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晓东:党报与人民同心同向 党心与民心同频共振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5-01    
 

汪晓东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采访


  编者按: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人民日报编委会高度重视抗击疫情报道,明确要求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做好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1月25日编委会决定成立前方报道组,先后派出4批记者,并抽调其他分社记者,与湖北分社人员一起,共同组成了人民日报社武汉前方报道组。作为前方报道组副总指挥,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副主任汪晓东自2月2日奔赴武汉,至4月25日返京,他在前线一“扎”就是84天。

  汪晓东长期负责人民日报社重大报道策划、组织、协调和采写,参加过党代会、全国两会、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及汶川地震等报道,多次参加G20杭州峰会等重大主场外交活动和高访报道,策划了“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新思想从实践中产生”等系列报道,但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次抗击疫情报道任务之重、风险之高、难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工作环境之复杂,都是前所未有的。”人民网传媒频道特别对话汪晓东,请他讲一讲前方报道组的抗“疫”故事,也听一听这位逆行党报人的亲历感受。

  人民网传媒频道:作为人民日报武汉前方报道组副总指挥,您是什么时候奔赴一线的,前方报道团队是如何组建起来的,是根据什么条件来选派记者的?

  汪晓东:我是2月2日从北京赶到武汉的。前方报道团队第一批同事则更早。湖北分社同事在疫情发生后就一直奋战在抗疫一线。河北分社、甘肃分社、西藏分社的3位同事因年前到武汉过年,疫情发生之后直接投入战斗。人民网两位同事1月23日就到了武汉,环球时报的同事最早是1月25日(大年初一)到的。1月29日,报社从北京派出了9位记者。2月1日,山东分社一位同事从湖南老家驰援武汉。

  派出前方报道组是李宝善社长、庹震总编辑和编委会决定的,据我所知,报社很多同事都踊跃报名。

  人民网传媒频道:前方报道团队在武汉采访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汪晓东:这次抗击疫情报道任务之重、风险之高、难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工作环境之复杂,都是前所未有的。1个多月来,人民日报前方报道组不畏风险,冲在一线,克服困难,连续作战,采写了一大批鼓舞人心、提振士气的报道,制作了一系列引发“刷屏”的新媒体产品,唱响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彰显了强烈的使命和担当,充分发挥了党中央机关报的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

  要说困难,无疑是如何做好防护、确保安全。我在前方为大家做协调服务工作,这方面也始终是最不放心的。特别是大家刚到武汉的时候,面临防护用品特别是N95口罩、医用防护服严重不足的情况,没有这些防护用品,就不能深入红区采访,就拿不到一手素材。好在报社各部门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大家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给我们筹措防护用品,在较短时间内就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前方同事也充分感受到了报社大家庭的温暖。

  人民网传媒频道:这次疫情报道不仅任务重,而且风险很高,报道团队成员的心理如何?大家会有觉得特别害怕的时候吗?

  汪晓东:说一点不担心,这也不可能,毕竟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2008年汶川地震,我在四川采访19天,也没有这样的感觉,毕竟地震跟疫情还不一样。工作23年,参加这样的重大疫情报道,我也是第一次。不过,正像一位“90后”同事说的,“上了战场就忘了害怕”。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看到那么多医护工作者、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等,他们都在拼命,每一天,他们都给了我们太多的震撼、太多的感动。和这些英雄在一起战斗,也就不会紧张了,说实话,要说危险,他们,特别是白衣战士面临的危险更大,他们每时每刻都置身于危险之中,都是在拼命!另外,在武汉的两个多月,每一天大家都觉得时间不够用,也确实忘记了紧张和害怕,没有时间。

  人民网传媒频道:面对如此重大的疫情报道,尤其是“封城”后的武汉,可报道的新闻很多,但是我们的人手又是有限的,如何协调采访任务?我们的选题有哪些侧重点?

  汪晓东: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抗击疫情报道千头万绪,前方情况错综复杂,突发新闻随时出现,本报前方报道“点多面广战线长,人少事多任务急”,为了打好主动仗,前方报道组一开始就提出,资源集聚,力量集合,优势集成,根据疫情防控进程和各阶段重点任务,统筹安排,统一调度,策划为先,集中用力,突出重点,展示特点,挖掘亮点,力求做到每天都有重点策划,每天都有主打稿件,每天都有传播亮点。

  说到报道的重点,重中之重是始终紧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开展报道。这场疫情防控战争,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亲自指挥、亲自部署,1月7日以来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多次召开会议,深入考察调研,3月10日还亲自到武汉,实地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我们的宣传报道指明了根本方向。

  前方报道组第一时间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及时组织相关重点报道。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前方报道组迅速采写《270多名工人党员昼夜奋战——火神山工地有支党员突击队》《重返岗位,继续作战》《我是党员,我先上!》等报道;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广大医务工作者要“发挥火线上的中流砥柱作用”,我们组织小分队,采访数十位一线医护人员,撰写了5000字长篇通讯《火线上的中流砥柱——记无私奉献英勇奋战的医务人员》,在一版刊发;围绕全军4000多名医护人员坚决响应总书记号令,星夜兼程驰援湖北,前方采写长篇通讯《冲锋,这里就是战场!——记抗疫一线的军队医护人员》,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前方组织采写《打好武汉保卫战不获全胜不收兵》,生动反映总书记重要讲话增强武汉广大干部群众必胜信心……

  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前方报道始终突出一个“准”字,把握一个“稳”字,强调一个“快”字,体现了强烈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担当。

  人民网传媒频道:您都去过哪些地方采访?印象最深的是哪次?有没有令您特别感动的人和事?

