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选择绽放青春光彩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孙亚慧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3-24    


冲浪如今成了张菘蓓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她喜欢这项运动所带来的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快乐。图为张菘蓓在冲浪。 孙亚慧 摄

上苑村6号的餐厅厨房,是柴子健每天待得最久的地方。他说,食客对菜肴的夸赞,对于烹饪者而言是最大的褒奖。图为柴子健正在备菜。 孙亚慧 摄

  近年来,海归就业创业领域多元化趋势更为明显。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3位来自不同领域的青年海归,一位钻研厨艺、于闹市之外开了间西餐厨房;一位离开家乡,前往海南陵水,致力于推广冲浪运动;一位在新疆乌鲁木齐“半路出家”,创办当代艺术中心,展现新疆当代艺术家的创新和审美。

  执着于自己所爱,绽放青春光彩,是他们3人的共同追求。

  张菘蓓:

  在海南,赴一场踏浪之约

  勇搏风浪的热爱

  与海南更为著名的冲浪胜地万宁相比,来陵水冲浪的人少了许多。但其实,这里细沙浅滩,能很好接收到季风的能量。对冲浪者来说,陵水适合进阶练习,也适合冲浪教学。这也是张菘蓓喜欢陵水的原因。

  2016年,本科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传播学专业的张菘蓓回到上海,从事新媒体运营的相关工作。那时,她常在节假日去海南冲浪,海边生活也让她想起了自己上大学的日子——从宿舍可以步行到沙滩,在海边漫步一个下午。

  因此,4年后的2020年底,当有一份与冲浪有关的工作摆在张菘蓓面前时,她并没有太多犹豫,就做出了辞去工作来到陵水的决定。“做冲浪品牌的线上内容运营,同时对接不同品牌的合作项目。我可以有更多时间去练习冲浪,也可以更好地介绍和推广冲浪文化。”

  从第一次成功抓浪开始,张菘蓓很快便爱上了这项与大海亲密接触的运动。清晨或者傍晚时分,她都喜欢站在海边,欣赏日出日落,感受海水拂过身体、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宁静。

  “冲浪带给我的感觉与别的运动不太一样”,张菘蓓说,“海水、阳光、浪花在随着整个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时间、不同季节都不一样,这种人和自然亲近的生活状态令我着迷。贴近浪花,我们一直在跟自然互动,人与自然有了动态关系,一方带动另一方而变。”

  她颇富哲学意味地讲述冲浪带给自己的变化,这项“被大海包裹”的运动让张菘蓓体会到了一种身心自在:潮涨潮落,风起风息,冲浪者在未知中去勇搏风浪、寻找掌控力。

  超越年龄的追求

  “沙卡冲浪”是张菘蓓正在运营推广的冲浪品牌。“Shaka”源于夏威夷俗语,之后变成冲浪者之间打招呼的方式,张菘蓓说,冲浪运动也传递着热情向上、简单而纯粹的海滩生活方式。

  近段时间,她和团队正在与知名极限运动品牌合作,共同拍摄了一组短视频。视频记录着近10位冲浪爱好者与这项运动结缘的故事,他们中有的是年轻学生、有的是已退休的创业者,冲浪是他们共同的兴趣爱好。“这当然不只是年轻人的运动,不同年龄阶段的冲浪者会在其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张菘蓓说。

  每天在天刚蒙蒙亮时下海,冲浪到9点左右再上岸回家,开始一天的工作,在陵水1年多的时间里,张菘蓓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节奏。离开上海的繁华与喧嚣,因热爱冲浪来到海南,谈及自己的选择,张菘蓓也很感谢父母的开明与理解。

  “我喜欢自己现在做的事情,这让我觉得有价值。父母看到了我的努力与付出,也为我高兴。”张菘蓓说,“能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推广共同钟情的运动,我很幸运。是热爱让我们相遇。”

  马星:

