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发挥融媒优势 做好“为民”文章

来源:中国报业网    作者:周萱 向东宁 刘震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7-11    
  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咸宁日报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载体,立足于全媒体时代传播新格局,将新媒体平台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发挥融媒优势,做好“为民”文章。

  为民纾困,让党史学习教育“实”起来

  2021年3月15至19日,在湖北省咸宁市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召开后的第一周,咸宁日报全媒体矩阵推出一组报道——《关注咸安温泉办事处79号院“通气难”》,成为当地群众热议的话题。

  这组报道的起因,是咸宁市委书记在接待群众来访时,有群众反映咸安温泉办事处 79 号院天然气接驳“难产”,从2020年8月启动,历时7个月仍未接通。

  如何才能把为群众办的实事真正落到实处?这个线索立即引起我们的关注。

  围绕“在办实事中厚植为民情怀”这条主线,《关注咸安温泉办事处79号院“通气难”》系列报道,由社长亲自部署,总编辑深度策划,记者及时跟进,全平台刊发,回应群众关切,做问题终结者。

  5天连续在全媒体平台推出5篇报道,深入采访了79号院居民、相关单位等,探究通气难背后的深层原因,及时报道事件进展。

  在领导的重视和媒体推动下,相关单位“踢皮球”“和稀泥”的态度开始转变,最终仅用了6天时间,解决了“难产”7个月的天然气接驳问题,获得了当事人和读者的一致好评。

  事情解决后,咸宁日报还刊发社评,由点到面,深刻反思79号院通气难一事暴露出的问题,为地方政府优化社会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提供参考。

  通过问题导向、过程追踪、结果评价,这组系列报道在推动解决群众困难的同时,在当地党政机关引发了“转变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的大讨论,影响深远。

  党史学习教育如何走深走实?

  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咸宁日报关于79号院通气难的报道,就是一个生动案例。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咸宁日报充分发挥党报的桥梁、纽带作用,倾听民生民情,聚焦“急难愁盼”,把百姓诉求及时上传给党和政府。

  2021年6月30日,赤壁瓜农徐金阶因西瓜滞销向咸宁日报求助。咸宁日报新媒体中心团队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策划“爱心助农 直播卖瓜”线上线下结合的义卖活动。通过直播带货,两小时义卖西瓜5000余公斤,后续订单不断。瓜农特意向报社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直播为助农开启了“新模式”。此后,又先后通过新媒体平台,为通山滞销的枇杷、咸安滞销的火龙果、葡萄等农产品“吆喝”,取得良好成效。

  这些贴近群众、惠及民生的新闻报道,解民之难、纾民之困的活动,体现了党报以人民为中心的办报宗旨,把情系百姓、关注民生的理念落到实处。

  挖掘典型,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这本“书”,如何让更多人学深、悟透?

  讲好党史故事,是一种生动、有效的方式。而身边的党史故事,最鲜活、最有亲和力、说服力和感召力,能引起共情与共鸣。

  其中,连续报道《跨越72年的寻亲之路》,就是从一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采访中,挖掘出来的身边的党史故事。

  2021年7月8日,咸宁日报接到几名当地大学生投稿,称他们在通山县赤城村城坑吴庄参与暑期社会实践中,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全村人72年接力,为在解放通山时牺牲的乔凤山烈士寻亲,并为其守墓。

  烈士为国捐躯,村民72年接力寻亲。首先,这个故事就让人震撼、感动,是我们从未报道过的、来自本土的党史故事素材。更令人振奋的是,72年后,寻亲终于有了回音。

  咸宁日报立刻找当地宣传部门核实线索,第一时间赶到通山,联系到接力寻亲的主要人物——通山吴兴发家族的成员、烈士乔凤山家乡河北永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以及整理收集这一故事的社会人士张长征。掌握到第一手资料,并将选题报告给编辑部。

  总编辑高度重视,当即安排成立报道组,明确了报道方式,指导策划,将其列为当月重点报道。

  十天里,报道组多次到村采访,深入了解故事始末。查阅多方资料,仔细核实、订正,还原真实历史。还幸运地找到了当年见证吴兴发捐棺、乔凤山安葬的四位老人,记录他们亲口讲述、亲眼所见的历史事实,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从发现线索到送烈士遗骸回家,咸宁日报跟踪报道了全过程,从2021年7月13日起,连续刊发《乔凤山烈士,你的亲人找到了》《今后,吴家人就是咱亲人》等7篇报道,并制作了短视频等新媒体作品。

