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全国举办马拉松赛事超过50场,覆盖省市超过16个,参与人数近30万人。马拉松赛事“扎堆”,让这个原本普通的周末成了中国马拉松里程碑式的一天。马拉松市场繁荣固然可喜,但是背后还有不少问题值得思考。
近年来,中国马拉松赛事经历了“井喷”式的发展,从一年仅有十几场比赛,到2017年的1000余场,参与人次近500万,跑步几乎成为了国人参与度最高的第一运动。但是 “萝卜快了不洗泥”,在赛事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赛事同质化、品质良莠不齐、跑者服务不到位、城市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也逐渐显现。
举办马拉松赛事,对于城市来说打造“名片效应”的作用明显。在马拉松赛运动兴起之初,办赛都要“大而全”,不论城市是否有能力,盲目追求“国际化”、特邀、全程马拉松,不仅让赛事同质化严重,也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时难以保证服务质量,参与者对赛事的吐槽屡见不鲜。如何去掉马拉松赛事的“虚火”,成为体育管理部门、地方政府、赛事运营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随着中国田径协会出台了多项规章制度,近两年,中国马拉松赛事发展也出现了可喜的势头。从4月15日举行的50余场比赛来看,虽然“国际马拉松”赛仍在半数以上,但是各种系列赛事、特色赛事也占据了半壁江山。“健康中国”、“国家森林城市”、“红色马拉松”等系列赛的出现,不仅给马拉松运动赋予了更多文化内涵,更是极大的拓展了办赛城市的版图,同时,乡村马拉松、森林马拉松、山地马拉松等特色赛不断涌现,也极大的丰富了赛事类型,让跑者有了更多的选择。
到2020年,中国马拉松赛事规模计划达到1900场,同时,全国近一半的城市在马拉松赛事上还处于“真空”状态,可以说,中国马拉松发展空间依然巨大。马拉松“春运”日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中国马拉松运动发展的重要节点,随着赛事逐渐增多,赛事“扎堆”的现象很可能成为常态。但是,只有赛事多元化、提高赛事水平、保证服务质量,中国马拉松运动才能真正健康发展。(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