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青年“宅文化”——“肥宅文化”,近年来在网络上走红,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自称“肥宅”。本文从它的起源、基本样态及其产生的原因展开分析,对这种特殊的青年“宅文化”进行审视与反思,并相应地提出了合理的引导方案。
【关键词】青年 “宅文化” 亚文化 反思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宅”成了一种普遍的生活状态,这种现象在青年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这种生活状态中产生的“宅文化”,是人们对于个人感受的追求和独立自我形象的关注,也是个人化消费社会的一种象征。作为一种特殊的青年“宅文化”——“肥宅文化”,近年来在网络上走红,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肥宅快乐水、肥宅快乐茶、肥宅快乐餐等,一股“肥宅快乐”风迅速蔓延到社会各个角落。2018年开启了“肥宅文化”元年,随着社会“肥宅”的增多,“肥宅文化”这种青年“宅文化”形态已经成为社会文化领域中一种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的现象。
“肥宅文化”的起源及基本样态
“肥宅”一词最早是用来形容不爱运动,爱吃高热量零食,喜欢长时间对着电脑屏幕的青年肥胖人群。2014年开始爆红,成为网络流行词汇。“肥宅”一词最初含有嘲讽的意味,随着二次元文化的传播,人们对“肥宅”不停地进行着解构和重构,肥宅不再是那些身体肥胖的御宅族的专称,就连一些既上进又爱社交的人也开始自称“肥宅”,“肥宅”的形象变得越来越立体丰满。
2018年被称为“肥宅文化”元年,“肥宅文化”体现的是现代年轻人的一种自嘲精神。现代快速高压的生活节奏,要求年轻人不断进步,面对工作生活带来的焦虑,年轻人希望在集体浪潮的裹挟中“慢下来”,追求纯粹而非功利的快乐。他们以“肥宅”自居,勇于自嘲,“肥宅文化”是在夹缝中寻找自我的一种青年亚文化,这不是颓废,不是自我放弃,而是回到人本身“寻求快乐的途径之一”。
“肥宅文化”的传播有着丰富的物质载体,肥宅表情包就是其中之一。因其独特、搞笑、幽默等特点,肥宅表情包很快就在大众之中流行起来,这也使得“肥宅文化”逐渐为大众所熟知和接受。随着“肥宅文化”的广泛传播,“肥宅表情包”也不再是肥宅们的“专利”,而成为大众用来消解负面情绪的方式。除了“肥宅表情包”“肥宅快乐体”是“肥宅文化”传播的又一载体。可乐、薯片、奶茶等各色产品被贴上“肥宅快乐”的标签进行营销,成为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里追求简单快乐的方式。
作为青年“宅文化”的“肥宅文化”
作为青年“宅文化”的“肥宅文化”,它同时也属于青年亚文化的范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社交工具的发展,全球化取代地域性,多元文化取代一元文化,青年亚文化出现“新族群”“新文化场景”等现象。不同于传统的青年亚文化研究范式,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影响下的青年亚文化逐渐形成了新的趋向——弱风格化、易变的身份认同以及以话语创造、以意义争夺为核心的温和式反抗。约翰·费斯克等人在《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一书中将“风格”定义为:文化认同与社会定位得以协商与表达的方法手段。风格是文化(身份)认同的表达,它联系着特定的群体,是青年亚文化的图腾。“肥宅文化”是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影响下形成的典型亚文化形态。身体肥胖,不爱运动,不爱出门,喜欢吃高热量食物……成为“肥宅”群体风格化的符号,他们通过“肥宅表情包”“肥宅快乐”系列等符号进行互动,以此来达到情感体验的目的,从而加强群体归属感。但是在互联网环境中,“肥宅”的原始含义被不断地解构,一些身材姣好、上进、热爱社交的年轻人也开始自称肥宅,“肥宅”的形象和外延在一次次的文字游戏和网络身份狂欢中被扩大,其风格特征被弱化,难以用明显的符号特征与其他群体区隔开来,“肥宅文化”所属的青年“宅”文化呈明显的弱风格化,“肥宅”的身份认同也在其能指的狂欢中变得飘忽不定。“肥宅文化”既不是颓废,也不是自我放弃,而是在压力的洪流下从自身寻找纯粹快乐的方式,它渲染的是当前移动互联网情境下多数年轻人的共同情感体验。“肥宅”自我嘲讽,自我矮化,虽然“顺从”主流社会,但同时也在夹缝中寻求真我,以相对曲折温和的方式来消解社会生活中的压力和不满情绪。
“肥宅”增多的原因
“肥宅”从最初的御宅族发展而来,其群体在不断扩大,青年群体自称“肥宅”的人越来越多,与以下两种因素息息相关——社会转型带来的压力、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发展。
