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脱贫攻坚报道策略分析

来源:《中国报业》    作者:刘朝霞 乔雪燕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4-08    

  [摘要]《新闻调查·决胜:最后的贫困村》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针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新任务而制作的系列报道,选取了7个典型村庄,对贫困发生的原因和正在实践的脱贫路线展开深入调查,向观众真实展现了贫困村的脱贫进程,对主流媒体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关键词]主流媒体  脱贫攻坚报道  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 G21    [文献标识码] A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针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任务,选取典型村庄,对贫困发生的原因和正在实践的脱贫路线展开深入调查,制作了系列报道——《决胜:最后的贫困村》。该节目共8期,每期45分钟,是以电视为媒介,围绕脱贫攻坚重大战略决策进行的集中、大规模的报道。节目选题富有时代意义,案例典型,并运用了电视特有的表现手段,可以说是主流媒体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社会舆论方面的经典案例。
  紧紧围绕脱贫攻坚方略,精准选题
  1.选题深入实际,反映社会问题
  新闻报道应发现社会问题,反映社会现状,从而引发受众关注,使问题得到解决。脱贫过程中的各类热点话题,关注度高,吸引力强,更能引起观众的兴趣,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决胜:最后的贫困村》系列报道,不仅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重要战略部署进行宣传报道,更紧扣现实生活,深入实际,真实反映了扶贫工作的落实及当今时代存在的社会问题。如第二期《李沟村》中,村庄因自然环境而干旱缺水,村民不仅生活用水难,甚至连最基本的日常饮水问题都比较紧缺。第四期《大凉山》中,要摆脱贫困,首先要解决的是交通问题,然后才能考虑社会保障、思想文化层面的问题,比如教育问题、语言问题、毒品问题、艾滋问题,以及失依儿童问题。第七期《进城》中,岢岚县赵家洼村第一书记所说的“人口少、空心房多、道路难修、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都是该县不得不考虑采取易地搬迁来摆脱贫困的原因所在,而搬迁之后住房和劳动就业问题,又是当今社会的两大热点话题。
  2.选题以人为本,贴近百姓生活
  脱贫,就是要从百姓生活入手,站在群众立场考虑问题,这样才能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贫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才能更深刻体会到脱贫对当地群众的重大意义。《决胜:最后的贫困村》没有使用说教化的宣传模式,而是切实站到群众立场考虑问题,从百姓生活入手,着眼于脱贫过程中的大事小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群众的迫切需求和扶贫工作的真实情况,为群众着想,替群众发声,着力解决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让新闻报道服务于民。节目多以人物对脱贫变化的感受为主要切入点,真实客观地报道脱贫进程,增强了节目的贴近性,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观众从报道中真切感受到脱贫之艰,理解脱贫攻坚政策精神,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如第七期《进城》中,小化沟村村民集体反对易地搬迁政策,扶贫干部孙永平挨家挨户上门动员,了解了村民们的难处和顾虑,经多次向上级反映,最终给村里争取到了“秋收之后再进行搬迁”的延缓搬迁政策。
  选取代表性事例,增强节目说服力
  1.选择典型采访对象,显示脱贫之艰
  新闻信息大多来源于采访对象,每一位采访对象,都亲历新闻现场,代表最了解情况的某一群体,对事件有着或理性或感性的个人认知,具有典型代表性。具有代表性的困难群众,切身体会着脱贫带来的变化,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采访,能够让新闻报道具备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深刻表现脱贫工作的任重道远。在第二期《李沟村》中,马富强家是村里最贫困的一户,他一岁时父亲早逝,母亲因此患上精神疾病,哥哥又在5年前得了抑郁症,他为照顾一家人,无法出门打工,只得依靠低保救济勉强维持生计。因此,村里要施行就地搬迁政策,马富强家就成了一大难题。村民大会上,大家伙纷纷为他出招,热心帮他解决问题。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涌现出了大量积极响应号召、深入一线的优秀基层干部,他们强力推动着脱贫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对他们的采访记录,能够全方位展现脱贫工作的方方面面,使观众更全面立体地体会脱贫之艰。第一期《王莫村》中,村主任岩方的梦想是希望王莫村有朝一日“能够和外面的世界一样”。2016年,一直在热心地帮助村民解决各种困难的岩方当选村主任后下决心要为村里做更多的贡献。“当父母官,就是要为民办事。”改变村子贫困落后的现状,改变村民的思想,就是他当干部的目的。在他的带领下,王莫村如期脱贫。
