其不能一味追求新技术加持而忽略元宇宙变革的实质,以及新媒介用户的真正需求和信息偏好。
紧抓主题报道,打造立体传播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精心组织“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近年来,中国报业结合重大主题、理论宣传创新,进行实时热点舆情收集检测,优化内容生产力;拓展党媒与用户连接,抓牢效果追踪分析与用户需求痛点,提升报纸内容传播力。同时,通过不断优化内容传播服务体系,树立精品意识、原创意识,打造有质量、有温度、有关怀的新闻内容,实现与用户的信息共建共享。工人日报推出的《三工视频·新360行》聚焦中国“三新”经济,从不断涌现的新职业切入,以小切口、大情怀、高站位,创新叙事模式,讲述中国工人故事。健康时报的“人民名医”直播平台集访谈直播、远程连线、场地探访、医患互动等多介质于一体,实时生成AI文章,破除健康谣言,弥合用户健康类信息鸿沟,形成了央媒直属平台、权威医生、医药产业、网友病友“四位一体”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通过近年来的媒体融合发展,中国报业深耕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等诸多垂直领域,逐步打造真正立体化、全方位的传播渠道。河南日报“大河报·豫视频”三重赋能“传播力+创新力+技术力”,通过打造视频化垂类项目,孵化MCN机构,建立以互联网技术为底层逻辑的政商综合性媒体矩阵[1]。截至2022年12月15日,大河报传播矩阵粉丝超7000万,其中粉丝数破千万的账号数量3个,全网获赞超15亿。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遵循数字化、阵地化思维引领,发挥垂直类主流媒体对自然资源领域热点新闻和舆论的引导力,让新媒体以新的产品形态延续传统媒体的核心价值。
媒体主要功能之一是舆论引导,因此,需要契合社会基层热点,把握民生舆情导向。一些报业集团完善“技术+人”的监控与引导体系,提升贴地服务效能,加速向公共服务领域拓展,突出“媒体+党建”“媒体+政务”“媒体+商务”“媒体+文旅”“媒体+健康”等“媒体+N”功能,不断扩大媒体服务半径,既唱响主旋律又当好“服务员”。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天目新闻客户端推出新型全媒体生产工作机制——“新媒体栏目IP制”社群化运营,培养受众从被动接收转为主动创造,借助16个IP栏目工作室开展社群运营、线下活动、用户维护等活动,线上线下联动,内容风格更加精准化、私域化,便于报业集团更好地深入群众,在把握舆情导向的同时,打造更多元的运营变现方式,提升了栏目吸引力和品牌影响力,推动了地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有效开展。未来报业集团也需继续根植互联网基因,转变内容运营语态,把握“网络群众路线”,依托技术调动群众闲置时间、闲置知识、闲置能力等各类闲置资源,打造崭新的内容产业[2],建立新型内容“空间站”。
推进平台化建设,夯实社会治理云服务
近年来,报业集团致力于推动实施“平台化”发展战略,构建具备信息流形态、行业性形态、区域性形态的综合媒体平台,以实现连接用户数据、提供精准信息服务的目的,推动平台内容生产和传播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以实现内外信息交互、提供咨询为主的“公有云”平台和以媒体内部运维为主的“私有云”在市场中呈现井喷式增长。然而,报业媒体平台建设质量与指数级“复制”增长数量尚未实现完全匹配,实际平台中“僵尸”应用比例较高、用户复用率较低、用户活跃度不尽如人意、隐私问题得不到有效保障,引发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推广面较小、运维成本高,另一方面是委托方基础架构驳杂,难以实现完整数据迁移,导致资源浪费大。
因此,中国报业要想打赢媒体融合攻防战下半场,就需打破传统“烟囱式”IT建设模式,以托管云平台、融合云平台等特殊云服务形态作为突破口,既包含“公有云”的灵活弹性与“丰富云”的资源特征,又能够辅助媒体自建“私有云”,实现基本运维服务和安全服务,满足报业媒体融合建设诉求。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采用“公有云+私有云”的融合云模式进行建设,对内可实现全集团层面的统一指挥调度、数据共享与利用、内容统一监管、整合新闻和用户资产;对外服务于区县融媒体平台建设,提供从信息采集汇聚、全媒体融合加工、多形态资源管理、多渠道内容发布、全文检索业务到平台运营管理的媒体融合整体解决方案。以人民日报为首的中央级媒体则积极拓展自有平台覆盖面、影响力和交互力。人民网的“领导留言板”平台持续开展“网络问计”,汇集网上群众工作、民间智库、政务服务与点评、大数据分析等问政内容,目前共计3334家政企单位正式入驻,该平台已成为联结基层与各级领导干部沟通交流的“连心桥”,并于2021年12月被载入《中国的民主》白皮书,成为“人民民主参与不断扩大”“人民利益要求畅通表达、得到回应”的生动案例。截至2022年12月15日,“领导留言板”平台共回复留言355.5万条,其中本年度回复条数达65.7万条。
总体来说,当前中央级、省级报业集团已初步完成自有平台建设,明确内容生产者角色定位,成为具备协调性质的公共服务者以及社会治理者,但一些地市级报社还需打破“模仿大于创新”的惯性思维,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借助融合云等形式,突破技术壁垒,真正做到匹配用户需求。
创新传媒人才机制,激发全媒体生产效能
