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日至5日,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宿韵徽州,阡陌埇桥”志愿队赴宿州市埇桥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围绕“区域协调与乡村振兴”主题,针对数字化赋能农业发展开展深度调研,探索皖北振兴的发展新路径。
红色基因激发内生动力
“雪枫精神是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7月3日,团队通过实地走访、查阅历史影像资料、座谈交流等方式,认真学习彭雪枫将军带领军民垦荒生产的感人事迹。
在埇桥区团委学习彭雪枫将军精神
埇桥区团委工作人员在座谈中介绍,当地将红色教育融入“高素质农民培训”,累计培育“新农人”700余名,通过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建立村民信用正负面清单,联动金融机构发放低息贷款助力农村发展,同步推出公交优惠、免费体检等10项惠民措施。
埇桥区团委座谈会
科技引擎驱动城乡发展
在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团队深入算力智能(宿州)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实地走访。通过步入数据机房近距离观察设备运行状态,驻足数据集合展示大屏前详细了解信息动态,以及与项目负责人展开深度访谈等,团队成员全面了解宿州市在科技创新发展领域的亮眼实践。
项目负责人为团队介绍数据机房设备
文旅融合增添经济活力
团队成员分别走进宿州市博物馆、汴河博物馆、“乡见农硒”生态农场,实地探索文旅融合埇桥区数字化农业发展路径。在汴河博物馆的漕运古图前,队员们驻足良久,聆听历史讲解,学习汴河文化。在“乡见农硒”生态农场,大家第一次见到绿壳鸡蛋,据农场主介绍,这种鸡蛋富含卵磷脂和微量元素,被誉为“鸡蛋中的人参”。通过电商直播和新媒体平台,农场绿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多个省市,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队员参观宿州市博物馆
“乡见农硒”生态农场
田间实践书写振兴答卷
在天葡山庄的葡萄种植基地,队员们正沉浸式体验着现代农业“科技三件套”种植模式带来的革新魅力。他们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实地学习了解水肥一体化智能系统如何根据葡萄生长的实时需求,精准调控灌溉量与养分供给,让每一滴水、每一份肥料都发挥最大效用;他们操控着无人机在葡萄园上空穿梭,了解借助搭载的高清摄像头与智能分析系统,轻松完成病虫害巡检、生长态势监测的过程。通过访谈山庄负责人,团队成员们还学习到“夏果冬菌”立体种植模式,即在葡萄架下套种羊肚菌,这种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创新模式,不仅让亩均收益大幅提升,更辐射带动周边200余农户加入产业链,通过技术共享与合作种植实现稳定增收,成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天葡山庄负责人孙红梅正是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2001级学生。这位从校园走出的优秀创业者,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与坚韧的创业精神,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农业实践深度融合,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书写了精彩篇章。本次在天葡山庄的社会实践,既是学生们追寻学姐的奋斗足迹,也是在近距离学习她身上那份扎根乡土的坚守、勇于创新的魄力和回馈乡邻的担当。
孙红梅为团队介绍天葡山庄种植模式
“宿韵徽州,阡陌埇桥”志愿队立足埇桥区发展实际,聚焦科技赋能农业产业升级课题,系统探索皖北振兴的创新路径。团队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用创新思维赋能区域发展,为破解传统农业转型难题、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让“科技之花”在皖北的阡陌田垄间持续绽放。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