  2.脱贫前后对比,直观呈现扶持力度
  新闻素材的选择对于表现新闻报道主题尤为重要,根据新闻主题的需要来选取事实,通过典型事例向观众说明新闻事实,而数据是构成新闻的关键要素,也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一个素材。
  第一期《王莫村》中,为改善住房条件,完成“2017年房屋全部按照新安全标准建完入住”目标,县政府给王莫村每户补贴4万元,并提供5万元的贴息贷款。近年来,各级政府财政和扶贫对口单位在王莫村用于改善基础设施的总投入约5000万元,这使得王莫村412户、1300多人在全部建了新房的基础上,实现了公共设施的逐步配套。为鼓励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继续就读高中,2016年9月,西盟县开始用县财政的钱补贴高中生。一个高中生一学年9个月补贴1800元,高中生毕业取得毕业证,还能额外领取一万元补贴。目前,西盟县一中815名高中生全部享受这一补贴,光这项开支就要花费340万元,而2016年县级财政总收入只有6000万元。但该补贴收效明显,与2016年相比,2017年该县高中毕业生人数多出了100人。
  通过这些数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为实现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目标,云南省的各级政府积极响应政策,铆足了劲不掉队。节目中所展示的一系列数字,能够让观众更直观感受到云南省的脱贫努力和成果,提高了节目可信度。
  故事化表达,增强节目传播力
  1.注重细节挖掘,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根据新闻事实,合理恰当地展开生动的细节描写,能够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同时,细节化写意能够淡化宣传的强制性,深化主题。细节是组成故事化的重要部分之一。节目善于利用微观视角,从小的细节入手,反映事件背后的实质,更容易引发观众情感共鸣,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这一设计让观众自然接受新闻主题,而非强行说理。
  第七期《进城》中,秋收结束,全村人都在准备着搬迁进城。老刘站在旧房前,眼睁睁地看着挖掘机将房屋推倒,扶贫干部周继平拍拍肩膀唤他离开,他走了两步,又停下来回头看,眼神中充满着不舍。这一系列的动作和神态,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他对自家老房子和家乡的深厚感情。脱贫就意味着离家,这是岢岚县每个人都无法选择的事实。
  2.准确把握叙事节奏,提升节目艺术质量
  电视新闻报道对叙事节奏的准确把握,能够增强新闻报道的动感效果,让其更具艺术魅力。要保证电视新闻报道持续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就需要节目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决胜:最后的贫困村》整个节目共8期,前7期分别记录了7个代表性村庄的脱贫工作,每期45分钟,分成4到5个段落,段落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整个叙事节奏沉稳而从容。
  在第三期《葛坪村》中,驻村第一书记谢云峰采用4种办法解决村民种植仙草的顾虑,大大调动了种植积极性,产量增加,村民增收,一组短镜头的组接,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紧接着,镜头转到广州市区,一段长镜头展现了绕军英的儿子刘锦鹏创业时的生活环境,让观众感同身受,使情感更加深入,叙事说理更为充分。而长镜头与短镜头的完美结合,为节目叙事营造出了抑扬顿挫的起伏效果。
  拓宽宣传渠道,提升节目影响力
  作为主流媒体,中央电视台“与其他新闻媒体相比,具备着绝对的权威地位与特殊影响”,“能够反映社会主流意识,传播主流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决胜:最后的贫困村》作为央视的一档调查类节目,以传统媒体为基础,在电视播出之后,在央视网和央视新闻客户端同步更新,通过台网互动,拓展宣传渠道。
  央视网和央视新闻客户端还可以设置电视节目专区,利用信息优势挖掘脱贫深度;定期追踪落实脱贫新情况,突出节目时效性;为观众提供节目线索,进行节目互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脱贫工作中来,提升节目影响力。
  主流媒体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社会舆论方面要承担起媒体的责任,在选题、报道策略等方面提升节目的传播力,拓宽宣传渠道,最终提升节目影响力。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健丽.如何让脱贫攻坚电视报道更出彩[J].当代电视,2018(2).
  [2]张晓红,周文韬.做好脱贫攻坚报道的若干着力点[J].新闻与写作,2018(5).

   《中国报业》杂志(2020年3月下刊)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