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别把宝都押在新媒体上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作者:唐亚明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1-21    
  如何转型发展,是当下报业面临的共同课题。一种普遍的看法是,报纸只有向新媒体转型,才有生路。近年来各报在新媒体方面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有些干脆关掉报纸直接变身为网络媒体。不过,我想说,报业在转型过程中积极拥抱新媒体,固然是大势所趋,但也不能把宝都押在新媒体上。
  首先,新媒体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领域,报办新媒体尚无成功范例。放眼国际,报业的新媒体转型更多的是叫好不叫座,赔本赚吆喝。《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也许算两个例外,但这两家报纸在金融方面的信息采集分析能力、专业水准等是不可复制的。《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著名大报,在新媒体转型路上已经摸爬滚打20多年,如今还在挣扎。
  再看国内同行,情形也大致如此。谈起办新媒体的经验、模式,个个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谈及盈利水平,大多不好意思。有些报纸抽调大量传统采编部门的人员投入新媒体,结果,新媒体平台是建起来了,小编也都到位了,但写稿的记者越来越少,报纸的采编质量大受影响,新媒体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如此,由于新媒体不断扩编,报社整体营收不升反降,平均收入被摊薄,员工暗暗叫苦。有些报纸的新媒体定位高远,除采编外,技术研发、市场运营等团队一应俱全,投入巨大,而产出微薄。
  其次,报纸发展新媒体切忌跟风,需因报制宜。客观地说,传统报人对新媒体的发展规律认识还有限,在实践中更多的还只能跟风,一不小心就踩到坑里头。要因报制宜,分析清楚自己的条件和需求,定好位,找对路。“家里有矿”的自然可以大干一场,但如果资源有限,就把官方微博微信、小程序等利用好,同时入驻各大平台的官方号,基本就可以满足日常需要,切忌贪大求全。
  其三,对报纸来说,新媒体是手段,不是目的。报纸必须标配新媒体,更要善用新媒体,用新媒体思维来统筹新闻生产是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近年来,深圳晚报在采编和经营中有两个“热词”:一是“全媒体”,但凡出击新闻,必须是全媒体采集,全流程把控,全平台分发;二是“全案”,给客户提供的服务不是一篇稿件或者一个版面,而是针对客户需求,提供从创意策划、全媒体传播、网络引爆、效果评估到线下场景活动相结合的完整解决方案。依靠这种“全案”模式,去年以来深圳晚报先后承接了多项新闻宣传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肯定。
  其四,传统报纸凭借长期积淀形成的品牌信誉、人才队伍、人脉资源、本土化等优势,在聚合资源方面有着强大的能量,这种优势非一般网络媒体所能比拟,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报纸转型天地广阔。譬如,浙江日报将资本作为传媒转型的驱动力,围绕打造用户、资本、技术这三个平台,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羊城晚报则利用原有的印刷基地和老办公楼,开发建设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形成媒体融合与产业聚集的文化传播创新驱动平台。深圳报业集团下属的宝安日报则充分利用贴近基层的优势,深耕本地,几年时间一跃成为集团的盈利大户。
  新媒体是报纸的未来和希望之所在,但至少在目前,她还只是希望。着眼当下,夯实根基,拥抱未来,报业定可行稳致远。
  (作者:《深圳晚报》常务副总编辑)
  责编/张晓燕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8年11月(上)P5

责任编辑:戴靖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