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芳华》这部电影里,没有肆意汪洋,没有冯式幽默,观众看到了冯小刚不同于以往京派导演的细腻和克制,以及他对上个世纪文工团的着迷和情怀。影片票房累计已经突破8亿元,打破了《私人订制》时7.14亿元的个人导演作品票房纪录。本文摘编部分媒体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芳华》:人为什么要善良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如果“善”有原因,它不再是善;如果“善”有它的结果,那也不能称为“善”,“善”是超乎因果联系的东西。好人难做,但我们仍然要做个好人。
看完《芳华》,我把黄轩饰演的刘峰定义为好人。因为:做梦都想去上的大学,有人更需要,他便拱手相让。战友让他带去修的手表,太过名贵没人敢修,他便自己研究后修好了。战友结婚,为了给战友省钱,他自己买材料亲手做了两个沙发。南方的女战友,不喜欢吃饺子,他就煮挂面给她吃。食堂煮破没人吃的饺子总是他主动打来吃。就连猪跑了,别人也是第一时间叫他来帮忙。他竭尽全力地帮助所有人,大家也热情地叫他活雷锋。
可好人总是难做,刘峰的善良在浑浊的背景下,显得那么单薄和活不下去。他喜欢文工团的女独唱,那个叫林丁丁的姑娘。在一次“冲动”的告白后,刘峰尝试拥抱林丁丁,却不幸被路过的男战友撞了个正着。男战友们看到后的第一句话是:“好哇,林丁丁,你居然敢腐蚀活雷锋! ”林丁丁怕这样传出去自己就算跳到黄河也难以洗清了,只好向组织告发:刘峰是主动强行“触摸”她。
这次不大不小的“触摸事件”却成了刘峰人生的分水岭:他被下放连队,随即参加战争,战争中一心寻死却落个终身残疾,之后的他,退伍还乡,生活潦倒。下放连队前,之前受他帮助的战友,一个都没来相送。转业后的刘峰来到海口,不再是战斗英雄,也不再是雷锋楷模,他只是底层一个最不起眼谁都可以欺负的残疾人。岁月漫漫,芳华刹那,特殊的年代,刘峰的善良只剩下卑微个体的苟延残喘。
但电影的最后说:之后的他,看起来那么知足,那么冷静。每个人都爱刘峰,可惜却没人喜欢他。我想,没人喜欢的刘峰,他的孤独是蚀骨的。大家爱你只是出于对某种身份的认同,只是自己的利益得到了维护,那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他们爱那个没有缺点,没有死角,甚至有点虚假的你,却不喜欢偶尔有点小确丧,有七情六欲,甚至稍显放肆的你。在那个年代,好人不配有青春。
真正的善良,是一种本能。想起作家恒河说的一句话:“世间一切的冷漠是因为所有人都冷漠,我们才会感觉会冷漠;而善良是只要有一个人善良,我们就能感受到善良。”所以,在你感叹这个社会冷漠的时候,请不要忘了,善良其实是我们的一种本能。这和胡适在《道德和规则》里说的那句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空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反之,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同样,一个堕落的社会,如果人人讲善良,反而越是彰显着这个社会缺乏善良,反而,当不再有人大谈善良的时候,善良已经自然回归到每个人的内心里,不需要被提起、被褒扬,因为,善良是一件太正常不过的事了,你是如此,我是如此,大家都如此。
(来源:“国馆读书”公众号)
《芳华》:冰冷的社交潜规则《芳华》热映,文工团那一代人的青春,在电影里揭开、落幕。开始有多美好,后面就有多残酷。青春很美,但过去真的没有一丝龃龉?《芳华》里的社交潜规则,你真的看懂了吗?这世界不缺善良,缺的是加了理智的善良。
刘峰是个自带崇高属性的人。但他无底线的付出,结果却是被践踏,这是为什么?过度消耗自己去做这些琐碎小事,让人忽略了他的价值。生活中这样的人非常多,尤其是职场新人。因为初来乍到便小心翼翼,畏畏缩缩。学会拒绝别人,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了赢得尊重。真正的聪明人懂得顾及他人,同时让人感激。
中立有时也是一种恶,在某些时刻,中立的态度,本身就是在纵容作恶。《芳华》的作者严歌苓也说,“我有自己的一份忏悔,因为当年欺负战友的经历,也有我的一份罪恶。写这个故事也在幻想我当年的角色,给出一份忏悔,给出一份批判。”正如但丁在《神曲》中说的:地狱中最黑暗之地,乃为那些在道德危机之时、保持中立之人而留。美好青春的确绚烂,但在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中,更让人深省的,是那些穿越时代依旧奏效的社交规则。
(来源:网易新闻“槽值”栏目)
《芳华》:把人分5个层次,你在哪一层文 田大壮
冯小刚的热门电影《芳华》正在各大影院上映,电影讲的是1970到1980年代,某军区文工团,一群年值芳华的年轻男女,经历了爱情萌发,遭遇了战争的洗礼。时代在发生着剧变,文工团里每个人的命运,也悄然转向。有人从中看到了年轻,有人看到了时代,也有人看到了人心。而我,看到的是人的层次。电影《芳华》,至少把人分为了5个层次,层次又决定着命运。你属于哪一层?
