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摄影的仪式感赋予战“疫”精神力量

来源:中国摄影报    作者:柴选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2-26    
  2月22日晚,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护士耿娜在休息区与女儿视频聊天时,邀请摄影师为她们拍下一张具有特别意义的合影。
特别的合影 李舸 摄
  2月22日18时许,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准备下班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护士耿娜,来到休息区。面对中国摄影家协会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的镜头说:“疫情结束之后,我最想带我的女儿去海边旅行,她马上4岁了。”应耿娜的要求,李舸为她和远在千里之外的女儿拍下一张特殊时期具有特别意义的合影。画面中,脸部长久穿戴防护用品的明显印痕、数处遮盖伤痕的医用胶条依然掩饰不住耿娜的端庄秀美。
  几天以来,中国摄协摄影小分队一直在紧张有序的工作中度过,22日当天的拍摄从上午9时赴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开协调会开始,到22时拍完中日友好医院医疗队交接班的医院人员离开,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持续为援鄂的白衣天使们拍摄写满战“疫”印痕的特写形象照。小分队兵分两路按照不同的交接班时间,同期交叉拍摄4个医疗队。在病区间来回奔波,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秩序的间隙采访拍摄,坚持以第一现场、专业水准,让医护人员脸上的战“疫”印痕记忆永久定格,留存史册,以摄影的神圣感和仪式感,来为战“疫”一线的医疗队队员们赋予精神力量,用影像为战疫写史,为英雄点赞。
  2月21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办公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及其所在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医疗队正在进行远程诊疗。李 舸 摄
  2月22日,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交接班。 李 舸 摄
  2月22日,武汉市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外,援鄂医疗队工作人员清洁护目镜。李 舸 摄
  2月22日,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即将上岗的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援鄂医疗队医护人员互相检查整理防护措施。李 舸 摄
  2月22日,湖北武汉,来自新疆喀什的250箱干果被运到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承担运输任务的中国邮政司机让同事在防护服外写上“精忠报国”的字样。因交通运输受到新冠肺炎的影响,这批物资先运往长沙,最后辗转运抵武汉。刘 宇 摄
  2月23日,湖北武汉,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支援武汉抗击疫情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疗队的感控人员在医务人员上岗前对防护装备进行严格检查。他们穿戴防护装备要经过13道的流程,穿过5道隔离门,才能进入红区。刘 宇 摄
  2月23日,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湘雅二院医疗队救治的部分病人出院了。一位老人不停地和护士长徐灿(左)念叨,担心出院以后的生活。徐灿一边为老人系扣子,一边耐心解释,出院后隔离措施已经安排好了,让她不必过度担心。刘 宇 摄
  2月22日,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即将上岗的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帮同事紧贴鼻梁戴好防护口罩。柴 选 摄
  2月22日,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北京医院国家医疗队负责的病区,“感控”护士正在仔细检查即将进入隔离病房医护人员的隔离装备。陈黎明 摄
  2月22日,武汉晴日。位于武汉东西湖的武汉客厅方舱医院依旧严阵以待。阳光里,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日常的消毒程序,包括建筑表面、地面以及服装表明。 陈黎明 摄
