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主流媒体只有把握大势、顺势而为,积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用好移动传播新技术,才能把握主动权,占据舆论传播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息化为我们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2020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明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我们必须立足形势发展,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在人民日报编委会领导下,全社上下坚定不移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全媒体传播格局逐步完善,人民日报的地域覆盖面、人群覆盖面、内容覆盖面不断扩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提升。
完善“中央厨房”运行机制,推进全媒体生产成为常态
1.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积极探索者、忠实践行者
人民日报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方面起步早、发展快。2012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开通法人微博;201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开通微信公众号;2014年6月12日,人民日报客户端上线;2015年两会报道期间,人民日报试行“中央厨房”工作机制……
近年来,在全媒体指挥调度中心(中央厨房)的统筹调度下,报社旗下报、刊、网、端、微、屏等多种传播渠道共同发展,传播力稳步提升。截至目前,人民日报社全媒体覆盖用户总数超11亿人次。现在,人民日报社已经有十多种载体,是影响力最广泛的时期,从中可以看到科技发展的力量,也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回应时代挑战的努力。
2.着眼融合,不断优化全媒体新闻生产流程
全媒体指挥调度中心(中央厨房)是人民日报全媒体矩阵策、采、编、发、评的大脑和枢纽。它不仅是一个实体、一个空间,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其实质是,无论是重大主题报道或者日常新闻报道,都贯穿媒体融合的思想,统筹考虑报、刊、网、端、微、屏等各种传播渠道,做到“融策划”“融采编”“融传播”“融评价”,不断优化全媒体新闻生产流程,让“一次采集、分类加工、多元生产、多渠道传播”的全媒体生产成为常态,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采前会制度是全媒体指挥调度中心(中央厨房)发挥统筹协调、指挥调度功能的重要抓手。2020年10月以来,随着疫情之后各项工作转入常态化,采前会也恢复常态化运行,及时传达有关精神,通报宣传提示;研究阅评作品,评估传播效果;汇集新闻线索,分析研判舆情;拟定策划方案,布置采编对接。同时,我们综合运用报道指挥平台等工具,做好每日报道指令和新闻线索传达沟通。
3.改进传播效果评估,逐步做到实时监测动态排名
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不再是“发完了事”的单向传播模式,“及时反馈”“双向互动”成为新常态。加强评报和传播效果评估,有利于及时归纳总结新闻生产流程中的得失,指导下一步工作。
顺应媒体融合发展大势,我们不断改进评报和传播效果评估工作。如今,评报不仅关注人民日报及海外版的报道,而且关注各社属媒体的报道;不仅关注图文等传统报道形式,而且关注短视频、H5、VR、AR等各种融媒体产品;不仅点评亮点,而且点评不足。持续完善传播效果评估办法,不断提升“融媒云”平台的智能化程度和计算能力,逐步做到对人民日报全媒体矩阵生产的新闻产品传播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动态排名。
4.激发创意活力,孵化新闻生产“轻骑兵”
加快推进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需要有相应的机制和办法。我们创造性地实行了“融媒体工作室”的工作机制,不断优化优秀融媒体产品奖励办法,鼓励、引导编辑记者更多向新媒体渠道供稿。建立融媒体工作室动态管理机制,进一步释放新闻生产力。
目前,人民日报社各部门和单位的编辑记者跨部门组合、按项目制施工,组建了45个融媒体工作室,例如“学习小组”“侠客岛”“麻辣财经”“半亩方塘”“大江东”等。各融媒体工作室创意活力涌现,内容出新出彩,成为报社全媒体新闻生产的“轻骑兵”。
全面布局各类终端平台,构建完善全媒体传播格局
1.办好自有平台,用好商业化社会化互联网平台
宣传思想工作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人在哪里,宣传阵地就在哪里。根据移动互联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规律,人民日报社主动布局各类终端平台,扩大“三个覆盖面”。截至2021年10月底,以“两微两端多账号”为代表的人民日报新媒体矩阵继续保持高质量发展,用户总量突破6.5亿。其中,人民日报微博粉丝达1.4亿,始终保持“中国媒体第一微博”优势;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订阅量突破4000万,传播力影响力在微信公众号平台各类账号中稳居第一;人民日报客户端用户自主下载量达2.72亿;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国际影响力逐步攀升,海外用户占比达71.2%;人民日报抖音账号粉丝数近1.4亿,是抖音平台粉丝数量最多的账号;人民日报快手账号粉丝数近5300万;2021年新开通的人民日报B站账号粉丝数已超过200万。
人民日报海外版打造的海客新闻客户端境外用户占比达50%;人民网除中文版本外,已拥有7种少数民族语言版本和12个外文频道;人民网聚合分发平台创新主流媒体优质内容分发模式,通过手机负一屏、浏览器等覆盖用户超5亿;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入驻单位300余家;电子阅报栏点位不断增加;人民日报少年客户端下载量突破3000万。
2.把握国际传播趋势,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融合手段是必然选择。我们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努力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目前,人民日报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矩阵总粉丝近1.24亿,日均发帖超过200条。成立“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开展国际传播“丝路奖”评选。继续做好外媒定制推送工作,持续向外媒推送人民日报原创新闻作品。2021年,人民网在原有9个外文语种基础上,增设意大利语、斯瓦希里语和哈萨克语(面向哈萨克斯坦)3个外文语种。“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多语种网站从7个语种增加到10个。环球时报英文版脸书账号粉丝规模跻身全球媒体前十名。
