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动仪式看新闻联播的创新意义

来源:《中国报业》    作者:闫佳琦 严宇桥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4-08    

  [摘要]新闻联播栏目连续多日播发“国际锐评”,对重大国际问题发表观点,并开播竖屏短视频节目。因播音员话语方式的明显变化以及对国际热点问题的及时反应,引发观众的一致好评,收视率明显提高。本文用柯林斯“互动仪式链”以及相关理论,对新闻联播的创新效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互动仪式  新闻联播  舆论场  媒体转型     [中图分类号] G21     [文献标识码] A
  2019年新闻联播的守正创新
  2019年夏季中国电视新闻热点迭起, 8月央视新闻联播栏目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成为爆款。微博上,热门话题“今天追新闻联播了吗”引发网友的讨论。栏目对重大国际问题的“国际锐评”,由于对热点问题的及时反应和播音员话语方式的变化,受到一致好评。新闻联播还入驻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主持人在《主播说联播》板块将新鲜的时事和独到的评论融合到一分钟的竖屏短视频中。在新一代年轻人眼中,新闻联播是伴随着中国历史进程的权威新闻节目。现在,对于中国态度、中国观点幽默独到的表达,使得年轻人对新闻联播有了更加丰富的认知。
  新闻联播入驻抖音,成为短视频自媒体的热门话题。在弹幕视频网站如BLIBLI上,弹幕和评论在针对热点问题方面形成互动,有对目前发生的国际时事进行评论,也有对新闻联播的创新进行“点赞”“种草”的对话。对于新闻热点从报道到评论形成了良性互动。
  电视中的舆论场
  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功能是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电视也不例外。阿尔都塞认为,个体的体制化规范与合法化的再造,通过意识形态这种温和而又渐进的方式来实现。对于电视新闻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调动观众的期望和情绪,使得传播主体能够对个体进行有效“询唤”。
  对于新闻联播来说,首先面临的是受众减少和观众老龄化的问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晚上7点在电视机前观看新闻联播的观众处于少数,对于追求传播效果的新闻联播来说是一大挑战。尤其是近期,意识形态问题需要更加重视。对于一系列的重大事件,怎么通过“教化”和“暗示”的作用,使得更多受众能够接触到新闻联播的内容,并对新闻联播的观点产生认同感,是该节目需要面对的问题。
  舆论场是不同的舆论个体形成共同意见的虚幻时空情境,包含了若干相互刺激的要素。近年来,舆论场的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与社会环境、时代任务以及新传播技术的广泛运用、社会大众表达诉求日渐觉醒等各种因素有关。近年来,在重大问题上官方和民间更加容易达成共识,在涉及民族利益等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主流媒体的主动引导以及其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舆论场起到了领跑作用。
  互动仪式链:媒体与观众的“约会”与“互动”
  互动仪式链理论由柯林斯提出,主要目标是从微观视角解读社会中个体对于微观情境产生行为的出发点和效果,并加以评估。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应该包含微观与宏观,宏观过程是由微观过程构成的,微观是社会学的基础。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IR)的核心机制在于“高度的相互关注和高度的情感连带——通过身体的协调一致,相互激起/唤起参加者的神经系统——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与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同时也为每个参与者带来情感能量”。构成互动仪式的4个基本要素是身体在场、对外设限、共同焦点和情感共享。