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破解传统主流媒体体制壁垒,加快机制创新成为报业融合发展的第一要义。综合考虑整体布局与多重要素,建设新型生态系统,通过跨部门资源整合,重塑组织架构,孵化专业工作室,实现扁平化、专业化、垂直化、全流程的组织创新,成为我国报业未来融合发展的重要趋势。相比体制革新的“大刀阔斧”,机制革新则更加“细水长流”。机制革新,人是关键,因此报业要转变人才观念,强化组织队伍建设的路径探索。依托人与观念的转变推进,立足国家整体发展布局和当前所处发展时期,把握并遵循媒体发展规律和新闻传播规律[3]。革新人才观念,摒弃笼统看待全媒体人才的旧理念,将全媒体人才从层次、类别上加以细分。层次上,区分基层全媒体业务人才、中层全媒体管理人才以及上层全媒体决策人才,建立多级培训体系,形成“以老带新”梯队型培育模式。2022年11月,江苏省报社社长总编辑岗位培训班开启,有针对性提升培训水准和实操能力。类别上,区分决策统筹类人才、创意创造类人才、生产制作类人才、运营维护类人才等,支持人才轮岗,在实干中学习,找到适配度最高的岗位,从而增强人才归属感和忠诚度。2021年,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启用“特殊人才”制度,享受“一事一议”政策,全面摸底集团内部及下设二级公司年轻优秀人才,拓展竞聘通道,变“双晋升渠道”为“多晋升渠道”,解决人才适配问题。同时,加强现有采编人员新媒体业务培训,提升新媒体意识,通过学习新技术练就新媒体技能,在实践中提高驾驭新媒体的能力水平。
创新人才机制,需要制度创新。要丰富制度供给,划定底线标准,在不触碰红线的情况下,拓展边缘式制度创新。天目新闻实施的“新媒体栏目IP制”在栏目设置上,以项目主申报人为中心,自建虚拟形态团队工作室,优化了过去中央厨房所产生的资源重复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进一步打开采编人员成长通道,激发全媒体生产效能;项目划分采取“赛马”机制,层层把关遴选,择优胜出,在不改变采编队伍原有形态的基础上,划分临时项目队伍,使IP栏目天然带有创新基因。焦作日报社则以各采编科室为小组,开展“记者走基层”项目,分设个人基层联系点,建立绿色通道,打通优质内容从策划选题到配合政务商务服务的全链条生产传播壁垒,保证处置精当。
不断拓展报业业态,实现经营模式多元化
市场化转型成为传统报业摆脱路径依赖,做强事业与产业双转型的基础。报业集团在市场化转型道路上呈现“马太效应”,部分中央级、省级报业单位非主营收入已远超主营收入,积极拓展农特、文旅、城市服务、数字版权等领域。
《2021全球数字订阅报告》数据显示,财新网通过智库化转型的“新闻+数据”两翼业务集群,成为全球新闻付费订阅榜单第十位也是唯一入围榜单的中国媒体。建立智库化资源,依靠独有价值盈利是报业积极寻求“市场空间拓展”的可能性之一,报业集团可建设经济、法治、城市建设、教育、党建、乡村等方面的智库系统。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南方财经智库项目充分实践“媒体+产业+智库”的模式,积极拓展数字化产品线,打造媒体与智库开放、循环、共享的业态网络。截至2022年12月15日,南方财经智库已累计发布研究报告、指数榜单等超500份,涵盖高质量发展、地方营商环境、城市研究、反垄断、资产管理研究、ESG测评、大湾区等多个重点领域,为智慧化城市建设献计助力。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指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在融合发展视野下,报业集团精确定位自身价值,充分实现三方合作,扩大产品和品牌影响力。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引入华龙网战投资金2.01亿元,形成产业链联动效应。在产业规模扩张的同时,做强做优垂直化市场,靠深耕群体盈利,激活“鲶鱼效应”。巴彦淖尔日报社摆脱思维定式,打造媒体“超级协同”机制,与快手科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的快手MCN是全国第一家党报社快手媒体MCN机构。十堰日报传媒集团旗下十堰晚报则与秦楚网合力推进“一行业一公司”“一频道一公司”制,以报兴网、以网固报,跨行业跨地域大力发展蜂蜜、玉石开采加工等产业,运维地区优势产业,其中十堰百事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转型会展业务,先后承办家博会、郁金香文化节等品牌活动,纯利润逾百万元。
当今,在后疫情时代的环境下,中国报业如何积极适应社会的重大变革,把握技术的创新服务,深化媒体融合发展,开展多种经营模式,2023年,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曹月娟,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许悦,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1]贡振国:《以可视化为中心重塑媒体“金身”——以大河报·豫视频为例》,《中国报业》,2022(17):20-22。
[2]王静:《主流媒体平台化运营如何创新?——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天目新闻客户端探索分析》,《南方传媒研究》,2022(05):21-25。
[3]黄楚新、郭海威、黄佳蔚:《以机制创新促进媒体深度融合》,《传媒》,2022(08):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