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封信要写多少,才能说尽心中的思念?一份坚守,要诉说多久才能道尽背后的真情?
在德州市庆云县中丁乡大店小学,传递温情的“一封家书”活动已延续整整5年,孩子们用薄薄的纸笺、真挚的文字打开了亲情的另一扇窗。
从当初只有几个人参与,到如今发展成为全校参与、影响较大的校园文化活动,5年来,大店小学始终坚守美育育人初心,创新德育、美育融通机制,借助“一封家书”主题活动,学生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纸笔,向父母细数日常点滴、倾诉感恩之心。
据了解,自开展“一封家书”主题活动以来,该校吸引了全校各年级学生的踊跃参与,累计参与人数达500余人,撰写家书700余篇,形成了“人人写家书、字字诉真情”的浓厚氛围。
在言语中构筑家校共育纽带
“亲爱的妈妈,您辛苦了!感谢您用翅膀为我遮风挡雨,为我撑起一片晴空;感谢您细心照顾我长大,包容我的过错,做我坚强的后盾;感谢您的无私付出,养育我长大……”这是该校学生胡晨雨写给自己母亲的书信。
“我读到这封信时,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一位学生家长动情地说,“平常在外地打工,没时间管孩子,总觉得亏欠孩子,没想到孩子这么懂事,看到孩子慢慢成长,我们作为家长感到十分欣慰,也感谢学校组织的这次活动,让我们和孩子能够用心沟通。”
“现在通讯方式便捷了,但学生有很多想对爸爸妈妈说的心里话却碍于面子一直说不出口,我想通过用书信的形式,让学生心里的所思所想写下来,拉近与家人的心理距离。”郭天西在谈及创办“一封家书”活动的初心时感慨道。
“一直以来,大店小学坚持‘五育并举’,积极营造家校共育良好氛围。下一步,学校计划专门设立‘家书文化墙’,定期展示优秀作品,同时开展书信写作评比、诵读会等活动,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双向奔赴’。”庆云县中丁乡大店小学校长刘桂芳说。
在口耳相传间让家风代代相传
“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受到家风家教的影响,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这便是家风家教的力量,它不似课本般有明确的章节,却在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中,为孩子的人生写下最初的注脚,让每个生命都带着家庭的印记,走向更广阔的世界。”郭天西表示。
今年以来,庆云县教育和体育局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风建设中落地生根,以优良家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目前,庆云县40余所学校陆续开展写家书活动,截至目前,已累计撰写家书1.2万余篇。此外,各学校立足自身实际,探索开展了读家书、展家书、画家书、演家书等系列活动,通过挖掘书信背后的家风故事和精神内核,让学生在口耳相传间汲取奋进前行的力量。同时,庆云县将家风教育列入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将收集到的“好家风”“好案例”编纂成册,编写校本读物,让好家风看得见、摸得着、传得开。
“每一封家书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字里行间也蕴藏着家书的密码。‘一封家书’不仅筑牢了家校共育的纽带,更让孝亲敬老、睦邻友爱的美德家风在笔尖流转,浸润每个家庭的精神土壤。”庆云县教育和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宁介绍。
在对话里夯实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心理健康问题导致学生厌学、休学等问题时有发生。
“一封封家书就像给孩子们的心灵开了扇透气的窗。平日里在课堂上,有些孩子明明紧锁着眉头,问起缘由却只是摇头,可把心事落在信纸上时,那些关于压力、困惑的词句反而更坦诚。当家长的回信带着温度传递回来,孩子们读着读着,眼眶亮了,嘴角也会悄悄扬起。书信成为了学生和家长交流沟通的‘桥梁’,也成为守护孩子心理健康的一道防线。”在谈到“一封家书”活动的好处时,东辛店华能希望小学教师刘静说道。
“一封家书”主题活动是庆云县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缩影。通过书信的形式,学生可以在信中坦诚倾诉内心的焦虑、迷茫,父母则通过回信传递理解与关爱,这种双向的情感交流,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与安全感,而这正是庆云县心理健康教育中以情感为纽带、促进心灵成长的生动实践。“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全环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探索育人新路径,推动以‘一封家书’主题活动为代表的校园文化活动常态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庆云县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韦毅表示。
(通讯员 李璐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