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一篇“撞上”的监督报道

来源:中国记协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3-01    
  编者按:战“疫”当前,中央提出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群众关切,增强及时性、针对性和专业性,引导群众增强信心、坚定信心。一些地方工作中出现的短板、漏洞、弱项,影响防控大局,社会高度关注。新闻媒体履职尽责,直面问题,用建设性监督服务疫情防控工作大局,在传递真相的同时,发出了建设性声音,帮助群众解决了实际困难,推动战“疫”一线解决了实际问题,回应社会关注、增强公众信心,为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开展注入正能量。请看《媒体监督助战“疫”(1)︱环球时报:一篇“撞上”的监督报道》。
  《环球时报9日夜在武汉拍下的这一幕,让中央赴湖北指导组震怒!》报道刊发后,在社会各界引发热烈反响,多方对武汉市武昌区这次转运工作中暴露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一些武汉的病患、普通民众和基层工作者等,都对这篇报道给予积极正面评价,认为这篇报道及时暴露问题,能够有效促进武汉疫情防治工作更加有序开展。
  其实,这篇取得良好社会效果的监督报道,是记者在采访中“撞上”的。
  2月9日,武汉市吹响“应收尽收”攻坚战的进攻号角,全市各个区、街道、社区全面落实“四类人员”分类集中管理,强力推进“应收尽收,不漏一人”。许多之前无法妥善安置的重症病人将集中收治到定点医院,这是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关键举措,吸引了各方关注。
  当日晚,武昌区水果湖街道将组织辖区内重症病人转运至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得知消息后,《环球时报》记者联系街道负责转运的负责人,希望记录这一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中的“总攻”时刻,真实反映“应收尽收”这一关键举措的有力推进。
  没想到,在当晚的转运采访过程中,《环球时报》记者却发现了问题:负责转运这批重症病人的是一辆公交车,坐满老人,有些老人只能站着,还有些老人因为体力不支只能坐在公交车内的过道里;车上只有司机和三十余名重症患者,没有负责组织转运的工作人员跟车协调;到达中法新城院区,司机却不知道具体要把病人送往哪里,和谁对接。
  面对这一情况,怎么办?《环球时报》记者第一时间上报有关部门。随后武汉市和武昌区各级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询问,《环球时报》记者如实反映现场情况,请求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环球时报》记者反映的情况,引起了中央赴湖北指导组的高度重视。2月10日凌晨,掌握这一情况的中央赴湖北指导组即下达指示,此事必须彻查清楚!相关责任人必须严肃处理!
  2月10日,中央赴湖北指导组迅速约谈武汉市武昌区区长,在约谈过程中,中央赴湖北指导组有关负责同志措辞十分严厉,责问武昌区相关领导:“应收尽收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要把好事办好,怎么能把好事办坏?”
  2月11日,武昌区政府领导来到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监护病房,向未能及时妥善安置的重症病人代表当面道歉。与此同时,相关街道负责人也逐一对受影响患者电话道歉,对受影响患者家庭逐一道歉。
  武昌区领导表示,武昌区已连夜召开常委会及时整改,并严肃处理了关键时刻处置失当的相关负责人。下一步武昌区将狠抓工作落实,在组织患者到指定医疗机构入院时,必须有副区级领导干部现场协调。
  在《环球时报》报道刊发之后,武汉市还紧急为武昌区调配了多辆专业的医用救护车,专门用于重症病人的转运工作。
  可以说,这篇监督报道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大力推动了相关工作。这篇报道的刊发,既与环球时报社领导对监督报道的高度重视分不开,更与人民日报社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环球时报》作为人民日报社下属的一家媒体,在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不仅要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还应发挥舆论监督职能,“正视存在的问题,回应群众的关切”,用报道去促成“应收尽收”任务尽快尽好地完成。
  战“疫”当前,建设性地发挥舆论监督职能,推动疫情防控工作更好开展,是媒体的一份政治责任和职业担当。在这样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无论是新闻工作者,还是医务工作者,第一位的都是救人。舆论监督的目的,正是为了推动问题解决,为了帮助受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内容由环球时报社提供,转发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钱一 审核: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