  汪晓东:在武汉两个多月,难忘的场景很多。看到声音嘶哑的社区书记耐心接听居民一个又一个电话,会感到这就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样子;看到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那些普通工人顶风冒雪日夜施工,会感到强大的国家力量;看到医护人员的汗水和着泪水,还有脸上的勒痕,会感到特别心疼;看到孩子们趴在窗口对撤离的医疗队员喊“感谢你们”,会悄然落泪;看到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重症患者在走廊里打太极拳,会感到这座城市的人民那种坚忍和顽强……

  习近平总书记3月10日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武汉必胜!湖北必胜!全国必胜!”总书记指出,战胜这次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看到一幕幕难忘的场景,听到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对总书记的话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人民网传媒频道:身处全媒体时代,报道组成员在前方都运用了哪些融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报道?

  汪晓东:确实如此。我们置身于全媒体时代,融合传播是这场抗疫报道的一个显著特点。可以说,经此一役,人民日报的融合发展向纵深推进了一大步,全媒体传播能力也有了新提高。

  前方报道组有总编室、新闻协调部、经济社会部、政治文化部、国际部等编辑部门的记者,也有新媒体中心、人民网的采编人员;有总社来的,也有湖北、河北、山东、甘肃、西藏等分社来的;有主报和海外版的人员,也有环球时报、健康时报、生命时报以及传媒广告公司、数字传播公司的同志。在抗疫的战场上,大家协同作战,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了融合发展的实战检验。

  海外版前方记者在给版面供稿的同时,积极采写“学习小组”“侠客岛”微信公众号报道,其中《习近平的战疫时刻》被全网推送,《疫情当前,中央这场电视电话会议为何不同寻常》《习近平考察武汉的三大看点》,总阅读量达到530万。同时还推出“岛叔在武汉vlog”,用镜头记录前线故事,其中《派出所的哭声》讲述为基层派出所提供餐食服务的潘师傅的故事,登上当天的微博热搜,全网播放量超过4000万。

  新媒体中心前方报道团队制作新媒体产品326篇,仅在人民日报两微两端的单条阅读量就超过13亿。策划推出各类短视频产品228条,其中《武汉保卫战》《微纪录片|武汉百步亭的社区民警》《武汉24小时》《微视频|方舱37日》等被全网置顶推送。60条微博登上热搜,占所发微博的36%。推出现场直播60场,其中《直播|武汉方舱医院首次大规模集体出院》仅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和人民日报微博的浏览量就超过3185万,微博点赞19.4万。策划推出“武汉有我”系列微纪录片,关注战疫一线凡人英雄的感人故事,微博阅读量超过9500万。推出系列权威访谈“疫线对话”,邀请张伯礼院士、李兰娟院士等知名专家解读疫情防控形势,仅在微博上的阅读量就超过4000万,其中张伯礼院士专访还登上微博热搜首位,话题阅读量达6.6亿。

  人民网前方报道团队先后推出了《探访武汉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污染水源系谣言》《探访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防护物资面临短缺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探访武汉超市:货品储备充足市民购买有序》等“探访”系列图文稿件,通过“人民战疫”栏目进行现场连线直播,同时每天推出一篇《武汉日记》及配套的vlog,其中《“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全网阅读量超3000万,《西哥的方舱初体验》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二名。人民网记者拍摄的火神山施工现场“手套照”,被作为整版公益广告刊登。

  环球时报前方记者4次进入重症监护病房采访,1次进入方舱医院采访,1次进入隔离点采访,3次跟踪报道病人转运,3次全程跟踪记录定点医院医疗废弃物处置,1次跟随社区医院医生开展密切接触者上门排查服务,1次跟踪拍摄危重病人救治,展现出强烈的使命担当、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忘我的敬业精神。

  健康时报前方记者推出原创短视频产品28个,总播放量超过5100万人次。制作10期《人民名医》战疫·最前线系列视频直播专访节目,在线观看量超过3000万人次。他们与主报记者合作采写了反映方舱医院建立党组织的通讯《“这个时候更要牢记我是党员”》,在人民日报报眼推出。此外,他们还采写了报道《武汉医院新冠肺炎医疗垃圾处理压力大》,反映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医疗垃圾积压问题,报道推出第二天,积压垃圾即被全部清理。

  生命时报前方记者一个月采写各类报道240多篇,推出视频25条,视频直播1次,拍摄图片500多张。围绕中医药在疫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推出了《中医抗疫,不怕质疑》《抗疫一线的中医人》等系列报道。得知武汉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医生彭银华感染新冠肺炎殉职,他们第一时间推出视频报道《送别彭银华!我们用镜头独家记录了同事眼中的他》,播放量近300万。
汪晓东在武汉火神山医院采访
  人民网传媒频道:回顾以往参与的各类大事件报道,您觉得人民日报社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报道有哪些不同之处?