  2月22日,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北京医院国家医疗队负责的病区。医护人员在防护服上写下姓名,整装待发。 陈黎明 摄
直击
  当早日战胜疫情成为全国上下的共同祈愿,当“逆行者”成为摄影镜头关注最多的形象,当众多摄影记者与众多身在战“疫”一线的工作者一样成为“逆行者”,中国摄协摄影小分队能做的,就是像大家一样,冲向战“疫”一线,直面生死考验。
  从2月20日晚抵达武汉站起,小分队队员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当晚参加中央赴湖北指导组宣传组专门召开的会议,随后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协调下先后与三家定点医院的援鄂医疗队领队交流,说明拍摄事宜,安排节奏流程,同期分工展开拍摄。拍摄进程中,与各医疗队领队、联系人沟通,向每位被摄者说明此次拍摄不同寻常的意义,再让他们平日隐藏在防护装备后的面容完全展现出来,让因长期严密防护、勒紧口罩、护目镜等的印痕清晰地呈现出来,根据现场光线选取不同视角进行拍摄……小分队队员常常顾不得用餐,却在一次次被医护人员精神所感动的奔波中累并坚持着。
来自武汉小分队的工作照
  中国摄协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成员:李舸、刘宇、柴选、陈黎明(从左到右)
  在按照要求全力拍好医护人员肖像的同时,有着丰富新闻工作阅历的小分队队员不忘抓新闻、拍现场,利用宝贵的机会留驻那些值得记忆的战“疫”瞬间。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小分队一行拍摄了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医院等国家医疗队队员紧张的工作瞬间,而且利用宝贵的机会隔着玻璃拍摄了隔离病房内医护人员现场交班的情形,充分感受到了战“疫”现场的严峻考验。小分队拍摄了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等医疗队治愈病人出院等新闻,并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在“逆行者”公益广告画面前拍摄肖像。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李舸邀请首先到达该院的新疆援鄂医疗队队员们与他一起拍摄抖音短视频,参加“我想对你说”爱心传递活动,在战“疫”一线展现摄影力量,小分队还拍摄了国家高级别专家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及其所在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同事们一起参与远程诊疗的画面,并让李兰娟院士参与到摄影人“我想对你说”爱心传递活动中来,向医护人员和新冠肺炎患者传递心声。
李兰娟院士:我想对你说
  没有豪言壮语,牢记使命担当,小分队最大的愿望就是尽量多拍一些,多为战“疫”留住更多历史瞬间,多为战“疫”一线的勇士们留下宝贵影像。
仪式
  面对镜头的每位医护人员,除了惊喜和感动之外,更多显现的是平静,是自信,是朴素,是坚毅,是平凡中的豪迈,是深情中的冷静,他们的劳累与严谨,他们的侠骨与柔情,均被小分队努力定格于一瞬,显现于精微。
  2月22日,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刚刚走出隔离病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李 舸 摄
  尽管每位医疗队员站在镜头前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十秒,从他们先在一张白纸上亲笔写下工作单位、姓名和拍摄时间、地点,接着站到镜头前展露出平素难见的面容,再到戴上口罩的过程中,镜头读取的信息足够丰富、足够感人。在李舸眼里,占各医疗队队员大多数的女性医护人员摘下口罩的一瞬间就像日常的“卸妆”一样,将职业的神圣和爱美的天性并行展露。拍摄完成后,小分队还让每位被摄医疗队员在镜头前表达心声。这样几个拍摄环节一气呵成,让白衣天使们更好地释放情感、感受温暖。尽管“逆行者”“白衣天使”已成为他们共同的称号,但小分队队员对于每个人的由衷赞美,更加让这个拍摄过程充满仪式感。
  肖像作为摄影术诞生后的最重要功能之一,在抗击疫情的日子里发挥着独特的感染力。在这样特殊的场合、特殊的工作环境中,由职业摄影师执镜为其拍摄肖像,对于许多医务工作者来说是第一次,也可能会是一生中唯一一次,这样的特定瞬间一定会在每个被摄者的人生经历中写下独特的一页,汇集起来更会成为共和国历史上有价值的珍贵影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疗队队员李秋钰医生说,希望这次拍摄能够为抗击疫情留下点什么,让人们产生更多的思考。
许愿
