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推荐阅读 • 正文

老年报业人才培养特色及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摘要]全国老年报不仅在服务老年工作、推动老年事业发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精神需求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同时,在探索和实践具有专业报特色的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呈现出具有老年报业特色的人才发展趋势。
  [关键词]老年报业人才培养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
  纵观全国老年报,从创刊时间看,大多创刊于上世纪80年代,全国27家老年报,其中21家创刊30年以上,多数已过而立之年,创刊时间最长的已有近40年。经过三四个“十年磨一剑”,全国老年报不仅在服务老年工作、推动老年事业发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精神需求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同时,在探索和实践具有专业报特色的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呈现出具有老年报业特色的人才发展趋势。
  专业专才,老年报业人才成长环境别有天地
  不可否认,对比主流媒体,老年报从业人员存在自卑感的大有人在。有人认为,老年报人才成长环境不如主流媒体大报,因为名嘴、名记者、名编辑、名总编辑等,大多产生于主流媒体。老年报在人才成长环境方面,只能算是贫瘠土地,老年报从业人员有的甚至认为自己是新闻界的“二等公民”。其实仔细分析和考察一下老年报业人才成长发展情况,就会惊喜地发现,这个领域的人才环境也有不少优势。
  由于每天都在接触老年社会问题,研究如何宣传和服务老年读者需求,久而久之,很容易成为老年社会、老年政策、老年文化、老年教育的专家。黑龙江老年日报原总编辑王福林,热心研究老年心理问题和老年声乐,先后出版了《老年心理咨询》《国内首套老年金曲》《王福林词曲作品专辑》,还通过举办老年歌曲活动,活跃老年读者的文化生活。江苏老年周报原总编辑牛飙,由于热衷于研究老年教育,不仅围绕老年教育著书立说,而且成为老年教育方面的学者。辽宁老年报原总编辑李元,苦心钻研如何创新老年工作,成为研究老年问题的专家,先后受中直企业、省市涉老部门和新闻媒体、出版部门的邀请,专题讲授创新老年文化和老年产业。
  近几年,老年报业人才之所以成为社会抢手的热门人才,一是因为方兴未艾的老年事业、老年产业、老年市场带来许多新课题,亟待研究解决。迅猛发展的老龄化社会,需要更多研究老年问题的专家,这就给老年专业人才的成长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遇。二是因为老年报专业岗位容易培养出老年事业所需要的人才,老年报工作人员经过努力,完全可以成为老年事业方面的专家。三是因为老年报读者比较专一、稳定。如果将老年报读者与其他媒体读者对比,老年报读者忠诚度更高,他们对办报人员的劳动成果十分认可、格外珍惜,对办报人员的成长成才起到了激励作用。
  专版专栏专著,培养老年领域专家的摇篮
  一般来说,老年报专业性强,如要闻版、老年工作版、老年消费版、文化版、健康版、法律权益版、收藏版等。长期编辑这些专版的编采人员,要具备政治、经济、文化、医学、法律、历史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果编辑是位有心人,并且能做到专注专一,注意收集、学习、钻研相关信息资料,并具有创新思维,就很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专版中的专栏是固定的,甚至作者也是固定的,这就产生了专栏作家。纵观新闻历史,由专栏培养出来的专家学者大有人在。因此有人说,专栏是培育作家的摇篮。20世纪美国享有盛名、曾两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新闻记者沃尔特·李普曼,曾在1931年9月至1967年5月长达36年的时间里,担当《先驱论坛报》专栏“今天与明天”的撰稿人。他一生中共写了31本书,其文章以精辟的见解和独特的洞察力,对美国和一些国家的政治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国内老年报专栏培育的专家和作家也有不少,天津中老年时报原总编辑李燕捷,是南开大学的史学博士,具有深厚的史学功底。1995年,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播出期间时,李燕捷在天津中老年时报和今晚报开设专栏,围绕电视剧《三国演义》为读者提供真实的历史背景材料,在读者中产生热烈反响。他在报纸上相继刊发文章40余篇,后汇编成《三国演义与三国史实·谈虚说实八十题》一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著名史学家来新夏为其作序,称赞李燕捷文史兼通,“又恰恰因职业关系而不时收到读者的提问,因此也就推动他投身于对《三国演义》的史证工作”。由此看来,老年报还能为史学专家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最令人称奇的是,原上海老年报编辑朱亚夫,潜心于收集名人、学者的书斋名称,他利用采访之便,积十年之功,收集斋名数千,名人书斋照片数百幅,有关文摘卡片2000多张,剪报几大册,1997年9月与他人合作出版了《中华名人书斋大观》一书,在出版界和藏书界得到了很高的赞誉。
  定向培养,专业培训,强化人才培养基础
  老年报受互联网的冲击,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如何尽快突围,关键是要将强化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互联网时代提倡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与老年报提倡的专业、专版、专家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全吻合,老年报从业人员应努力实现自身的最佳选择和定位。在强调政治素质的前提下,根据专业、专版、专栏、专家的培养模式,本着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原则,按承担专版、专栏编辑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进行专项培养。当年上海文汇报就主张编辑记者要学文史等专业知识,并举办了一系列讲座,请朱光潜讲美学,夏承焘讲词,荀慧生讲京戏,赵景深讲戏曲史,刘天韵讲评弹,等等。讲座不仅增加了编辑记者的专业知识,还活跃了思想,开阔了眼界,对工作的提高颇见成效。这样的专业培训,对今天的老年报来讲,仍是十分必要。专业、专项培训,不能仅局限于编采人员,报社经营管理人员也应该根据专业报的特点,创新专业、专项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要加强策划和创意,通过举办创新中老年消费理念、搞活中老年文化养生、提倡娱乐经济、提升老年地产文化内涵等为专题的高峰论坛和学术研讨,达到以会代训、以活动代培、以项目育人的目的,使老年报经营管理人员的活动策划能力、组织能力与编采人员的文化创意水平、专家办报水平同步提升,相得益彰。
  总之,报业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老年报业能否在互联网等新媒体和多媒体融合的竞争中,通过深化改革,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核心问题是报业人才必须尽快实现专业、专精、专才。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专家办报的表率,创新老年报业人才培养机制,老年报主管单位,包括新闻出版部门、报业协会等也应加强报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和指导,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使老年报人才培养和发展呈现出更加喜人的新局面。
  (作者:辽宁老年报社总编辑)
 
  参考文献
  [1]《新闻人物》编辑委员会.新闻人物[M].北京:新华出版社,983.
  [2]李燕捷.三国演义与三国史实[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3]五花八门的民间收藏[J].书摘,1998(11).
  [4]刘琅,桂苓.旧影——一代孤高百世师[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  
责编/邓应华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8年7月(上)P44-45
 

责任编辑:王文钰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客户服务
    中国报业网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
    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0192706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京)字第327号
    京ICP备1402856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903号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国报业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