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正当时 数智启新篇——第十五届消费车型盛典召开

来源:中国报业网    作者:张忠岳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3-01    
  大雁归来时,春意正萌动。2月28日,由中国汽车报举办的2023年(第十五届)消费车型盛典暨汽车新业态论坛在汽车业界的高度期待中召开。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中国汽研行业发展部部长杨红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田大新、长江证券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高伊楠、德勤企业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合伙人张旭东等行业组织专家,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芜湖雄狮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邬学斌、岚图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展术、禾多科技副总裁戴震、百度Apollo首席品牌官王翀、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市场中心副总经理董斌、吉利动力研究院智能控制中心总监刘义强、蔚来汽车企业传播负责人马麟、广汽埃安研发中心智能网联部副部长李敏等企业代表以及主办方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董事长谢戎彬、中国汽车报社社长辛宁、中国汽车报社总编辑桂俊松、中国汽车报社副总编辑胡轶坤、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总经理助理董汝尔等出席本次盛会。

第十五届消费车型盛典暨汽车新业态论坛嘉宾合影
 

  过去的2022年是不平凡不容易的一年,这一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的关键一年,也是中国汽车产业经受住重重考验取得历史性新发展的一年。进入2023年以来,中国汽车产业更是加快转型升级、加速融合发展,于此时举办一年一度的消费车型盛典,恰逢其时,意义重大。

  2023年是充满机遇加速奔跑的一年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的第一年,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局之年。今年也恰逢中国汽车工业诞生70周年。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电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赋能下,中国汽车产业朝气蓬勃地驶向加速时代,中国汽车新业态正在加速崛起并迸发出巨大的潜力。”中国汽车报社社长辛宁在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时表示,在汽车行业驶入数字化转型新阶段的今天,中国汽车优势远超以往,发展前景无限光明,背靠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得益于更年轻、更多元和更开放的消费群体,我们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道路上朝气蓬勃地向未来加速奔跑。

  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看来,中国的汽车产业仍然处在一个发展普及的后期,不必担心短期的波动,从长期来看,我们应该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年要重点激发市场潜力,推动消费升级,同时要保障好供应链安全。

  汽车市场长期向好,这就需要车企创新营销方式以抓住机遇,中国汽研行业发展部部长杨红松在演讲中表示,汽车行业进入存量时代以来,消费者更加懂车,汽车行业的产品、信息和价格更加公开透明,再加上汽车购买线索逐渐从汽车纯媒体时代转变为汽车互联网新趋势。消费者购买车的选择更加多,购买的决策更加完善,在新的时代,汽车消费需要一个完整的全产业链条的数字营销方式。

  长江证券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高伊楠认为,接下来新能源汽车市场依然会保持非常高速的增长,在10万~20万元区间,插电混动或者油电混动产品会有放量的增长。

  百度Apollo首席品牌官王翀在演讲中表示,来的2—3年,将是全球汽车智能化竞争的一个关键的窗口期,加快汽车智能化的转型是全球汽车产业的战略共识,也是我国汽车产业不容有失重大的战略机遇。到2030年没有智能座舱,也没有高级别辅助驾驶能力的电动汽车,很有可能会失去竞争力。

  走过70年中国汽车工业再踏新征程

  自1953年我国第一座汽车厂——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到今年,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整整走过70年发展历程。在这个重点的时间节点,《中国汽车报》在本届消费车型盛典现场正式宣布启动“波澜壮阔七十年,续写汽车强国梦——纪念中国汽车工业70年主流车企巡礼”大型走访报道。

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董事长谢戎彬在启动仪式上讲话
 

  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董事长谢戎彬在启动仪式上表示,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中国的新车市场规模突破了2680万辆,增长2%,产销量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更为难得的是中国品牌乘用车当年产销突破千万辆大关,市占率近半,成为引领制造业增长、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担当。从幕后走到台前,在崛起之路上,中国汽车业以供给侧改革为指引,持续自我革新、自我创新,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汽车企业,一汽东风、上汽、长安等汽车大集团栉风沐雨、历经考验,成为中国汽车工业70年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见证者。他们不仅是新中国工业的螺丝钉,更是推动汽车走进寻常百姓家的中坚力量。比亚迪、吉利、长城等一批自主品牌的后起新秀自立自强、勇于创新,在电动化、智能化赛道上持续突破,实现引领,生动诠释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之路。

