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视察时强调,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是喊口号,要经过深入调研,结合当地的实际,形成符合党中央精神的行之有效的具体举措。
如何深入调研?
近日,湖南省20位省主要领导同志,分别到全省的40个国家重点(片区)县,开展“深入贫困地区解决群众问题”专题调研。调查的重点是,脱贫攻坚的“难点”、民生的“痛点”、群众的“盼点”。
这次调研活动的“看点”是: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点对点、面对面、心贴心。如此众多的省主要领导,如此贴着身子私服暗访式的摸实情、查问题、议对策,值得称道。与那种听听汇报、看看材料、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调研方式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湖南省委的这次调研活动,对基层没有干扰,更有利于摸到问题的症结,摸清基层的真实情况。因为,这次调研活动,直接面向群众。
一些同志有这样的经历和体会:当他们以职业的身份,比如新闻记者、党政部门干部的身份,去了解某些情况时,所见所闻,往往与这些同志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看到的、听到的、以及去某些部门去办事时的经历,从细节到实效,反差有时是很大的,有的甚至大相径庭。其实,这后者才是实情,而前者则是被学者定义为的“宣传性现象”。所谓“宣传性现象”,是一种失真、变形、不完整的真相。
调研只是手段,要“形成符合党中央精神的行之有效的具体举措”,切实改进和推动实际工作,更好地服务群众,才是调研的最终目的。调研如果摸不到实情,那必然会给实际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因为,调研的结果,是制定决策和对策的基础,前者变形,后者必然走样。所以,有的时候钱也花了,工作也做了,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这种情况,常常是,钱没花在刀刃上,劲使得不是地方。
摸清实情并不难。只要我们脱掉“官服”、扑下身子,以群众的身份深入群众,怎么就了解不到实情呢?诚然,这样了解到的实情,有时是零碎的、不系统的,也可能只是个别的现象和问题,但是,如果有众多这样的“点”,汇聚在一起,那就是一个面,就是一种客观的实情。湖南省领导这次以全新的调研方式,有目的的“随机”采集上百个点的情况,汇集起来,就是真实的实情。相信,这些实情,对湖南的精准扶贫工作,一定会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而这种深入调研的方式,对基层党委政府也是一种良好的引导和示范。
在有些人看来,摸清实情也很难。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听汇报、看材料,以会议落实会议、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决策,就是去实地调研,也是蜻蜓点水、浮皮潦草,习惯了被过滤和选择过的“真实”所裹挟,了解不到真正鲜活的、反映本质的实情。可怕的是,这些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已经自觉和不自觉地被认为是“常规动作”,成为一种惯性和常态。在他们看来,这种“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和接待”的调研,费力费事,太麻烦,甚至是一种“作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并形象的比喻,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
调查研究是方法,是作风,是科学,调查研究隔层纸,政策执行就隔座山。改进工作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提高工作的质量,从改变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入手,是一个很好的切口。(胡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