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作为新社会形态的“网络社会”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作者:程坤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0-24    
  [摘要] 构成人类社会新沟通系统的赛博社会(cybersociety),它的出现是新信息技术“借助人类工具性网络整合世界”的结果,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式,是网络社会(networksociety)在社会层面上的一种全新的形式展现,其将传统意义上人类在社会上的一切行为移植到了赛博社会,构成了所谓网络社会的新社会形态。
  [关键词]赛博社会  网络社会  新社会形态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网络社会,一个新的社会阶段或新的社会结构形态
  互联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其多中心的控制特征和无数种的连接方式,演化出了一种特有的社会结构形态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是由无数个网络连接而成的,并由网络改变着组织的社会实践,向着一个多向度的动态网络系统发展。卡斯特认为,在这个动态的网络系统中信息时代的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化逻辑的扩展实质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
  网络社会借助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对以固定空间领域为根基的传统民族国家形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一新信息的技术力量转化了社会的互动方式、经济运作的空间限制、社会政治的竞争过程和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而促使这一社会新结构出现的前提是新信息技术通过何种途径投射到社会之中,并最终促成旧社会结构的终结与新社会结构的诞生。卡斯特认为,是电脑中介沟通(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产生的庞大多样的虚拟社群,使得借助人类工具性网络整合世界成为可能。这就是许多学者一直在讨论的赛博社会,一个基于互联网技术架构的电脑网络空间。
  赛博社会,一个基于互联网技术架构的电脑网络空间
  早期对赛博社会的研究,主要围绕赛博社会的本质和社会功能。一方面,赛博社会被视为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社会交往空间和文明发展平台,是在信息通信及网络技术发展和整合中创造出的一种新的社会形式,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另类空间,是一种数字化的社会结构、关系和资源整合环境,是在虚拟与现实之间飘忽不定的技术幽灵。另一方面,赛博社会又被视为具有赋权和控制的双重功能,网络行为带来了更多的不可测性和对现实社会秩序的威胁与冲击。如由网络产生的一系列伦理道德及法律问题、网络社会自身的内在张力、流动的信息权力、新网络科层权力对人身体的驯顺、人情关系的冷漠等。因而可以说作为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现实情景缔造的一个沟通信息的空间赛博社会,它的诞生本身就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终结、新时代的开始。
  1.赛博社会的“虚”“实”之争
  有关赛博社会的“虚”“实”之争,最早可以追溯到卡斯特对互联网之虚拟社群是否是真实社群的回答,他认为虚拟社群亦实亦虚。虚拟社群并不是实质的社群,因为其以互联网作为沟通的媒介,与实质社群的沟通和互动模式大相径庭。但虚拟社群又是真实存在的社群,只是它与实质社群分别在不同的层面上运作。威尔曼则认为,虚拟社群可以自成一体,其利用互联网的高效、成本低廉、超越距离等特性,给人带来不同以往的社交体验。但其并不排斥传统的社交方式,就像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有面对面的好朋友,也有网络中的网友。因而虚拟社群自身二重性缔造的矛盾引爆了有关网络社会的“虚”“实”之争。
  以戚功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赛博社会是一种虚拟的社会,是网络技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现实情景缔造的一种全新的虚拟化和符号化的社会系统。而另一些学者则秉持二元论,认为网络社会既有真实性的一面,也有虚拟性的一面,是一种“真实的虚拟”。本文则认为,赛博社会的“虚”“实”之争所展现的并非是事实差异造成的认知分歧,而是技术投射到社会的一个演变过程。
  2.赛博社会,一种新社会互动和媒介传播方式