第一,社会转型给青年群体带来的压力,导致“肥宅”越来越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社会转型速度进一步加快,社会转型带来的激烈竞争使得青年群体肩负着巨大的压力。生活节奏快、职业竞争激烈、购房成本高等问题使得青年群体不得不时刻保持紧迫感,只有不断进步才能跟上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移动互联网时代更是追求效率,时刻让青年人保持警醒,时刻鞭策着他们进步。在危机感的压迫下,青年人群难免会遭遇挫折,变得沮丧。为了缓解压力,一部分年轻人喜欢在闲暇时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际交往,在自己独处的世界里放松自己,通过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来追求纯粹而简单的快乐。
第二,互联网的发展也促进了“肥宅”的增多。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线购物网站涌现,人们就算足不出户,其生活所需也能基本满足。通过互联网,人们能够接收到丰富的资讯,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线交往,形形色色的电视节目、游戏、动漫等能够满足他们的感官刺激,在家中他们花最少的钱就能够享受到短暂的快乐。移动互联网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娱乐方式,“宅”也就成为了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肥宅文化”的审视及引导
“肥宅”最初代表的是一群宅在家中、身体肥胖、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的年轻人。“肥宅”多数时间宅在家里,长时间的独处使得他们在面对社会环境时缺乏自信,由于缺乏锻炼他们越来越肥胖,恶性循环的生活方式非常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肥宅”更多关心的是娱乐游戏和青春偶像,极少表现出对其他事物的关心。他们追寻的简单快乐其实是对公共事务的冷漠,对现实社会的逃避。青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随着“肥宅”的增多,公共领域青年人的声音会变得越发稀缺,不利于公共领域的健康发展。
随着“肥宅文化”的广泛传播,“肥宅”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人认为“肥宅”的生活方式既不影响学习和工作,又能放松心情、释放压力,不失为一种值得被尊重的生活态度。从这个角度看,“肥宅文化”对青年群体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高压的快节奏生活里,“肥宅文化”注重身心的自我调节,主张追求人本身的快乐。“肥宅”带有自嘲的意思,但并不是自我颓废,也不同于“佛系”的风轻云淡,而是在严苛的作息夹缝里寻求减压的一种方式。现代社会要求青年人不断追求进步,保持拼搏,这种功利性的奋斗会使青年人的精神过于紧绷,如果整个社会只有这种无休止的竞争,而缺乏超越世俗功利性的精神予以平衡,人们的精神便会崩塌。社会有序健康的发展离不开身心健全的青年群体,“肥宅文化”为焦虑的青年群体提供了调节身心的方式,从这方面来讲“肥宅文化”对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可以看到,早期“肥宅”的生活方式非常不利于青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应该及时对其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国家层面应在政策安排上充分考虑青年一代的现实诉求,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加公平包容的成长环境。要加强网络环境监督,为当代年轻人提供积极向上的优质网络内容,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青年一代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在不断拼搏奋斗的同时,要注重身心的自我调节,要在松弛有度的生活中寻求自我生命完整自由。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俞欢.“快乐肥宅”,在夹缝中寻找自我的亚文化[N].中国青年报,2018-9-28.
【2】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M].陈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3】蒋建国,李颖.“佛系”亚文化的动向、样态与社会关照[J].探索与争鸣,2018(04).
【4】KoTin-yau.“肥宅”增多对国家是个坏消息[N].王会聪译.环球时报,2018-6-1.
责编/李德金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9年2月(下)P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