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3月10日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做企业、做事业不是仅仅赚几个钱的问题。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做实业,这是本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广大代表中产生了热烈反响。大家表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创造性和能动性,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实体经济是大国的根基,要咬定实业不放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是大国的根基,经济不能脱实向虚。要扭住实体经济不放,继续不懈奋斗,扎扎实实攀登世界高峰。代表们认为,我国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中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
“实体经济不仅支撑着百姓的衣食住行,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朱华荣代表说,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点要放在实体经济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危’和‘机’并存,只有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振兴实体经济,不断增强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湖北宜昌人福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杰代表介绍,公司18年来坚持做麻醉药品,不断创新,多个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国家麻醉药品定点研发生产企业、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从全国看,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土地、劳动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实体企业的经营遇到一些困难。“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要防止脱实向虚倾向。”山东兰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士岭代表说,去年一年,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央行多次降准,正是为了让实体经济轻装上阵。“一系列政策传递出明确信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会变,这让我们实体经济从业者充满信心。”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实体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2018年,我国工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体现技术进步、转型升级的相关产业和产品表现突出,新能源汽车、智能电视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66.2%和17.7%。
创造良好营商环境,让企业安心办实业
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营商环境较前一年大幅提升32位,在190个经济体中名列第四十六位。代表们表示,把实体经济做“实”,就要把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落实,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让做实业的企业家心无旁骛、安心发展。
“这几年有一个明显感受,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不断缩减,政府部门以公平监管促进公平竞争,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让企业家放心办企业、安心搞经营。”沪港联合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姚祖辉代表说。
简政放权出实招。“‘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政府工作报告中释放了很多改革红利,让我们实体企业发展信心十足。”朱华荣代表说。
扶持产业有实策。“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企业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从20%降至16%,这将让实体经济更加轻松前行。”华菱星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汉如代表说。
也应看到,实体经济发展仍需政策支持。“目前做实业还是存在融资成本高、物流成本高等问题,希望能出台相应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适度降低贷款利率,更加精准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刘汉如代表说。
发挥创造性和能动性,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多位代表认为,振兴实体经济,不仅要靠政策,更要靠广大企业家群体发挥创造性和能动性,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聚焦关键技术,提升创新能力。“国内消费升级趋势明显,要求汽车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从消费者需求出发进行研发,实现高质量发展。”刘汉如代表说,“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能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当前,国内重型卡车年产量约为100万台,如果将其中10%的产量替换为纯电动车,30%替换为混动车,每年能节省燃油569万吨。他建议,在新能源重卡的推广过程中,国家应给予资金上的扶持,并完善相关标准的制定。
李杰代表说,医药行业发展环境正发生变化,从粗放型向高质量转变,市场领域也从国内扩展到国际。“为老百姓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药品,必须向国际标准看齐,下定决心做研发创新。”
让“智能+”为转型升级赋能。郑州宇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汤玉祥代表说,经过20多年发展,宇通客车占据国内市场的主流,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累计出口超过6.4万辆。汤玉祥代表说,智能驾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一轮汽车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国家应重点扶持一批具有智能驾驶技术研发能力的企业,引导行业人才向重点企业聚拢,构建“智慧”高地,快速突破智能驾驶关键技术,力争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
人才支撑是关键。道依茨一汽(大连)柴油机有限公司高级技工鹿新弟代表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就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此必须留住和延揽各类高技术、高水平人才。
(本报记者林丽鹂、王政、吴秋余、郭舒然、李坚、程远州、刘诗瑶、邱超奕、韩鑫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