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龙”破浪,赛龙夺锦

2024年全国“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活动主会场暨中国辉煌足迹大运河龙舟赛(宁波站)圆满收官

来源:央视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8-27    
  浪遏飞舟,挥桨争雄;一桨千年,号声震天。今天,2024年全国“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活动主会场暨中国辉煌足迹大运河龙舟赛(宁波站)盛大启幕!来自大运河沿线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河南、江苏、浙江8省市代表队及宁波市12支龙舟队齐聚主会场,共同带来一场速度与力量的水上盛宴。


 

  本次活动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三部委共同举办的“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活动基础上,与中国辉煌大运河龙舟系列活动融合,由大型龙舟赛事城市文体旅活动等组成。活动由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主办,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龙舟协会、央视网承办,浙江省龙舟协会、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宁波市体育总会协办,宁波市江北区体育局执行,萨马兰奇全球航海运动基金公益支持,康连接体育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运营。
 
  此次赛事共设置200米直道赛和500米直道赛两个项目,分为公开组22人龙舟及大众组12人龙舟两个组别。比赛地点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姚江公园。
 
  开幕式亮点纷呈,点燃全民健身热情

 
  亚洲龙舟联合会主席、中国龙舟协会主席范广升,宁波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海滨,体育总局群体司赛事活动处二级巡视员何红宇,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副主任黄强,中国龙舟协会副主席、浙江省龙舟协会主席王成云,中国龙舟协会副主席孙平波,中国龙舟协会副主席颜争鸣,中国龙舟协会副主席沈冬生,央视网党委委员、总经理助理、产业发展事业群总经理宋维君,萨马兰奇体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严建昌,浙江省体育局一级巡视员胡国平,宁波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周嫒儿,宁波市体育局局长、一级巡视员、宁波市体育总会主席(兼)张霓,江北区人民政府区长许会祥等领导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龙舟巡游、舞狮表演、歌舞《赛龙舟》等特色节目精彩上演,带来震撼的视觉盛宴,欢呼声、雀跃声此起彼伏。
 
  水中百舸争流,两岸乐趣横生

 
  上午9点整,随着一声清脆的发令枪响,各龙舟代表队同时擂鼓开桨、离弦而出。水面鼓声阵阵、百桨齐动,队员们全力以赴,伴着铿锵有力的鼓点,提桨、弯腰、劈波、逐浪,动作一气呵成。赛道上不断溅起奔涌的浪花,点燃整个赛场的激情。
 
  岸上人气同样火爆,欢呼声此起彼伏。现场观众热情高涨,为自己心仪的队伍呐喊助威,大呼“超过瘾”。公园内游客纷纷驻足观看、摇旗呐喊,鼓声、划水声、呐喊声,将现场气氛不断推向高潮。
 
  本届赛事集赛、游、展、演等多元特色体验活动于一体,市民和游客在游览姚江公园、观看龙舟竞赛的同时,还可以参观龙舟主题文化展、感受龙狮、龙舟、风筝所体现的中华“龙”文化精神和传统龙舟文化正在焕发的新活力,体验全民健身带来的乐趣。

  郑先生在现场活动中体验了飞盘运动,“这种完全沉浸式的观赛体验,给我触动很大,让我感受到了厚重的中华文化跟我们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
 
  “希望未来可以通过大运河、中国辉煌足迹龙舟系列活动让我们滨海宁波的文化和历史,传递出去。”杨女士在现场跟大家分享了宁波的运河文化故事。
 
  绵延千里的运河,永不停息。大运河(宁波段)是连通内陆运河航运与海外交通的重要水道。运河之上,来往通航的轮船与碧波之上奔涌竞渡争锋的龙舟形成跨越千年的时空交错,象征着运河文化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相融。
 
  擦亮龙舟文化品牌,传承运河精神根脉
 
  随着时代发展,极具民族特色的赛龙舟从古朴走向了新潮、从延续走向了创新;从民俗运动走上亚运舞台,从过去走向了未来。经历千年的传承与发展,龙舟竞渡已成为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名片,蕴含着华夏儿女向水而生、劈波斩浪、勇立潮头的文化基因。
 
  作为一项覆盖范围广的赛事活动,龙舟运动正在以群众基础广泛、活动形式多样赢得广泛共鸣、点燃全民健身热情,激励更多社会力量和百姓支持和参与全民健身,提升体育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为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重拾运河记忆,描绘盛世图景。大运河,这条流淌千年的古老水脉,不仅是一条连接南北经济与文化的纽带,更是宁波与运河城市之间深厚情感与共同记忆的见证。运河之上,龙舟赛事的举办,已然超越了体育竞技的范畴,成为承载着运河血脉的城市文化与历史交流的重要平台。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