  中国汽车报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权威媒体和汽车主流价值的传播服务者,有责任更有义务在中国汽车业70年这一重要时刻对行业、对企业的发展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此次巡礼活动将组织采编团队的核心力量深入汽车企业、行业组织,挖掘主流车企的生动故事,记录并传播他们在中国工业70年发展历程中的重大贡献。同时巡礼结束后,还将举办大规模的座谈会,邀请行业内的专家、主管部门的领导、知名的经济学者进一步研究探讨企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同时就下一阶段如何巩固优势、升级优势听取大家的真知灼见。

  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机遇与挑战并存

  本届消费车型盛典还举行了以“2023 市场新趋势与‘数智’新动能”为主题的汽车新业态论坛,在中国汽车报社总编辑桂俊松的主持下,来自高校、咨询公司的专家以及企业的高层围绕数字化、智能化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田大新看来,不管是数字化还是智能化,信息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车辆智能化的ECU、代码都和传统的信息系统不一样,反而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

  德勤企业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合伙人张旭东认为,数字化、智能化使得车企从过去点状式的应用逐渐形成合力,车企的竞争力从过去的以产品为核心正在重塑为以用户价值为核心。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芜湖雄狮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邬学斌表示,数字化是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是一种需要建立起来的2C文化。制造业缺少to C的文化,而互联网业又缺少to B的文化,在转型中,这些矛盾碰撞极其激烈,但会有很光明的前景。

  在吉利动力研究院智能控制中心总监刘义强看来,数字化、智能化已经带来了很大的车端变化,分别是云处理器的硬件和大数据的处理能力实现数据“上云”、高算力芯片缩短整车开发周期以及软件技术带来的功能个性化和多元化。

  岚图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展术认为,在大数据时代,车企的营销工作可能更需要小数据,过度冗余的数据和干扰信息会非常影响决策的准确性,如何去伪存真,是对营销人很大的一个考验。

  广汽埃安研发中心智能网联部副部长李敏表示,数字化包括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数字化以及产品层面的数字化,其中组织层面的数字化要及逆行部门之间的横向拉通,而在产品层面,则要真正实现数据闭环、数据驱动以实现产品迭代和高效服务。

  在蔚来汽车企业传播负责人马麟看来,车企的数字化取决于OTD(从下订单开始一直到拿到车辆之间所必须经历的所有流程和步骤)的渗透率提升速度,而智能化包括车本身和车机端的智能化,随着高算力芯片的搭载应用,今年会是汽车智能化出现本质性飞跃的一年。

  禾多科技副总裁戴震认为,“数智化”转型离不开本土的科技企业和本土的汽车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科技企业在思维上不能停留在传统按照需求进行开发这个老路上,更多的是要跟整车企业一起合作去探索用户的需求,不是遵循需求,而是主动挖掘需求、改善需求。

  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市场中心副总经理董斌看来,汽车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不管是产业的安全自主可控,还是未来自动驾驶更加的人性安全,要想给用户更加愉悦的体验,还是要加强包括大算力芯片、底层操作系统等在内的核心关键技术的自主攻关。

  产品力、技术力、品牌力引领消费潮流

  时代在变,消费需求也在变。消费车型试驾作为《中国汽车报》的传统品牌活动,已经连续举办15届。2022年,为匹配当下快速变革的产品需求、消费趋势,“造极22”逢时登场。《中国汽车报》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共同推导出全新的评价方式,用全新的“造极理念”让试驾更接近消费者体验,将专业视角与媒体观点交融,甄选出一年中最符合市场需求的车型。

  本次盛典将本次试驾所产生的结果与车型销量、技术领先性、品牌美誉度等多个维度结合,面向中国汽车社会从产品、技术、品牌三个方面做出多个推荐。他们是:

  “年度轿车”推荐

  长安福特-蒙迪欧、奔驰C260、广汽本田-型格

  “年度SUV”推荐

  哈弗M6、一汽-大众揽巡、长安CS75PLUS

  “年度奇妙车型”推荐

  一汽-大众奥迪Q4 e-tron 、北汽越野BJ60、AITO问界M5

  “年度先锋技术”推荐

  岚图:ESSA+SOA智能电动仿生体、 百度ANP3.0、 现代氢燃料电池、雷神PHEV、

   科大讯飞车外语音交互技术、Honda Architecture平台架构

  “年度品牌构建”推荐

  比亚迪、 东风日产、 广汽埃安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车不同。2023年(第十五届)消费车型盛典暨汽车新业态论坛圆满结束,期待在下一届消费车型盛典中,能够有更多的企业、产品、技术和品牌入围推荐名单。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