第一层:只谈好处,不看是非。他们是绝对的现实主义者。他们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是看自己的利益是否受损,少了无私,多了索取时的不以为然。这种人,是影片中的独唱美女林丁丁。因为长相甜美,林丁丁深受男战士们的喜欢,也正是如此,养成了她过度自私的性格。领受了过多的宠爱,就难免恃宠而骄,就难免以为:别人帮助她,只是本分;她伤害别人,全然没有愧疚。只谈好处,不看是非。她的世界里没有对错,只有利弊。
第二层: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种人,也只爱自己,但比林丁丁的“吃相”,要好看,他们会用精心打扮的方式,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影片中,有关陈灿的两个细节,把他这种性格和层次诠释得淋漓尽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怎样用最快的方式实现。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是他们最大的特点。
第三层:泾渭分明,黑白有度。这种人,值得佩服。他们外表看似柔弱,内心却有一支队伍,秩序分明。影片中的何小萍,一开始,就是以被抛弃者的形象出现,何小萍以为来到部队,她就会摆脱那个糟糕的世界。可是,一切事与愿违。只有刘峰对她好,所以,当刘峰被发配到伐木连的那天,她坚持一个人去送刘峰。二十年后,当刘峰患上重病,她细心照料他,相伴终生。
人有三种活着的方式:活着、体面地活着、明白地活着。何小萍做到了明白地活着:只对好的人好。她知道幸福很难,被善待很难,所以,她懂得珍惜和爱护善意。就算,她平时活得隐忍,但为了维护内心的正义感,她愿意引爆自己。
第四层:善良是本能,也是选择。这是只属于少数人的做人境界。电影里的男一号“刘峰”,过的就是这样的人生。他任劳任怨,奉献大于索取。
退伍后,他的人生也一度过得糟糕,老婆和一个跑长途车的司机跑了,然而刘峰并不在意。年轻时,他曾想通过战争来捍卫自己的荣誉,待到年岁渐长,他已经活得云淡风轻,自食其力,不攀附,不依靠。不是刘峰不懂人情世故,也不是刘峰心里没有私念,只因为,善良是他的本能,也是他的选择。
第五层:至恶与至善。影片中两个镜头不多的人,诠释了这两种人生的极端层次。海口联防队里,故意刁难刘峰的联防队员,诠释了什么是至恶。诠释至善的,是那位年仅16岁的小战士。他被烧得面目全非,双目失明。所以,当敌机开始轰炸,何小萍毫不犹豫地扑向他,保护这个濒临死亡的战士。惟愿以身许家国,他们是需要永远被记住的人。
决定你人生命运的,往往不是其他,是你做人做事的格局与层次。萧穗子的独白声中,故事悄然落下了帷幕。“每次同学聚会,别人都是一脸沧桑抱怨着生活,而刘峰和何小萍,却显得平静温和,看起来比别人更幸福。”善良与有原则的人,才会过得好,天堂虽远,但总有人到达过那里。你必须足够善良,才能沧桑看尽,经受世事刁难。
(来源:“有书”公众号)
责编/陈永和
来源:《中国报业》杂志2018年1月(上)P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