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惠相互:万户健康公益项目,为老龄人群健康保障注入新动力

来源:东方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8-05    
  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正式发布《保险机构适老服务规范》,鼓励保险机构研究提高投保年龄上限,重视高龄老年人保险保障需求,发展多种类型的医疗保险等产品,为老年客户提供友好型服务。在此背景下,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以下简称“众惠相互”)联合北京爱尔公益基金会发起的“万户健康公益项目”备受关注。该项目作为国内首个老龄高危人群专属保险保障计划,填补了老龄高危人群的保障空白,为老龄人群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近日,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印发《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22.0%;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2023万人,占总人口的15.6%。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龄人群的保障需求日益凸显。然而,老龄高危人群的保险保障需求却长期被忽视,慢病老人“不能投保”成为普遍现象,这使得他们在面对疾病时抗风险能力较弱。
 
  普惠+公益,创新模式助力老龄人群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一方面,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在老年人群体中发病率较高,且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另一方面,老年人在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方面的保障需求也日益增加。然而,传统商业保险产品往往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要求较高,许多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难以获得保障,这使得他们在面对疾病时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
 
  早在2021年,众惠相互联合北京爱尔公益基金会发起“万户健康公益项目”,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助力慢病扶贫与乡村振兴。该项目采用“普惠保险+公益组织”的创新组合模式,通过公益化运行机制,为100岁以内的慢病老人提供重疾住院医疗、特殊门诊医疗保险、恶性肿瘤特定药品医疗保险金等保险保障及健康管理服务。这种模式不仅为老龄高危人群提供了保障,还推动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
 
  “万户健康公益项目”从太原落地,遴选3万名60岁以上慢病患者免费加入。该项目不仅为老龄高危人群提供了保险保障,还推动了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国家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改善了民生保障状况。通过与公益组织的合作,众惠相互充分发挥了保险的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为老龄高危人群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科技赋能,提升老龄群体服务体验
 
  众惠相互在适老化服务中融入科技温度,通过AI智能客服系统,老年会员可一键接入人工服务,支持方言识别与语速调节。此外,众惠相互还对系统进行适老化改造,推出了大字版操作界面、语音导航功能和人工专属客服通道,使65岁以上用户线上服务使用率提升42%。这些细节设计让保险服务真正“触手可及”,进一步提升了老年群体的服务体验。
 
  在理赔服务方面,众惠相互通过智能理赔平台“智惠赔”实现了理赔案件的快速审核与处理,核赔环节秒级结论输出,效率较人工提升80%。不仅提高了理赔效率,还减少了老年人在理赔过程中的等待时间和精力消耗,真正体现了科技赋能保险服务的优势。
 
  普惠金融,助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万户健康公益项目一方面为老龄高危人群提供了保险保障,另一方面效推动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通过与公益组织的合作,众惠相互充分发挥了保险的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为老龄高危人群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多年来,众惠相互始终专注于普惠产品的开发,致力于扩大产品覆盖范围,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况老年人的保障需求。同时,众惠相互加强与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的合作,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包括健康咨询、疾病预防、康复护理等,帮助老年人更好地管理健康,提升生活质量。
 
  众惠相互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将积极参与国家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通过推动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的实施,引导老年人合理就医,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众惠相互还将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探索建立医疗费用共担机制,减轻老年人的医疗负担,提升老年人的就医体验。
 
  “大病不再贵、慢病不再烦、防病不再难”是众惠相互的理想和使命。未来,众惠相互将借助相互保险机制优势,以金融科技助力商业向善,用公益事业破解老龄高危人群商业保险保障缺失的难题。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服务国计民生,为建设多层次保险市场贡献力量。
 
  (广告)

责任编辑:唐珩 审核:高海仙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