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之花常开,和谐画卷共绘

来源:周口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8-05    
  2025年7月21日至23日,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彩云之南”社会实践队前往云南省弥勒市开展调研实践活动,体验灿烂的民族文化,感悟诚挚的民族情谊。
 
  7月22日,实践队走进弥勒市博物馆,从语言、艺术、习俗等多个维度,了解弥勒当地多元的民族格局。史诗“阿细先基”传唱着彝族阿细人古老而鲜活的历史文化,毕摩服饰彰显着独特的社会观念,节庆习俗、乐器歌舞、耕织刺绣……充满烟火气息的民族生活画卷在实践队员眼前徐徐展开。

  在可邑小镇,实践队近距离感受到了彝族歌舞的质朴热情。小镇将彝族传统祭祀、歌舞等文化元素融入旅游发展,是民族团结促发展的鲜活样本。320余名各族村民在此就业,61户农户通过经营特色餐饮、民宿等实现增收。质朴欢快的音乐中,彝族人民跳起浪漫欢快的“阿细跳月”,汉彝两族的歌声高亢悠扬,各族游客载歌载舞,实践队员置身各民族和谐共处的氛围中,深受感动。

  阿细博物馆坐落山峦之间,聚焦彝族阿细人的最深沉的文化根脉。馆内收藏着百年前的阿细先民生产工具,从开垦山地的青铜锄到编织生活的竹制背篓,见证了阿细人在与自然共生中形成的智慧。在“火塘文化”展区,复原的传统民居中火塘常年保持微火,墙上悬挂的阿细服饰纹样里,藏着与汉族刺绣、傣族织锦交融的痕迹——这是各民族工匠互学技艺的生动物证。从传承千年的大三弦到改良后的月琴再到不同民族乐手的合奏,“阿细跳月”乐器展印证了这项非遗在多民族参与中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此次弥勒之行,实践队不仅见证了政策落地的实效,更在博物馆的静态展陈与活态传承中,触摸到了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温度。正如“阿细先基”史诗中传唱的“群山相依才成脉,众水相拥方为河”,弥勒市正以多元文化为笔,以团结之心为墨,持续书写着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新篇章,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滇南大地绽放得更加绚烂。
 
  (广告)

责任编辑:唐珩 审核:高海仙

上一篇:

下一篇: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