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总书记来过我们家)——回访贵州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王治强家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程焕 温素威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2-03    
  党中央十分关心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促进农村发展。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习近平
 
  冬日午后,黔北山村寒意渐浓。走进贵州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一户名为“红色之家”的农家乐里炉火烧得正旺,铁茶壶“咕噜咕噜”冒出热气。老板王治强打起了盹。
  天不亮就开始忙活,这会儿总算能消停片刻。但没眯多久,他就被屋外一阵欢笑声闹醒,又一队游客找上了门。
  2015年6月16日下午,就在王治强家的这座小院里,习近平总书记和老乡们拉家常时,提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
  如今,4年多过去,“红色之家”又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王治强的笑容越来越灿烂。
 
  奋斗创造幸福生活
  “总书记来过花茂村以后,我把二楼和后院都改成餐厅,腰包也跟着鼓起来了。赶上了好时代,越奋斗越幸福,苦日子早就熬出了头。”
  听老人们讲,1935年的时候,王家小院里曾住过一小队红军。王治强便为农家乐取名“红色之家”。
  刚开张时,他和媳妇黄国琴尚能应付,没承想生意很快红火起来。“总书记来过花茂村以后,我把二楼和后院都改成餐厅,腰包也跟着鼓起来了。赶上了好时代,越奋斗越幸福,苦日子早就熬出了头。”
  夫妇俩招架不住,王治强就想把在城里打工的两个儿子叫回来帮忙,可哥俩谁都不情愿。直到2017年,经不住软磨硬泡,小儿子王豪带着未婚妻回到了花茂村。
  “有能耐的都往外跑,我却窝在家里给人端茶倒水,面子上挂不住。”可没过几天,王豪发现情况比想象的要好,村里的旅游业日渐兴旺,开民宿、做文创产品、搞观光农业的,都是一群熟悉的“小伙伴”。他看到了留在花茂村的希望。
  每天早上5点半,王治强两口子就要起床生火,然后去镇上采购一天所需的食材。旺季时,家里常常有两三百人吃饭,黄国琴手脚麻利,又烧得一手好菜,自然要守在厨房里张罗。王治强性情温和,加上知名度高,许多游客点名找他合影,前院迎来送往的差事非他莫属。
  老两口忙得团团转,小两口也没闲着。王豪整天开车到处跑,从各家旅行社把一个个团队接到自己家。未婚妻脑子灵活,又懂计算机,收银台上的账算得明明白白。
  两个儿子,一个在村里经营农家乐,一个在城里开汽修店,这让王治强感到欣慰:不管在农村还是城市,孩子们凭着各自的努力,都过上了美满的生活。“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这话一点儿不假。我们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乡愁点亮村庄魅力
  “总书记说在这里能找到乡愁,当时我还有点听不大明白。现在想清楚了,吃地地道道的农家菜,也是一种乡愁。”
  到“红色之家”吃饭,通常不需要客人自己点菜,后厨会根据人数统一配菜。但盬子鸡这道菜是个例外,不仅价格最高,还要提前预约。当天宰杀的林下鸡,用瓦罐蒸煮6个小时以上,肉香汤清,让人垂涎。
  花茂盬子鸡是当地传统美食,也是黄国琴的招牌菜。遇上性急的客人,火候不到就催着上菜,黄国琴总要出来做做工作。若是客人实在执拗,黄国琴会征得对方同意,再搬出高压锅“提速”。
  “我最拿手的就是农家菜,来家里吃饭的客人都夸好吃,也有的说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总书记说在这里能找到乡愁,当时我还有点听不大明白。现在想清楚了,吃地地道道的农家菜,也是一种乡愁。”如今,黄国琴做菜更用心。
  这些年,花茂村把乡愁作为文化来经营,融合农耕文化、土陶文化和古法造纸等元素,打造了一条农旅文示范带。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为了让“红色之家”保留更多老味道,王治强没少下功夫。他花了10多万元把旧房子改造为传统民居,再在小院前后种上花花草草,与周边田园风光交相辉映。
  而今,院子里的青石板已被踩得发亮,小椅子和木茶几也有些斑驳,香樟树、桂花树、土枇杷都已长高,屋前还有半亩池塘和一片菜地。王治强说:“看到客人用手机拍个不停,我心里乐开了花,就为他们在这里找到了乡愁。”
 
  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刚回村时,我想换掉帮工的家庭妇女。爸爸坚决反对,他说只顾自己赚钱,不带动老乡们致富,就辜负了总书记的期望。”
  从小家里穷得叮当响,16岁就出去讨生活,王治强吃尽了没手艺、没学历的苦头。如今即便冬天生意清淡,“红色之家”也坚持全员上岗,多为大家创造领工钱的机会。“自己的条件好了,也该想着让老乡们少受点苦。”
  现在每年涌入花茂村的游客接近200万人次,村里的农家乐、民宿、小吃店如雨后春笋,不少在外打工的人也回到家乡找活干。只要有人找到王治强,他都会很痛快地应下来,就算“红色之家”消化不了,也会想办法向其他店铺推荐。
  在“红色之家”务工4年多,54岁的郑思群发福了,体重增加到130斤,她说这是自己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我也是上班族了,每月有近3000元收入,抵得上以前在地里忙活一年。”下班遛个弯就走到家,郑思群一边挣着钱,一边把家里料理得井井有条。
  “刚回村时,我想换掉帮工的家庭妇女。爸爸坚决反对,他说只顾自己赚钱,不带动老乡们致富,就辜负了总书记的期望。”王豪的计划落空了,“红色之家”没有裁撤一位员工,更没有转型为酒店式餐厅,长年在这里打工的妇女反而增加到了12位。
  跟着父亲学了近3年,王豪准备去周边景区再开家分店。这次他打算复制“红色之家”的经营模式,食材从农业合作社采购,用工就招村里的老乡。
  听着王豪的盘算,老王两口子会心一笑,感慨儿子终于长大了。
  《人民日报》(2020年01月25日01版)

责任编辑:钱一 审核: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