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世界重新发现马克思

来源:新华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5-08    
新华社北京5月6日电 特稿:世界重新发现马克思

  新华社记者

  5月5日,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世界多国近日举办各种纪念活动,缅怀这位“千年第一思想家”,探究马克思对世界产生的广泛而深远影响。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许多国家对马克思的关注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东方,探寻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所展示的真理力量。

  马克思主义远未过时

  德国古城特里尔,马克思的故乡,一尊来自中国的马克思雕像5月5日正式揭幕。同一天,名为“从特里尔走到世界:卡尔·马克思及其思想的影响持续至今”的主题展也在马克思故居纪念馆正式开幕,吸引众多参观者。

  马克思故居纪念馆馆长伊丽莎白·诺伊介绍,20年前每年有2.5万人到访,现在每年有约4万人,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想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源,想从马克思的思想中汲取经验,让世界变得更好”。

  今日,西方一些世界知名高校把《共产党宣言》列为必读书目;英国《金融时报》、美国《时代》周刊等西方主流媒体频繁出现马克思头像和报道;世界范围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讨会日益增多……

  在许多国家,重新认识和接受马克思思想的人不断增多。

  《纽约客》经济专栏作家约翰·卡西迪说:“只要资本主义存在,马克思的著作就值得阅读。”

  上世纪末,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写道:“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

  中国社科院信息情报研究院研究员姜辉说,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在当代的集中体现,再次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力量和强大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回应现实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教授罗兰·博尔对记者说,《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成形时,资本主义社会还处于发展初期,“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看到了即将到来的事情,对当今世界更有意义”。

  已故英国著名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价说,新千年以来,资本主义国家遭遇严峻挑战,包括贫富差异加剧、自然环境破坏、金融危机爆发等。“我们无法预见21世纪世界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案,但倘若这些解决方案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提出马克思所提出的问题。”

  比利时劳动党副主席戴维·派斯提欧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让西方资本主义制度遭受严重冲击,马克思在西方受到更大关注。

  “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批判不平等、不公平的全球体系。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波蔓延后,人们又想起了马克思,于是翻开他的书,尤其是《资本论》,重新开始读。”诺伊说。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

  重新发现马克思,离不开对中国发展成就的总结与思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以自身实践和成就再次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生命力。

  中央党校原校委委员、一级教授韩庆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性和创新性发展,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具有世界意义。

  西班牙作家米格尔·萨拉韦特评价说,在当前资本主义危机和中国令人印象深刻的发展面前,马克思理论对经济进程的解释更显其说服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正如博尔所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重视公平正义,是致力于改善每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为了实现这一重要目标”。

  博尔还指出,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帮助约8亿人脱离贫困,这是对世界人权事业的巨大贡献,让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转向中国,希望借鉴中国的发展模式。

  德国马克思研究者贝恩德·齐泽默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印象深刻。他说,中国发展历程证明了不断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执笔记者:张伟、柳丝;参与记者:应强、潘革平、任珂、张远、刘芳、张代蕾、张曼)
 

责任编辑:戴靖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