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自媒体的信息传播信任度研究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    作者:蔡敬羽 唐伶俐 张蒙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9-05    
  【摘要】本文从用户视角、信息内容及微信自媒体发布者三个因素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用户对微信的使用频率与个人对微信自媒体内容可信度的评价正相关;同时,用户对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信息可信度评价有着显著差异,但并不一定与发布者的权威性相关。
  【关键词】微信自媒体信息源信任度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依附于腾讯QQ强大的用户黏性与用户基数,微信的用户活跃度始终位居前列。由于“把关人”的缺位,微信部分内容缺少专业性和准确性,严重影响了用户对于微信自媒体中内容的信任度。基于这一背景研究、分析受众如何判断微信的可信度,并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探究影响受众评估微信可信度变量的可能性等问题。
  理论准备
  1.信息类型
  由于微信信息具有实时性、自发性、多样化等特点,并且用户偏好非传统新闻信息,信息类型会是一个影响可信度评价的重要因素。相关研究表明,受众倾向于认为带有说服性目的信息的可信度较低,如网络上的商业信息。由此推断,用户对微信信任度评价与相关信息类型有密切关联。研究问题1:用户对微信可信度的评价是否随信息类型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假设1:信息类型的不同影响用户对微信信息的信任度。
  2.信源可信性
  传播者的信誉和专业权威性,构成了信源可信性的基础。霍夫兰提出的“休眠效果”可用来解释可信性效果变化的因素。在微信等社交媒体上,用户对不同身份自媒体的信任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专业型“意见领袖”更容易获得受众的信任。有研究发现,来源可信度对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用户对自己固有观念中认为可信度高的自媒体所发布的信息更为信赖。鉴于此,本研究将权威性作为信源可信度的一个指标引入。研究问题2:用户对自媒体信息可信度是否因信息源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假设2:用户对微信自媒体信息的可信度与信源权威性正相关。
  3.媒介使用与参与
  媒介使用与参与即受众使用媒介的频次和时长。在数字化的今天,就某种程度而言,受众甚至可以决定媒介信息传播的方向、内容和效果。一些研究者发现,媒介使用频次和时长是“媒介可信度”的重要影响因素。有学者认为,用户对社交媒体的信任与用户使用时长和频率并无关联(陈强,陈冰醇,2014);也有相关研究认为社交媒体的媒介使用程度与社交媒体信任度成正相关(薛可等,2014)等。由此提出研究假设:研究问题3:用户对微信自媒体内容的可信度是否与使用时长、频次有关?假设3:用户对微信自媒体可信度的评价与使用时长、频次正相关。
  4.微信信息内容可信度
  国内学者研究发现,中国网民对社会化媒体可信度的评价呈中等偏上状态(李晓静,张国良,2012);但也有学者认为,由于社交媒体缺少专业性及保证信息准确性、客观性的社会伦理道德压力,并且缺少“把关”,所以社交媒体的可信度并不高。据此,本文提出研究问题:研究问题4:用户对微信上内容信息可信度的总体评价如何?