3.坚持内容为王,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内容生产分发
作品是检验融合发展成效的第一标准。无论采用何种新技术新手段,生产出更多传播力强、覆盖面广的新闻产品才是融合发展的最终目的。我们坚持内容为王,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内容生产分发,取得较好成绩。融合手段的使用,让正能量更强劲,让主旋律更高昂。在新媒体渠道首发的“这些年,总书记牵挂的民生事”系列报道平均单篇阅读量逾500万,单篇最高阅读量达1430万。2021年两会期间发布的《建党百年主题MV〈少年〉》,48小时点击量超过1.6亿次。“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活动文章在人民日报少年客户端、少年网的阅读量超过5.8亿次。
2020年,人民日报推出的抗疫主题微视频《热血出征》播放量近10亿次,纪录片《生死金银潭》播放量近1亿次;直播节目《人民战疫》持续播出64期,观看量超过8亿人次;互动海报《点亮武汉》创造微信平台阅读量最快达到“100万+”纪录。
2019年,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条主线,推出多款现象级爆款融媒体产品。“我爱你中国”主题活动互动量达10亿,总阅读量超150亿。系列微视频《中国24小时》累计播放量超24亿次,被翻译成多个语种向海外传播。推出的“时光博物馆”全国巡展活动,线下参观人数超过50万,累计阅读量超25亿次。
4.强化服务意识,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
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发挥主流媒体优势,积极探索“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推动新闻信息与政务、民生服务等紧密结合,在全媒体时代更好发挥“上连党心、下接民心”的桥梁纽带作用。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通的“人民日报全媒体行动·征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求助者信息”平台,收集有效信息4.2万余条,在疫情肆虐的危急关头,打通生命通道,助力“应收尽收”。人民日报新媒体发起的“为鄂下单”系列公益直播带货活动累计销量达300万单,总成交金额超过2.5亿元;“暖春行动”全国求职招工云对接平台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超过60万个,在线求职人数超过200万。
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累计促成解决问题200多万件。2021年,人民网进行内部机构改革,专门设立“网上群众工作部”,“领导留言板”实现了专人、专项运营。人民网还推出“人民网+”客户端,将重点放在服务上。
推动技术自主创新,为媒体融合发展保驾护航
1.紧跟技术发展前沿,保持对新技术的高度敏感
媒体融合发展源于传播技术变革。人民日报社顺应传播技术迭代创新的大势,始终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加强对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在新技术面前敢于“尝鲜”。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率先尝试了“5G+VR”全景直播的报道形式,给读者带来全新体验。2021年全国两会,首次在重大报道中启用“智能创作机器人”,聚合5G智能采访、AI辅助创作、新闻追踪等多项功能,实现文字、语音、视频等素材自动整理,新闻热点自动追踪,智能处理制作音视频,成为探索技术创新、推动技术升级、优化技术应用的又一次有益尝试。
2.聚焦融合发展技术难题,探索智慧媒体发展之路
尝试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依托新媒体中心成立的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紧盯技术前沿,加紧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实践应用,加快推进短视频和主流算法两个重点项目建设,合作成立主流算法项目公司,加快推进主流算法2.0研发。
依托人民网成立的传播内容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人工智能算法、算力、算据三大要素,融合新闻传播、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聚焦传播领域的主流价值观精准传播、内容风控评级、网络空间治理、智能计算服务等方面开展研究。
3.培养“一专多能”,着力打造全媒体人才队伍
“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无论是内容创新或技术创新,归根结底都要靠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最终也要靠人才队伍的转变来实现。
人民日报坚守党报初心使命,有针对性地对年轻编辑记者、新媒体从业人员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持续开展全媒体理念和技能培训,努力培养一批提笔能写、对镜能讲、举机能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全媒体人才,锻造能够把握正确导向、熟知新闻业务、掌握网络技术、善于融合创新、懂得网络传播的人才队伍。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把更多精通新媒体的中青年优秀人才充实到关键岗位,夯实新闻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后备力量。加强采编播管、技术开发、产品运营的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技人才和传媒人才融合发展,补齐媒体融合专业人才短板,推动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队伍结构。
4.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壮大融合发展技术力量
我们尝试实行更加灵活、有效的人才引进和薪酬政策,提高主流媒体的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通过校招、轮岗、借调等方式,引入融合采编人才,充实一线力量。围绕加强人才引进培养、扩大项目制用人试点等进行调研,形成相关办法。目前新一批项目制高层次技术人才招聘工作已经完成,融合发展技术力量进一步壮大。
适应全媒体时代需要,我们还需不断改革完善选人用人机制,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确保主流媒体在主战场上赢得主动权。
(作者:温红彦,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曹树林,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编辑)
(原载《中国报业》杂志2021年12月上半月)
(原载《中国报业》杂志2021年12月上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