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的三个维度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秦雪冰 姚曦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7-02    
  新闻传播学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和鲜明的社会实践性,其课程思政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必须从价值、认知和方法三个维度进行综合把握。
  价值维度:新闻传播教育中实施课程思政尤为重要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新闻传播教育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培养后备人才,责任重大。
  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决定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是培养职业化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培养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接班人。使命感具有确信性、目的性,可以内化成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成为其工作生活的目标和坚守的指南。因此,将使命感培育和塑造植入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着力实现在价值传递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的立体化育人格局,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党的新闻工作者。
  新闻传播教育存在的问题决定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为我国新闻传播战线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新闻传播工作者。但新闻传播教育中、新闻传播实务中,也有极个别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矛盾抵触的情形,对部分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违背了新闻传播教育所秉持的“正确舆论导向”的宗旨。对此情况,必须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直气壮地纠正新闻传播教育中的错误观点与倾向。
  认知维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课程思政的定盘星
  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事关培养什么样的新闻传播人才、如何培养以及为谁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根本问题,理清这个问题,就能更好地把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传播教育的全过程。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定盘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这样就能够引导我们准确地把握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就能够培育出合乎时代要求的新闻传播人才。
  以党委统一领导为着力点。新闻传播教育意义重大,课程思政涉及五个二级学科的各门课程,需要高校党委统筹规划、上下贯通: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部门协同配合,以行政渠道为主组织落实,用这样的思路建立健全新闻传播课程思政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从而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改革,党委对课堂教学管理有了具体抓手,既抓住了教师这一关键,提升了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把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又更好地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把立德树人中心环节落到实处。
  方法维度:遵循规律,落实落细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
  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适宜新闻专业特点、把握育人规律,创新工作方法。
  将课程思政贯通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应将立德树人贯通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互相配合;加强新闻传播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明确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保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交相辉映,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统一,实现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入脑入心。
  围绕学生开展新闻传播课程思政。新闻传播课程思政的效果最终以学生的学习效果来检验,95后、00后成长于新时代,拥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与思维方式。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要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加强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用真理的力量、深厚的功底、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思想特点、信息接触习惯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使学生接受、喜爱课程思政,从而达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良性耦合。
  面向新闻传播实践解疑释惑。随着传媒事业的发展,传统媒体守正创新,新媒体日新月异。尤其近几年,微信、微博等社会化媒体迅速发展,视频平台日益壮大,短视频快速崛起,网络社区等不断完善。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就必须面向这些不断发展的新闻传播实践,解疑释惑。要能够及时回应学生在媒介使用、新闻事件、媒介发展中遇到的困惑,才能使学生成为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作者:秦雪冰,系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姚曦,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钱一 审核:戴靖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