  汪晓东:这些年我确实参加了很多重大报道,包括汶川地震报道。与以往的这些重大报道相比,这次疫情报道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报道的舆论生态和媒体格局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现在是一个全媒体时代,网络高度发达,其中也包括自媒体。在这样复杂多元的舆论生态中,主流媒体如何继续立于主导地位,如何占领舆论的制高点?这是全新的课题,其中的挑战也不小,对于我们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比较突出的是,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很多虚假信息以及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也就随之而来,人们称之为“次生灾害”。以前互联网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的时候,这些“次生灾害”危害还没那么大,范围也没那么广,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因此,主流媒体肩负的职责也就更大了。怎样强化正面声音,消解负面舆情,需要我们创新报道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尤其是要高度重视新媒体传播。而在这次抗疫报道中,我们的新媒体报道也全面发力,推出了很多“刷屏”产品,对于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也及时予以回应,起到了解疑释惑、激浊扬清的重要作用。很多湖北和武汉的读者说:“关键时刻,还是要看人民日报!”

  人民网传媒频道:前方报道团队也有不少年轻的记者,85后、90后能占到多大比例?经此一“疫”,您对这些年轻新闻人有什么新的认识?

  汪晓东: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总书记的话,对抗击疫情一线的青年人、包括参加报道的年轻记者既是充分肯定,也是巨大鼓舞。

  我们的前方报道团队,也是以年轻同事为主力、充满活力和战斗力的团队,“85后”“90后”占到80%以上,他们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展现了一往无前的力量,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人民日报的未来和希望!记得2018年社庆70年的时候,同事们都说“70年党报正青春”,我从一线的年轻同事身上,再次强烈感受到了这一点。

  比如,为了不影响家人,湖北分社所有同志有家不回,全部跟大部队一起住在酒店。一位年轻的分社记者告诉女儿“出差”了,女儿每天画一幅画表达思念和祝福。有一位在其他分社工作、家在武汉的年轻同事告诉我,只能在父母送换洗衣物到酒店时匆匆和他们见一面,平时不敢给他们打电话,因为一拿起电话就会流泪。采写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事迹的年轻同事边哭边写,写到最后已泣不成声,中央指导组宣传组负责同志称赞“英雄的事迹很感人,采访英雄的记者也很感人”。为详细了解重症监护病房医生的工作情况,两位年轻同事在金银潭医院ICU通宵采访,他们说,“明知会感染,我们也要上,看到这些医生处在高危环境,我们冒这点风险算不上什么”……从这些可爱可敬的年轻同事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他们为报社增了光添了彩,他们是报社年轻人的榜样。经此一役,他们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收获的是信念更加坚定、胸怀更加宽广、人生更加厚重。一位前方的年轻同事说,“经过这一仗,我已经不是昨天的我了,不是出征前的我了。”我非常认同这句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抗击疫情的战场,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年轻记者来说,正是增强“四力”的实战课堂。

  人民网传媒频道:您曾多次提到“要与人民共情”,作为新时代的记者,如何才能更好的与人民共情?

  汪晓东: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场疫情既是一场大战,也是一场大考。对新闻工作者来说,这场大考,考出了政治素质,考出了业务水平,也考出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考出了传播力,考出了战斗力,也考出了与人民群众的共情力。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所有人都是战士,是战士就要冲锋,就要救人,新闻工作者也不例外。说到底,就是要始终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通过参与抗击疫情的报道,我以及我们所有的同事,对于这句话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始终与人民群众共情,这是党的新闻工作者一辈子的坚守,对我来说,也是参加抗疫报道最重要的感悟。

  有一位战地摄影记者说过: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借用这句话,如果你写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人民不够近。换言之,如果你要写得足够好,就要离人民足够近。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与人民共情。

  人民网传媒频道:经过这次疫情报道,您如何看待记者这个职业?

  汪晓东:我想先说说我父亲。我到武汉,一开始没有告诉我父亲,他已经80岁了,身体也不好,我不想让他担心。当然后来他也还是知道了。有一次跟父亲通电话,他说,这样的事情,你还是应该去,自己注意做好防护。听了他这话,我眼泪掉了下来。那也是我到了武汉第一次落泪。我父亲是一位退休语文教师,不过他对新闻报道很痴迷,他说自己是“土记者”,最大的爱好就是写新闻,当了五六十年的通讯员,直到现在,还经常写。他对我选择记者这个职业影响很大。

  在惊心动魄的抗击疫情战场上,记者的职责是什么?就是3句话、9个字: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人民群众是要通过我们的报道,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了解各方面所做的工作和疫情防控的进程,了解抗疫一线工作者的感人故事。人民群众要从我们的报道中找到“定盘星”和精神力量。总书记提出了“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坚定信心是第一位的,而主流媒体在这方面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记者这个职业是崇高的,也是负有重要使命的。经此一役,这份职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加深了。这也必将成为我们做好工作源源不尽的动力。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