  研究方法
  1.样本收集
  本文以微信为研究对象,在样本收集方面采用滚雪球的抽样方法,保证收集到的样本均是微信用户。在样本回收之后,将同IP的答卷删除,取得有效问卷151份,对此展开统计分析。样本的人口学描述统计包括被访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和社会经历等因素,保证比例的最大适度化,同时样本中90后、80后等年龄层的分级较为科学,避免出现倾向化的分析结论。
  2.相关变量测量
  (1)信息类型。在媒介可信度的调查中,曾有学者将网络新闻划分为十四类,基本涵盖了网络新闻的一般类型,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微信自媒体或公众号的实际情况,将信息划分为国际时事、国内政治、商业、娱乐、体育、文化及生活资讯、灾难事故与公共安全、个人举报曝光、社会问题、转发抽奖、公益捐款、政策解读、模范宣传与典型报道等。
  (2)信源可信度。在研究社会化媒体信源可信度时,一般将微信自媒体或公众号内容的信息源分为8种类别:政府机关官方转载、公务员个人微信、专家学者的公众号、名人明星公众号或内容转载、新闻机构的官方微信平台、记者或编辑自媒体、亲朋好友的个人微信、共同兴趣爱好者的个人微信。综上将微信信息源分为以下类别:政府机构官方社交媒体、公务员个人微信、专家学者公众号、名人明星公众号、新闻机构官方微信、记者或编辑个人微信、自媒体发布、普通用户微信、亲朋好友微信等。调查研究被访者的信任程度时,用1-5的分数级别代表“完全不相信”“不太相信”“一般”“比较相信”“非常相信”。
  (3)媒介使用与参与。问题包括:1.通常情况下,您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长大约是多少?2.通常情况下,您使用的频率大约是多少?最后使用平均分测得用户的使用参与程度。
  研究结果
  1.信息类型结果
  研究发现用户对微信的可信度评价随信息类型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在相关信息中(信度检验>0.80,符合要求),转发抽奖类信息的可信度最低(均值M=2.34);国际时事信息的可信度最高(M=3.67),体育类信息位列第二(M=3.66)。
  2.信源可信性结果
  研究发现信息源会影响用户对微信可信度的评价,并且随信息源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信度检验>0.80,符合要求)。其中,用户对政府机构官方平台、新闻机构官方平台所发信息的信任度最高(均值M=3.77)。
  在微信信源权威性与信息可信度的关系方面,研究发现,当发布者为亲朋好友时,p>0.05,即信源的权威性无关;亲朋好友在信息源分类中属于最不具权威性的人,但其信任度要高于其他人士。因此微信信息可信度并不一定与信源的权威性完全正相关。
  3.媒介使用与参与研究结果
  用户对微信的可信度与使用程度正相关,即用户使用频次越多,时长越长,越认为内容信息是可信的。
  4.微信内容信息可信度结果
  研究分析得出可信度平均值M为3.14,即用户中没有人对微信内容等信息是完全相信的;在对事件发布的相关媒介信任度进行调查时,有48.3%的受访者选择了电视,其次是报纸,最后才是微信。由此可见,用户对于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可信度并不高。
  总结与分析
  对于不同信息类型,微信可信度有着显著差异。国际时事和体育这两类信息较为真实、客观,拥有最高的可信度;可信度最低的抽奖转发类信息;另外,用户对于模范宣传、典型报道的可信度也很低,对于这类正面报道的可信度影响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
  除了用户的使用频次与时长之外,信源对于微信可信度的影响显著。越是高可信度信源所发布的信息,越能得到用户的信任。权威性虽然是一个重要维度,但用户对微信可信度的评价与该信源的权威性不一定正相关。
  综上所述,用户对微信自媒体可信度的评价并不高,除了信息类型对信息可信度的影响外,信息本质上是否全面、客观、真实,也是影响可信度的重要指标。由于缺乏把关,大量自媒体信息未经核实就加以传播,加上匿名性等特点,这些都影响了用户对信息可信度的评价。微信有着腾讯社交用户数量的巨大优势,其自媒体更要严格把关、提高信息质量,如此才能长足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技术进步与版权制度变迁”(17FTQ003);2017湖北数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国家知识资源数据中心基础软件平台建设”;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2批面上资助项目“著作权法应对技术变革的策略研究”(2017M62254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武汉理工自主创新基金项目“著作权制度现代化问题研究”(2018V101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兰敏.媒体信任度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传播,2012,4(15).
  【2】陈强,陈冰淳.微博内容信任问题的实证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02).
  【3】薛可,王丽丽,余明阳.自然灾难报道中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信任度对比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2(04).
  【4】李晓静,张国良.社会化媒体可信度研究: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J].新闻大学,2012(06).
  责编/孙李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8年8月(下)P16-17

责任编辑:戴靖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