  在新疆,让当代艺术与世界对话

  搭建艺术链接空间

  再过不到两个月,位于乌鲁木齐的高台当代艺术中心新址就将正式开馆。相较于地处核心商业区的旧址,新馆在装修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废旧厂房,拥有更广阔的展览和设计空间。

  在马星看来,工业遗产的亮丽“转身”,正与他对于艺术中心的定位相契合,“它就像北京的798,游客可以来看展,而同时,这些建筑本身也值得品味和欣赏。”马星说。

  幼年在塔城长大,小学时搬到乌鲁木齐生活,直到高中毕业后去北京上学,马星始终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留恋。大学毕业后,他曾去迪拜的咨询公司工作,也曾在瑞士日内瓦大学访学,进行有关公共政策的研究。这些履历,看起来与他现在的选择没有直接关联——他回到乌鲁木齐,创立了如今已在当地小有名气的高台当代艺术中心。

  变化源于2017年的一次旅行。那是马星第一次前往喀什高台民居,黄土高崖上的百年老城层叠交错,经几代人而依然屹立不倒。少数民族的建筑特色与文化魅力深深打动了马星,也给了他别样的文化体验,一个设想开始在他头脑中成形:以艺术为载体,通过艺术家灵动的作品,讲述美丽新疆多元而丰富的故事。

  “艺术是世界性的语言。创作者可以反映个体视角与生活,观众可以自己解读,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马星说,他最初并未想过要成立当代艺术中心,而只想偏重于策展,但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他意识到,需要创立一个艺术家们彼此支持、相互链接的空间,逐渐延伸出更为全面的艺术创作生态。“回到新疆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艺术家,去了解他们的创作过程,学习当代艺术的市场运作机制。当时在乌鲁木齐进行专业化艺术家推广的机构并不多,我认为可以尝试搭建一个平台,将新一代从事新疆文化创作的年轻人聚集起来,传递出极具活力与热情的声音。”

  追求多样立体的表达

  2019年11月1日,高台当代艺术中心迎来首展。以“故乡”为题,展出的是“90后”海归摄影师马海伦的作品。她多以拍摄新疆纪实人物肖像为主,画面色彩饱满,在记录新疆充满活力的多民族生活的同时,她的镜头中也常常出现与潮流文化碰撞的年轻人。

  “马海伦的作品有自己独到的时尚观,展现出新疆当代年轻艺术家的包容和审美。”马星这样评价。

  尽管从开馆之初便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在这两年多时间里,马星依旧策划了十几场展览、论坛,希望能通过风格多样的展览,诠释绚烂多彩的新疆。

  比如,他先后举办了有18个国家和地区艺术家参与的“艺术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与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合作的“在群山、丘陵与湖泊之间”瑞士当代摄影展、“奇遇历险记——八位新疆艺术家联展”,等等。

  马星十分重视在策展过程中邀约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以创造出艺术对话环境。“这样展览的‘交流性’就会很强。通过多种极富感染力的鲜活作品,观众可以看到新疆艺术家特别多样而立体的表达。”他说。

  为了疏解疫情所带来的运营压力,马星曾举办过一次线上预购活动,产品包括展览门票、艺术中心的付费会员和合作艺术家的设计衍生品。出乎他意料的是,最终有超过1200人参与了线上预购,这其中既有曾来看过展览的观众,也有第一次听说高台当代艺术中心的文艺爱好者。每一份预购都是一份实实在在的支持,对于创业起步的马星而言,他既感动又更坚定了要办好艺术中心的想法。

  “我希望这里的土壤能吸引更多年轻的艺术家,能够更好地聚集本地创作能量,可持续地成为艺术创作与传播的渠道。”马星说。

  柴子健:

