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对构成新闻传播学的话语知识、价值、规范三要素进行解析,继而对新闻传播学话语权力内涵进行阐述,最后探析话语权力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处境,以期新闻传播学在不断发展中,话语权能够冲破困局,有所创新。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 话语生产 话语权力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和 |
新闻传播学的话语生产
新闻传播学话语由知识、价值、规范三要素构成,是存在于知识层面上的新闻传播学话语,可以被理解成在经验上被确认或有待证明真伪的内容。新闻传播学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构建“经验真理”为战略性发展目标。
新闻传播学和他类社会学科类发展目标几乎没有显著差异,其运行目标在于对人类社会在发展期间的新闻传播发展规律进行解析。众所周知,新闻传播领域所涵盖的知识储备量大、理论抽象且类型多样,完全依赖自体能力实现知识自给自足不太现实,需要他类社会学科在理论或方法上的支持。在外力的辅助下,新闻传播学吸纳更多的知识。因为多数知识不是参照标准化的话语语法产生的,知识生成逻辑杂乱无章,源于不同学科的知识,很难在话语逻辑上实现互融互通的目标。这类知识的生产以及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应用,对新闻领域呈现出的“经验真理”的真实度造成了负面影响。
新闻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具备社会属性,故此难以呈现出新闻信息的价值与内在关联性,这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站在经济价值的视域对新闻传播学话语内涵进行解析,发现对新闻传播学内涵的研究并不仅是为外界个体提供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是为将自体运行意义彰显出来。对新闻传导事物的本质进行提示,不仅是将新闻传播语句精炼成客观性知识,同时也要对新闻传播学存在与发展以及事物产出的意义有更为全面的认识。结合上述解析的内容,这种社会科学研究是复杂化的,在关注事物真实性的基础上,也要不断摸索新闻传导客观事物潜在的价值,对行为传导模式与形式进行有效识别。
对新闻传播学规律产出的流程进行解析,从宏观上可以将其解读成新闻传播研究期间总结出的代表性知识、研究模式与价值理念。新闻传播学所传导的知识应该被纳入“弱知识”范畴,只有很小比例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可以被视为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核心要素,可以被视为他类型知识产出的典范,但现阶段在新闻传播学领域中该类知识严重短缺。尽管新闻传播学在发展期间拥有核心理念的支撑与引导,但是在一些场景中,新闻传播学科被多元化核心概念所“围剿”,概念的繁杂性弱化了学科领域成熟度,是缺乏范式、法则支持的外在表现。
新闻传播学的话语权力
对于权力概念与内涵的阐述,安德鲁·海伍德做过如下诠释:A对B行使权力,但并不意味着B违背主观意念去行事,而是对B思想进行影响与塑造,并使B的需求得到满足。上述观点也可以被用来阐述社会科学领域的话语权。布尔迪厄主观认为,词汇的严肃性归根结底是世界的竞争本质,等同于词语创造了事物。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话语的竞争基本上是话语权力作用的结果。学科之间拥有的话语权存在差异性,例如强势学科话语权相对较大,该类话语权具备影响、塑造或决定弱势学科需求的能力。
在社会科学范畴中,很多学科把生产“客观知识”设置为存在与发展的宗旨,虽然不同学科的生产模式、价值基模与范式等方面存在异同。产生的知识并非是带有学科标志的知识或客观性知识,其背后会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操控,使强势学科对弱势学科话语演进过程产生影响。
新闻传播学是社会科学体系中的后生者,在话语权上基本不占优势。在这样的情景下,他类社会学科对新闻传播学发挥影响与感召作用,作用于新闻传播学话语产出进程,致使新闻传播领域自主生产率较低。新闻传播学中很多重要概念、命题、方法以及格式都是他类学科的“克隆产品”,新闻传播学科依赖他类社会学科的辅助,进而实现累积学科知识的目标。在上述情景中,新闻传播学处于被影响、被塑造、受辅助的弱势位置,其话语生产依赖他类学科。在学科间话语权的战斗中,新闻传播学科经常是固守原态。因为新闻传播学不能自主生产话语,所以不能构成强大的聚合力,不能应对他类话语权力的侵袭。
