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倒逼求新求变 中国旅游迎难而上寻生机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赵 珊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3-11    

重庆市木凉镇樱花和桃花相继开放,人们享受春光灿烂。
  夏于洪摄(人民视觉)

花开人欢笑
  曾恒贵摄于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人民视觉)
  中国旅游信心坚定,复工复业审慎稳妥地推进。中国旅游业的自我修复和研发创新的动能正在积聚,未来要积极培育科技、教育、人才等新动能,向研发和创新要效益。
  信心积聚未来向好
  中国旅游正在从疫情初期的极度悲观中慢慢走出来。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疫情终将过去,取消的旅行计划,会在更美时成行。
  中国旅游研究院近日发布了《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N0.12)》,来自面向旅游供给侧的专项调研表明:半数受访者判断疫情将拉低全年旅游经济总量十个百分点,但旅游业仍将继续领跑宏观经济。业界对国内旅游市场信心更足,26%认为疫情后会迅速恢复,66%认为会延迟1-3个月恢复。70%表示疫情后将全面恢复生产经营。
  2020年,尽管旅游业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冲击,但中国旅游研究院分析,中国旅游经济基本面并未改变:中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中国居民刚性旅游消费的基本面和中长期趋势不会改变,同时,国际商务客源、华人华侨对入境旅游市场也将起到筑底作用;业界认同“企业自救、行业互助、政府托底”的理念并积极承担责任。预计都市游、郊区游为代表的中短途国内游率先恢复。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旅游行业的信心正在重新积聚,目前要审慎稳妥地推进旅游机构的复工复业,未来要继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为各类新型消费需求的释放做好准备。
  多种尝试主动蓄水
  旅游企业在这个“蛰伏期”没有消沉,而是积极寻找新出路。旅游人相信在疫情过后,有韧性的旅游业必将迎来复苏繁荣。
  途牛旅游网凭借成熟的旅游特产频道、苔客等平台以及社群渠道和遍布全国的地接社网络,深入产地源头,采购优质特产进行线上售卖,以探寻疫情中的新机会。福建的地接社上山张罗竹笋,东北的地接社回村征集大米,山西的地接社挨家挨户了解黄小米的情况,海南的地接社跟着果农到山上实地考察芒果……旅游人纷纷做起了特产的宣传销售。部分特产上线短短三天,销量就突破了千份。2月12日,海南贵妃芒上线当晚就售出4468斤。2月16日晚,沁州黄小米和兰州甜百合售出3113斤。春节至今,特产频道部分商品的日销量环比上涨最高达571%。
  一些旅游从业者通过网络直播开启了全新的复工模式。主做东南亚当地玩乐产品的深圳浪花朵朵旅行,在春节收入基本归零。不过,没有订单不代表无所作为,负责人全美英说:“疫情期间,我们觉得直播要好好做,要深耕。没有订单就先运营好粉丝。我们等着市场反弹。”
  民宿在这次疫情中也受到重创,为了应对危局,一贯单打独斗的民宿主们也开始抱团取暖——数百个民宿结成了“直播联盟”,在飞猪平台的“商家直播月”抢占先机。飞猪相关负责人介绍:“疫情倒逼行业和商家去思考,如何变被动等待为主动蓄水。直播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积极做旅行直播的商家能够保持着跟粉丝的联系,有的已锁定了一批疫情后的出行需求。”
  开拓创新寻新动能
  疫情考验着高速发展的中国旅游。中国旅游的自我修复和研发创新的动能正在积聚。戴斌说:“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不能再走传统资源驱动的发展模式,要积极培育科技、教育、人才等新动能,向研发和创新要效益。要释放避暑旅游、冰雪旅游、夜间旅游、亲子旅游、美食旅游、研学旅游、自驾旅游等新型消费需求。”
  在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马勇看来,旅游业不仅是新兴产业,更是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产业,要引领生活新模式的发展。在产品供给方面需要创新,比如康养旅游、网上虚拟旅游等。
  中国旅游研究院规划与休闲研究所所长吴丰林认为,传统意义而言,旅游是空间的概念,休闲是时间的概念;旅游是以游客能否到访为前提;休闲是以居民是否有闲暇时间为前提。此次疫情是旅游业整体转型升级的机会。应变通旅游与休闲的传统理解,打通时间和空间的传统认知,充分借助科技创新手段,长远谋划出路。
  数字科技已全面应用于旅游业,实现了旅游全场景的渗透,成为旅游发展的新动能。海昌文旅研究院院长李昌霞认为,科技改变生活方式,旅游业尤其是注重身心体验的行业。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科技带给游客丰富的互动体验。海昌海洋公园正在开发海洋仿生动物,智能仿生机械江豚近日已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和观众见面,访问量已超过140万人次。科技的进步、应用端的繁盛,会使旅游变得更加精彩。
  疫情后,游客的旅游偏好会发生变化,自驾游、康养游、体育游、文艺游等将更受青睐。国旅总社入境游总经理刘会元建议,疫情过后入境游市场应大力推广人员稀少、自然风景秀丽的地区,比如云南、贵州、西藏、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同时,旅行社要提高技术含量,加大在线投入,实现更新颖的思维、更开放的模式和更多的创新产品。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