  按要求拍摄援鄂医疗队员肖像的同时,中国摄协小分队还对拍摄工作努力进行更为专业的操作和谋划,李舸和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原主任刘宇两位资深摄影记者,专门携带了小型灯具用于拍摄现场补光,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站编辑陈黎明更是在多媒体呈现和传播方面提出许多好点子。小分队不仅拍摄了部分医护人员全副武装,只透出坚毅眼神的特写照,也会等他们在三四小时下班后再次拍摄其摘下口罩的瞬间,让工作的紧张与责任的重大、抗疫的信心和连日的劳累等诸多内容通过两个画面的对照映现,引发人们更多思考。每位医疗队队员在拍摄前的签名手迹,将与他们走下抗击疫情战场的肖像一起,成为永恒的记忆。
  拍摄中,小分队摄影师还与被摄医护人员进行充分交流,要求每个人面对镜头说出来自己在疫情结束之后最想干的一件事儿——向着即将到来的战“疫”曙光许下愿望。
  在这个交流拍摄过程中,他们的表情更丰富,神态更自然,内心世界得以更好地流露:不少人想着与家人团聚,要拥抱父母妻儿,珍惜现在的生活,也有不少人想着休整一下、大睡一场,缓解一下疲劳。更多对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生出感情的“逆行者”则期待战“疫”结束后带家人来好好地游武汉、赏樱花、看长江、吃热干面。还有的一直惦记着本职的工作,期望疫情尽快结束,能够回到本职岗位继续奉献。也有的谈及家人和生活不由落泪或哽咽……刚刚拍摄时还展露笑容的他们,许愿时却会泪目,这样的真挚情感让小分队队员每每动容,通过拍摄和交流更多为他们鼓劲儿,给他们祝福。
  在拍摄过程中,经历过抗洪救灾、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重大报道的小分队队员们最大的感触就是,尽管时代变化了,但大量二三十岁的医疗队队员们和前辈相比,忘我的精神气质和奉献的精神没有变,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奋斗精神更加昂扬。期待疫情早日结束,期待梦想早日实现,小分队成员将这些质朴的话语和真诚的表现全部录制下来,计划编辑整合成主题多媒体专辑进行深度传播。
援军
  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支援鄂医疗队,面对义无反顾地奔赴战疫现场的数万名医务工作者,要想为每一位都留下一张战疫现场的肖像,光靠小分队的力量远远不够。按照要求,中国摄协小分队除拍摄外,还要协调各方资源参与此次记录伟大壮举,讴歌英雄精神的拍摄任务。
  湖北省文联、省摄影家协会组织16位骨干摄影记者、职业摄影师组成志愿者队伍,在严格做好防护、保障安全的条件下,参与到为“逆行者”造像的行列中来。湖北省文联党组成员、秘书长雷波,省摄协主席杨发维、秘书长吴凡等均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拍摄。中央指导组宣传组还调集了《人民画报》社的徐讯、段崴、陈建、马耕平等4位职业摄影记者加入拍摄行动,南方都市报派出数位摄影记者参与拍摄。与中国摄协摄影小分队在逆行武汉的高铁上相遇的光明网图片总监季春红,已在武汉奋战近一个月的中国人口报摄影部主任潘松刚,以及中国日报摄影记者王敬、朱兴鑫,中新社记者安源、张畅等也主动请缨承担工作任务。
  这一为英雄造像的拍摄活动得到了各定点医院和各地援鄂医疗队的大力支持和欢迎,作为第一批重点拍摄对象的许多医疗队宣传负责人主动与小分队取得联系,提供其工作人员拍摄的抗击疫情现场照片和短视频等,展现抗击疫情的壮举。一些医疗队的随队摄影记者和摄影爱好者也正在集结加入拍摄者行列。中国摄协还安排专人负责与各医疗队领队联系,进行医护人员肖像征集和传播等工作,让他们写在脸上的印痕和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定格在画面中,展示在公众面前,记忆在历史深处。
力量
  当中国摄协摄影小分队关注记录着数万名医务工作者的“逆行者”形象时,小分队本身作为奔赴战疫一线的逆行者也受到全国各地摄影人和众多媒体关注,大家叮嘱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注意防护,安全第一”。湖北卫视专门派出纪录片摄制组来小分队采访拍摄。在拍摄间隙交流中,李舸再次讲起他在不少场合都说过的那个故事:抗日战争期间的晋冀鲁豫边区,在街角、营房举办的临时影展、战壕中传递着的照片册页,对战争的推进、对战士情绪的鼓舞起到了积极作用。拍照是部队里的大事,很多敢死队员在冲锋之前,都会穿戴整齐、拿着钢枪面对照相机拍一张照片,然后冲向九死一生的战场。即使很多战士知道因为物资极度匮乏,相机里可能并没有胶卷,但是依然会面对相机拍照。
  李舸认为,这正是摄影“培根铸魂”的价值所在,这样一个拍照的仪式让人动容,摄影可以在危急险重的任务面前,给人以精神力量。他介绍说,中国摄协摄影小分队在这个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面对新冠肺炎的重大疫情,面对逆行战“疫”的英雄,面对众多的病患和痛苦,面对这样一个生死战场,小分队并不是为了摄影而摄影,而是要用手中的镜头描绘逆行者的精神风貌,抒写医疗队员的质朴情感,记录抗疫行动的伟大壮举,努力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来源:《中国摄影报》·2020年·第14期·1版

责任编辑:王红璐 审核: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