目前我国新闻传播学的话语权力困局
我国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是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的。西方国家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导入我国后,使话语政治复杂化,一方面受到西方话语的管制,另一方面也受到国语的束缚。在西方社会学科体系占据优势的学科传入国内后,优势依然明显。新闻传播学面对的困境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话语生产能力相对不足
我国新闻传播学发展面临重大挑战:一是需面对一个共性命题的挑战。实质上就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新闻传播现象、活动与困局。上述共性问题,是中西方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新媒体盛行的时代,人类社会的传媒场景与传播活动被整合进一个共同的时空场景中,我国新闻传播学如果能够有效处理这一共性问题,在强化本土学科话语权上发挥的作用是极为显著的。二是我国新闻传播学还面对“特质性”命题的挑战。我国新闻传播环境、实践模式特质化,因为这一属性的存在,对西方新闻传播话语资源整合进我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程度产生一定限制,无法把跨国境的话语资源整体复制到中国语境内。但站在另一角度分析,我国新闻环境与实践方式的特质性,也为中国新闻传播学深度研究创造机会。个性化的媒介场景与实践方式,也会反作用于我国新闻传播学话语,推动其发展进程,而在知识、价值、原则不同层次上积极呼应中国新闻传播学是必要的,全面解答中国新闻传播特质性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助于消除共性问题。解除目前我国新闻传播特质性问题的最大意义体现在强化话语创新水平上。上述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业内人士对共性问题的本质有透彻认识,掌握解除共性问题的理论与手段,并且具备对共性领域中特质性问题精确辨识的能力。在共性与特质性问题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新闻传播学话语生产相对滞后。
2.新闻传播学没有取得公平性的话语权
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我国新闻传播学还没有呈现出举世瞩目的成果。即使我国新闻传播领域能够展现出优秀成果,但因为话语权薄弱、地位边缘化,无法产生显著的影响力与感召力。我国新闻传播学话语权弱势在以下两方面体现:一是以西方为核心的新闻传播学场景中,我国在国际学术交往交流、沟通环节上的话语权微弱。西方新闻传播学控制并霸占学术权力,而我国新闻传播学专注于“地方性知识”,很难走进流行性话语圈。二是在我国社会科学领域,新闻传播学作为边界学科,在话语权上几乎不占优势。新闻传播学价值被那些强势学科埋没,存在的意义体现在衬托主角。要想突破固有式话语权局面,单凭新闻传播学力量无法达成。新闻传播学话语权的发展应以现有学科政治框架为基点,不断调整,以达到突破边界化的目的。
在西方社会科学体系中,新闻传播学备受强势学科的压制与讥讽,这表明该学科的研究能力薄弱化,同时新闻传播学在西方社会科学领域地位卑微,依附他类学科发展,话语权几乎不占优势。我国新闻传播学要实现突破、创新发展的目标,务必冲破上述两大困境的约束,整改弱势、边缘化现状,汇聚共同体意识形态,积极整合技能话语政治,最终实现扭转被动式处境的目标。
(作者单位:兰州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周裕琼.从标语管窥中国社会抗争的话语体系与话语逻辑:基于环保和征地事件的综合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6(38).
【2】郇昌鹏.新闻价值研究的话语分析视角[J].当代外语研究,2016(05).
【3】刘博然.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的自主建构[J].新闻传播,2014(16).
【4】王海燕.全球化、在地化与中国调查报道研究——基于四本专业学术期刊论文的分析[J].新闻记者,2015(04).
【5】贾静文.《〈纽约时报〉对华舆论研究——话语视角分析》:以学术视角解读还原外媒对华报道议题[J].传媒观察,2015(07).
责编/孙李
来源:《中国报业》2018年1月(下)P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