  作为互联网技术架构的赛博社会,一方面互联网塑造的新沟通系统彻底转变了人类生活的基本向度——空间与时间;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球化、顾客导向的大众媒体与电脑中介的沟通,逐渐合力缔造了一种新沟通系统。这个新系统被贴以多媒体的标签,它将电子沟通的领域扩展到整个生活。
  波斯特依据信息的传播方式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三种形式:口头媒介传播时期、印刷书写媒介传播时期和电子媒介传播时期。他认为,在口头媒介传播时代里,言语作为偏倚时间的媒介,不存在信息存储的可能,传播只能通过程式化仪式和实践来保存;文字社会的传播、印刷术和纸张是偏倚于空间的存储和运输的信息媒介,对行政关系、世俗制度和政治权威的发展具有效度;而空间的存储和运输的信息模式瓦解于19世纪的电子媒介时期。电子媒介时期互联网将人类的视、听、说、写等沟通形式整合到一起,使得物质能量与信息得以依靠光纤、卫星、电脑、电话及各种电子通信技术有效迅速地在全球实现传递和优化配置。因而社会结构的变迁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人类利用不断发展的交通和信息通信技术对人类社会时空架构进行解构的过程,从人类局限于口头面对面互动的时代到印刷媒介时代,再到所谓的电子媒介时代。
  3.赛博社会的问题及其治理方式
  作为网络社会的新沟通系统赛博社会,它是由新技术与集体记忆结合产生的新社会秩序。在这一新社会秩序中,符号的生产和消费成为所有沟通形式的基础。一切由沟通系统整合而来的沟通模式,目的是为了建构真实虚拟的沟通系统。在这个围绕自我建构的意象世界之中,人们不再依据其作为,而是依据其是什么和其相信什么来组织意义,这就使得我们的社会逐渐出现了网络与自我的两极对立。在两极对立的社会中功能与意义分离造成的社会结构性精神分裂,致使社会的片段化愈加扩展,个体性紧张不断增强。
  网络社会的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但发生在网络社会沟通场域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由虚拟技术的无法操控造成的,而是网络社会自身的沟通问题或者是由沟通引发的网络问题。这些来源于虚拟与实在之间的差异以及信息资源分配方面的不平等现象,构成了网络社会的一种内在冲动力量,造成了网络结构位置的不平等和网络互动秩序的差异与冲突。由网络内部张力引发的网络社会结构性秩序失衡,引起了人们对网络控制问题的思考,这一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技术、法律、道德等手段以及内在的控制机制。这种控制和治理,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国家和企业对信息的垄断,使得网络从技术问题变成文化问题。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参考文献
  【1】黄少华.论网络社会的结构转型[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2】冯瑛,陈坚.浅析网络社会及网络社会问题的特征[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4).
  【3】周玉黍.趋向现实的虚拟交流——基于博客传播的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5).
  【4】苏涛.缺席的在场:网络社会运动的时空逻辑[J].当代传播,2013(1).
  【5】刘友红.人在电脑网络社会里的“虚拟”生存——实践范畴的再思考[J].哲学动态,2000(1).
  [6]陈福平.社交网络:技术VS社会——社交网络使用的跨国数据分析[J].社会学研究,2013(6).
  【7】康健.试论网络社会及其特殊的现实性[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3).
  【8】董金平,高玉玲.网络,乌托邦或异化——对网络社会的解读[J].湖北社会科学,2004(5).
  【9】刘少杰.网络化时代的权力结构变迁[J].江淮论坛,2011(5).
  【10】赵晓红,安维复.网络社会:一种共享的交往模式[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0).
  [11]童星,罗军.网络社会:一种新的、现实的社会存在方式[J].社会学研究,2001(5).
  [12]黄胜进.网络社会交往行为问题的哲学反思[J].重庆社会科学,2006(5).
  [13]郑中玉,何明升.“网络社会”的概念辨析[J].社会学研究,2004(1).
  [14]黄少华.网络社会学的基本议题[J].兰州大学学报,2005,33(4).
  [15]李一.网络行为:一个网络社会学概念的简要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2006,34(5).
  责编/孙李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8年9月(下)P18-19

责任编辑:戴靖 审核:戴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