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2月5日电 (记者 冯春梅)十三届全国政协第31次双周协商座谈会5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完善制度与增加投入并举,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从实际出发、在探索中前进,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2位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围绕生态补偿的资金投入、协调机制、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等建言咨政。160多位委员在全国政协委员移动履职平台上踊跃发表意见。大家认为,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有关方面围绕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做了大量有益探索,在较短时间内搭建起基本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特别是在近年来财政收支矛盾上升的情况下,生态补偿投入大幅增加,补偿范围逐步扩大,实属不易。同时也要看到,生态补偿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工作中还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补偿机制不完善、补偿资金渠道单一、补偿效益有待提升等问题,需要在坚持中巩固、在完善中发展。
委员们建议,要推进生态补偿立法,明确补偿原则、领域、范围、对象、标准、资金来源及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等。要继续发挥财政资金的主渠道作用,适度增加对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同时加强项目实施及资金使用监管,提高生态补偿综合效益。要加快建设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推行排污权、碳排放权、水权、林权等市场化交易,探索建立“生态银行”体系,引入“特许经营权”拍卖制度,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要加强补偿资金整合,推进相关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加强跨区域生态补偿的统筹协调。要健全生态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和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机构客观科学评估生态资产价值和生态保护成本,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奠定坚实基础。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庆黎、李斌、何维出席会议。全国政协副主席陈晓光作主题发言。全国政协委员印红、张道宏、张昌尔、黄润秋、潘晓燕、雷后兴、赵振铣、卢纯、张利文、赵雨森、杜德志和专家学者刘桂环在会上发言。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介绍了有关情况。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负责人现场作了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