  在北京,用匠心诚意触动味蕾

  开一间“像家一样”的餐厅

  穿过惬意静谧的院墙,几滴雪水不经意间从砖瓦屋檐淌落,正是午后时分,一橘一灰两只猫正轻摇尾巴,懒洋洋地趴在院子里惬意地晒着太阳。

  距离这里不远处便是著名的京密引水渠,在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上、下苑村是小有名气的艺术家村落,私人工作室、私人美术馆散布其间,先后曾有百余位艺术家来此定居、创作。

  这里是上苑村6号,春分刚过,院内种下的柿子树和樱桃树还没有抽枝发芽。墙根下摆放着院主人收藏的精酿啤酒瓶,几张餐桌、几把藤椅、几位慕名前来的食客,一道道佳肴香味四溢,让人忍不住大快朵颐。

  主厨是个温文尔雅的“90后”,他叫柴子健,曾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学习草坪管理专业。去年8月,他租下了上苑村6号,重新设计装修,打造出一间极具个人特色的西餐厨房。“我希望这间餐厅能让所有客人感到舒服,就像在家里吃饭一样。”年轻的“大厨”如是说。

  回拨时间指针,最初在外留学的日子彻底激发了柴子健对烹饪的兴趣。大二时,他常去公寓附近的超市采购食材,之后便跟着美食节目边学边做,公寓里的美国室友便成了“试吃员”。也是在那一年,柴子健开始考虑将烹饪作为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他享受着为人创造舌尖快乐的满足:精心挑选食材、微妙调整火候,直到入口时的五味调和与惊艳,令食客直呼不虚此行。

  回国后,柴子健用几年时间去了解国内餐饮行业。他在五星级酒店实习,在多家餐厅工作,他逐步建立了自己信得过的供应商人脉,也为自己创业积累了经验。

  烧几盘“大道至简”的菜肴

  在上苑村6号,餐厅里郁郁葱葱地种着许多绿植,曼陀罗、龟背竹、天堂鸟……于此间自在地品尝几道主厨精选,再配一杯个性精酿,实属享受。也正因如此,柴子健的客人绝大多数都成了回头客,大家再口口相传,深巷里的美酒佳肴的香气便越飘越远。

  美国人迈克久居上苑村,他和太太都是柴子健的“粉丝”,夫妻俩常过来吃饭,尤其钟意烤猪排——柴子健的拿手菜之一。

  一次吃过午餐后,迈克在上苑村6号的食客群中这样写道:“我在北京生活10年了,吃过各种各样的西餐,从胡同里的美味餐厅到价格不菲的高档酒店。对我而言,你所制作的食物远远超过这些,更用心,也更美味,如同我故乡的味道。”柴子健欣喜地向记者展示这条留言。对于烹调食物的人而言,又有什么会比食客的肯定更令人兴奋呢。

  “那一刻我觉得挺成功,‘我做得还不错啊’,心中会这样想。”他说。

  于风格而言,子健更喜欢做西班牙菜、意大利菜和美国菜,食材新鲜,烹饪过程相对简单。“我不喜欢有特别繁杂的加工程序。大道至简比较好,虽然简单,但并不影响成品的美味。”

  如果客人需要,柴子健会推荐用于搭配菜肴的精酿啤酒,多数是市面上并不常见的小众啤酒。他之前的工作需要到全国各地出差,而每到一处,他便去搜寻当地独特的啤酒坊、啤酒厂,去品尝酿酒师的私酿,搭建进货渠道,同时也想象着自己的客人有朝一日在自己的店里喝到称心佳酿时的欢愉。

  日复一日,持刀的右手虎口磨出了茧子,柴子健的厨艺也愈发精进。他隔三差五便推出几道新菜,既充实着上苑村6号的菜单,也给食客们不断带来新的惊喜。而同时,自己开店之初的座右铭始终不曾忘怀——尊重食物,尊重客人,通过菜肴来承载心意与诚意。

  “要克服懒惰,要更努力,开发出更多创新菜式。”柴子健乐在其中。(孙亚慧)

责任编辑:钱一 审核:金春妮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