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观察:非常时期特别峰会,发出打赢抗疫阻击战最强音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作者:王珍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3-27    
  新冠病毒蔓延,已成全球大流行之势,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猛烈冲击世界经济。团结抗疫、合作克难成为国际社会共识。G20积极回应,特别峰会应运而生。这是在特殊形势下举行的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特别会议,是G20机制建立以来首次以视频形式举行峰会,是继2008年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聚会后第二次举行专题峰会,吸引全球关注和高度期望。
  会议分析疫情走势,确认形势严峻,必须全力应对。有关疫情严重国陈述燃眉之急和急需的信息与经验,表达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愿望,其言切切、其意拳拳。
  中国抗疫经验和方案成为会议核心关注点,得到与会各国领导人的一致肯定和赞许。他们认为,中国人民以艰苦卓绝的斗争和科学高效的措施基本控制本土疫情,形势稳步向好,为世界防疫赢得时间、提供借鉴,作出宝贵贡献。欧美国家当前的抗疫实践证明,中国经验、中国方案是可以借鉴的,是科学有效的。
  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提出,当前,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强大合力,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争取战“疫”全面胜利的同时,继续全力推动国际抗疫合作,并同G20成员国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防止世界经济陷入衰退。这是本次峰会发出的国际团结合作共同抗疫的最强音,再次展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精神和责任感,明确向世界传达强烈信号。
  第一,疫情可防可控,团结才能完胜。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有力量。“团结合作”是此次峰会使用最多的词汇。团结首先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团结,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也包括国际社会的团结,同舟共济、携手抗疫。疫情无国界,病毒不分肤色和种族,在疫情和病毒面前,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疫情和病毒是我们的共同敌人。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验证明,新冠病毒的防控是一个系统连锁工程,必须各国团结齐动,筑起无缝对接的钢铁长城,既要防输入、也要防输出,才能防得住、控得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正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是此次峰会多数发言的共同内核。正如意大利外长迪马约会前所说:曾经有人讥笑我们加入“一带一路”和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但正是这个理念在此次疫情中救了我们。
  第二,合作共赢是国际抗疫胜利之本。新冠疫情来势凶猛,事实证明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以一己之力独善其身。且今日之世界人流物流畅通,病毒传播渠道极多,没有全球联手合作便不可能完全遏制疫情蔓延。有些国家未能充分及时利用中国抗疫争取到的第一窗口期,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以为能当“独行侠”。
  中国从战“疫”伊始,就以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保持沟通合作,无保留地进行信息共享,无条件地奉献中国防控经验、方案和诊疗方法。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一域之胜非完胜,只有全球合作共赢才能保人类安宁。我们的专家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同行视频交流,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资援助和人员支持。中国这样做秉持的就是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守望相助的精神。
  国际抗疫合作的一个关键要素是全力支持以世卫组织和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组织发挥作用。几个月来,世卫组织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高水平职业化精神,为领导国际抗疫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对中国战“疫”给予有力支持。许多国家也在中国抗疫最困难的时候给予声援与支持,我们铭记在心,并愿意投桃报李。我们坚信,合作抗疫胜利之日,必是我们的朋友圈更广更大之时。
  第三,提振士气、坚定信心,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新冠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需链造成全面冲击,专家们对世界经济前景预测悲观。中国呼吁占世界经济总量84%的二十国集团带头采取共同举措,减免关税、取消壁垒、畅通贸易,发出有力信号,防止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中国在峰会上重申协调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向好趋势不会改变,扩大改革开放的政策不会改变,为世界经济作出贡献的决心不会改变,这无疑给全世界吃了一颗定心丸。相信只要有信心、有对策、有行动,各国联手应对,加强政策协调,世界经济就有希望。
  世界抗疫阻击战尚在初始,中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任务仍很艰巨。二十国集团特别峰会是一个重要节点,是动员,也是誓师。峰会发表的《联合声明》,承诺采取迅速有力措施支持世界经济,包括正在注入5万亿美元资金,抵消疫情对社会、经济和金融的影响。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是国际团结合作的大动作,人们期待尽快落实。全世界团结起来,一定能取得这场空前浩大的全球人民战争的彻底胜利。(作者是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原副会长、前驻外大使)

责任编辑:王文钰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