  报道刊发后引起强烈社会反响:邯郸媒体来咸联动报道,当地居民自发祭奠烈士;咸宁大学生党员围绕这个红色故事展开学习、讨论、宣讲;咸宁市党史学习教育办表示要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

  从这一系列报道也可以看出,讲述百年党史,离不开宏大叙事,也不可缺少以小见大的地方叙事、百姓叙事。

  党史学习教育中,咸宁日报注重深入挖掘身边的党史故事,从小人物、小切口入手讲述党的浴血奋战史、艰苦创业史、改革创新史。

  咸安老人毛保玉在自己百岁生日那天,亲手制作了一面党旗,赠送给当地民政部门。这个小人物的故事被采写成稿件《一针一线总关情 咸安百岁老人缝制党旗铭党恩》。该报道在咸宁日报全媒体平台推出,并被学习强国平台采用。

  2021年7月,河南发生洪灾,咸宁日报在做好救灾报道的过程中,挖掘出河南志愿者冷中玉的故事。1998年,冷中玉开着三轮车到嘉鱼簰洲湾参与抗洪,现在他又在当地的救灾第一线。嘉鱼县纷纷与他联系,通过他向河南新乡地区捐款捐物。这一系列事迹,以《1998年,他送来百箱方便面抗洪;23年后,嘉鱼捐出数百吨蔬菜驰援》一稿为代表,展现了党员、群众、青年志愿者等在抗洪救灾中的群像,再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抗洪精神。

  “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这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故事、榜样,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材,起到了深入人心、深得人心、打动人心、凝聚人心的效果。

  打造产品,让党史学习教育“潮”起来

  党史学习教育在内容和思想上守正,在传播方式上要创新。

  咸宁日报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发挥平台优势、主流媒体的引导优势、融媒体的传播优势,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制作发布符合时代特征、符合传播需要、符合人民需求的新媒体产品,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2021年七一前夕,由咸宁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史志研究中心、咸宁日报社举办的“咸宁市庆祝建党100周年党史展览”开展。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除了线下,咸宁日报还同步推出“线上咸宁党史展”,将1200余张珍贵图文资料以H5的形式展示出来,反映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鄂南人民革命和建设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主要发展成就。线上咸宁党史展通过分享式传播,吸引了50余万人线上观看,成为咸宁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

  借助网络新媒体,咸宁日报将《党史上的咸宁记忆》《红色咸宁启示录》等系列微党课搬上掌上咸宁客户端、咸宁日报学习强国号等平台,在全媒体平台开设《我为群众办实事》《走进咸宁红色教育基地》等专栏,推出党史知识答题等线上活动。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咸宁日报综合运用短视频、H5、直播等新媒体手段,通过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让手机成为学党史的“移动课堂”,拓宽了党史学习教育覆盖面,让更多群众从中汲取智慧力量。

  线上学习拓宽广度,线下宣讲挖掘深度。

  咸宁日报主动与咸宁市委宣传部对接,策划百姓宣讲活动。百姓宣讲重点在“百姓”,百名宣讲员是来自基层的广大党员群众,百场宣讲活动讲述接地气的身边事。

  通过“别墅养鸡”带领乡亲致富的回乡青年张亮,讲述他的创业史;党校教师阮成君,结合咸宁高桥镇白水畈萝卜小镇建设,说到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大学教师罗超,分享了学校干部在崇阳县畈上村驻点扶贫的见闻,谈到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在通城县隽水镇古龙村,5位来自咸宁市直部门和通城县的宣讲员,围绕“身边的感动”这一话题,向近百名村民讲述“十三五”期间身边发生的变化和“打工人”拼搏奋斗的故事……

  宣讲还以线上VR直播的形式,累计吸引230万人次观看,群众表示听得过瘾,宣讲员也感叹当了一回“网红”。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讲党史,创新使用新技术手段传播,咸宁日报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贡献媒体融合力量。(作者咸宁日报社周萱、向东宁、刘震)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