  电视新闻的播出—收看互动,在互动仪式的对应点方面主要体现在仪式的个体和决策、产生条件与表现、成果分配与对照三个层面。首先,一个互动仪式产生的先决因素是情境和际遇,也就是至少两个或以上的个体产生相同的情境。在这个相同的情境(社交会话)当中,每个个体并非是完全一致和对等的,他们分别带着自己各自的特性而来。在媒体会话当中,这些特性包含以下因素:①该个体在这场际遇当中所扮演的特定的社会角色,例如在师生互动的微信聊天中双方不自觉地扮演本身在课堂中延伸出来的“老师”和“学生”的角色,而不是其他如父母、朋友或兄弟姐妹的角色。②这个角色的社会关系和该个体本身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综合,这些社会关系将会被代入到仪式情境当中来影响仪式参与的行为,即个体的“关联节点”。③个体所拥有的符号资本也就是“话语权”。
  具体来说,电视新闻中的新词、热词不可能凭空使用,它是建立在特定的会话语境之下,剥离出这个特定会话语境,表情包作为单独的文本就会缺乏编码目的和解码信息。互动仪式所依赖的“情感上相互交流”这一条件,也在编码和解码过程中完成。电视主播康辉、欧阳夏丹等人作为信息发出者,在语境中产生了一些将要表述的信息和情绪,并将这些情绪作为“密码”编织在评论和与网友的互动当中,给予接收者相应的解码期待。无论解码者对于这些语言内容所蕴含的情绪解码是否准确符合接收者的期待,符号中的情绪通过解码过程已经对于接收者产生了新的信息和情感改变,并通过接收者的反馈也就是BLIBLI、抖音、快手等平台中的评论,将这种改变反向传递给传播者,达成了“情感相互交流”的条件,而通过情感的相互交流,实际上已经达到了传播“询唤”的目的。
  互动仪式中新闻联播对舆论共识的促进作用
  新闻联播中频繁出现的网络词汇和网络事件,极大地降低了观众的认知成本,在保证新闻性的同时,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和人情味。这让观众在感受过瘾的同时,能够更大程度地信任新闻联播,同时主播的情感态度和流量化也使得其成为新的仪式中的重要符号。之前说到新闻联播,大部分观众的第一印象是正式严肃、多年如一。现在的新闻联播不光内容变得更加接地气,康辉、欧阳夏丹等播音员也堪比流量明星。对于新闻联播本体和短视频内容来说,情绪化、碎片化而又不失主流话语的革新,是情感能量传递的关键。
  如8月25日新闻联播抖音号“主播说联播”中,评论中美贸易摩擦中美国再次挑起事端的行为,康辉评论说:“美方的一些人,总是摆出那么一副霸道总裁的样子,我不要你觉得好,我要我觉得好。都什么年代了,在利益深度交融的今天,如果我不好的话,你又能好到哪里。”这一段话其实引用了8月下旬网络流行词“明学”中的网络段子,即黄晓明在综艺节目“中餐厅”中担任店长的表现。从“明学”开始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到新闻联播引用,不超过100个小时,可以说是网络亚文化垂直影响主流官方表达的最快速度。这种垂直的传播方式,使得政治传播本身也成为网络亚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说是网络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合流。垂直的口水话和实时评论引起的“同声”效果,向观众传达了新的情感能量,并引起了更好的仪式体验。情感化的创意表达和立场坚定的犀利点评,在一张一弛间传递了中国声音。
  小结:新闻联播创新的积极意义
  用认知共性凝聚情感共鸣,从而发挥舆论参与和公共仪式建构的合力,才能促进社会良性发展。另外,推动舆论场的互动和共振,需要建立公众情绪疏导机制,尊重民间的多元话语权,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传播形式和内容生产都在全面创新的新闻联播,正在用“人格化”的策略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并努力完成自身公信力“由内向外”的转向。在当下的中国,多元化的生活改变着公众的思维方式,新闻内容生产者面对的受众也是异质化的。新闻联播作为主流新闻节目,其包容性和多面性让政治传播逐渐渗入到崇尚个性的亚文化群体,为舆论场的共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闫佳琦,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严宇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孙丽,吴春阳.微时代视域下“微舆论场”治理的道与术[J].智库时代,2019(32).
  [2]李菁.抖音短视频传播中的互动仪式与情感动员[J].新闻与写作,2019(07).
  [3]薛伟国.主流媒体节日报道的舆论导向研究[J].视听,2019(06).
  [4]段峰峰,袁雨晴.新媒体背景下主流媒体促进舆论场融合研究[J].传媒观察,2019(05).
  [5]王敬茹.论“播音腔”的意义与突破——以《新闻联播》为例[J].视听,2019(03).

   《中国报业》杂志(2020年3月下刊)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