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一年间,经历了被市民认知、信赖、点赞,再到高口碑的过程。北京市民1.5万多次打入电话,表达感谢之情。首都作为首善之区,展现了首善风采。
记者在采访中不断追问一个问题:中国各地政府热线建设已有30多年,在国际大城市,市民救助热线,有的时间更长,有的知名度和数字化程度都非常高,联合国甚至还有专项认证评比。北京的做法中,究竟有什么配方,独树一帜,产生了不凡的综合“疗效”?
一线的同志体会最深。大兴区接诉即办调度指挥中心主任吴坤祥告诉记者,催生化学反应的,应该在一个“快”字!朝阳区副区长刘海涛告诉记者,打动人心的,在一个“准”字!
互联网时代,一切提速。同城速达,个性服务,快与准,渐渐成为生活的新配置、新体验,“提速”也成为外国人眼里的中国特色中国优势。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政府部门以全新的工作作风,对群众的呼声和诉求,马上办,高效、透明、真诚、负责,其件件有回复的精准、办结有时效的靠谱,确实让人耳目一新。闻风而动,接诉即办,考评量化,这些生动鲜明的举措,直接秒杀了“拖拉推诿”“泥牛入海”“有问无答”这些弊端!
一个“快”字,体现的是真正把群众的需求高高举过了头顶。北京的12345热线,过去归信访局管理。接诉即办开始,热线归机构改革后新成立的政务局管理。这个政务局的职能,上对接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的需求,下对接群众的需求。在这里,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在管理职能上就统一起来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服务职能设置上就落地了,在实际操作和可持续上,更是形成了有效的机制支撑。
而一个“准”字,显现的是管理的精细、服务的精准。北京市委主题教育中这样查找问题:“过去,我们为民办事主观上考虑多,但有些群众并未‘买账’,原因就在于他们身边的问题没得到解决。”结合主题教育,北京鲜明提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坚持和完善“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机制,到基层一线,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年来解决的200多万件问题,很少是锦上添花,大多是雪中送炭,是对群众“忧、急、盼、愁”的精准对接。
快与准,带给干部的,是作风转变的自我革命,“限时必达”的极限挑战。记者听到了不少生动感人的故事。有的干部以无限耐心,“上门劝”,化解群众找碴式的诉求,终于让“刺儿头”变成了治理“好帮手”。有的街道一把手,面对“100多人如何服务好30万人”的难题,经历了崩溃式的煎熬,终于突破瓶颈,形成了社区党员、志愿者、社会组织、居民代表等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正是这样一场相当艰难又无比精彩的自我革命。有意思的是,它不仅改变了干群关系,也在无形中改变着社会风气和人与人的关系。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了许多干部打12345的故事。一位街道干部,突然接到母亲电话,家里跑水了!他不假思索,马上让老人打12345,社区同志立即上门,他妥妥放心。这样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方便、清廉、高效的社会环境,不正是人们所期盼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