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会议”观点集萃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7-12    
原标题:“2018年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会议”观点集萃
 

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进程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副司长 邓小明

按照科技部总体部署和要求,继续大力支持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建设,帮助实验室继续凝练国家重大任务,通过国家相关计划、项目支持“透明海洋”等重大项目实施,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要求,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进程,共同为“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提出方案,共同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齐心协力解决海洋问题

山东省科技厅厅长 刘为民

海洋议题是全球性“大议题”,海洋科学是综合性“大科学”,一个国家、一家科研机构,尚无力独自更加深入地认知海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山东省科技厅与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出版机构共同主办了这次会议,希望汇聚全球海洋领域专家,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协力解决海洋问题,共同为推进海洋科学发展贡献智慧。

打造海洋领域国际合作平台

青岛市市长 孟凡利

海洋是青岛最大的优势和最鲜明的特色。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作为我国海洋领域唯一获批试点运行的国家实验室,正在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和开放协同创新平台。青岛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建设,推进海洋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打造这一海洋领域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蓝色药库”为人类造福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管华诗

“蓝色药库”是为人类造福的一种重要资源,在整个人类健康维持、幸福生活当中,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海洋天然产物三维结构数据库是“蓝色药库”多个组成部分之一,是基础,有了三维结构数据库才能对药物进行一系列深化研究。这个数据库的建立在很多药物研究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

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 吴立新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将与全球海洋科研机构、大学、国际组织一道,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响应2017年联合国海洋大会呼吁,共同致力于打造全球共享的协同创新网络,促进知识共享和经验共享,大力推进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和谐之海建设,携手共谋世界海洋和谐发展,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科学无国界 合作出成果

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出版机构出版人 比尔·莫兰

当前,我们步入了海洋的时代。此次会议为我们讨论天气变化、海洋科技等一系列议题提供了机会,我们必须加强国际合作。美国科学促进会坚信科学无国界,合作出成果。美国科学促进会与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努力方向和价值观念相近,希望与会人员抓住契机,开展合作交流,为我们共同面临的问题提供方案和措施,助力世界海洋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共享海洋知识和研究成果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与信息化部主任 刘 飞

目前,地球生态系统健康和海洋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课题,来自海洋经济、海洋环境、海洋治理和海洋科学等方面的新挑战日益突出。随着海洋科学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了解逐步提高。中船重工愿意通过这个平台,交流海洋技术经验,共享海洋知识,分享研究成果,集聚海洋开发与保护的智慧,共同为保障地球生态系统健康和海洋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加强海洋科学国际合作

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副主席 孙 松

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致力于海洋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为海洋领域知识研究做出贡献。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的目标和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会议的目标是一致的,将和其他国际伙伴及参会的各位国际代表们继续开展合作。

使用耦合模型预测气候

美国海洋大气局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主任 温卡塔查拉姆·拉玛斯瓦米

使用“大气—海洋—陆—冰系统全球性耦合模型”,可以阐明海洋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对气候的作用。我们将在模拟海洋以及厄尔尼诺现象时演示这一模型的特点,对气候与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交叉课题进行探索。近期结论表明,使用耦合气候模型,可实现对全球和区域气候从季节性到年代际的预测。

加强预测应对气候变化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海洋与大气所副所长 安德烈亚斯·席勒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海洋与大气研究计划是澳大利亚规模最大的海洋和大气联合研究项目,致力于应对重大的国家和国际挑战,提供海洋、大气和气候的知识、产品和服务,目前正在将观测和模型结合起来,开发一个长达十年的预测系统,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

责任编辑:邱阳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