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持平:丙烯色彩与质感的完美交融
陈持平的丙烯画艺术,一方面在画布上构筑着独特的视觉艺术世界,另一方面在篆书、草书中寻觅着笔墨的艺术灵魂;尤其是对草书的痴迷,让他的丙烯画与书法形成了奇妙的艺术共生。而这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实践,又使其作品既具有丙烯材质的现代视觉张力,又渗透着传统书法的笔墨精神。
正如在作品《独钓寒江雪》中,陈持平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寒江、远山与白雪,垂钓老翁的形象以近乎草书飞白的笔法绘就,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孤高的意境。
另在作品《忽如一夜春风来》中,陈持平展现了对色彩与线条关系的独特处理。画面以湛蓝的天空为背景,让白色的丙烯颜料在底色蓝上自然晕染,形成雪花漫天的视觉效果。几棵树的枝干以草书的折钗股笔法写出,线条跌宕起伏,似乎在冰冷的雪景中注入了生命的律动。
由于陈持平对草书的深入研习,使其画面意象的营造别具一格。如在作品《寂色》中,那棵夕阳下的孤树,斑驳的笔触仿佛历经岁月沧桑,温暖的橙红色与孤树的深褐色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对比,在孤寂中透出生命的张力。这种将丙烯画的意境转化为视觉意象的能力,让陈持平的丙烯画作品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绘,升华为富有哲思的视觉诗意。
陈持平《寂色》丙烯画布 91X72.7cm 2024年
在作品《明月几时有》中,高悬在夜空中的圆月明亮皎洁,与江面的波光倒影形成上下呼应的关系。画家以灵动的线条勾勒出江边山石的轮廓,再以飞白笔法皴擦出山石的质感,使画面既有篆书的端庄又有草书的飘逸。月光的柔和与江水的静谧在画布上莹润流淌,营造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境。
陈持平《独钓寒江雪》丙烯画布 91X72.7cm 2024年
在作品《秋词》中,陈持平展现了对传统山水画意境的营造能力。对秋日山峦重重叠叠的描绘,作者用不同深浅的褐色与金色丙烯颜料交替皴擦,形成如同书法线条般的韵律感。山脊的轮廓与云雾的朦胧形成对比,这种将书法笔势与色彩表现相结合的手法,使传统的秋日山峦意象焕发出新的视觉生命力。
陈持平《明月几时有》丙烯画布 91X72.7cm 2025年
而作品《望江南》则以丙烯颜料的层叠晕染替代了传统水墨的渲染,其构图宛如一幅狂草长卷,在黑白的交响中谱写着江南的诗意乐章。
陈持平《秋词》丙烯画布 91X72.7cm 2025年
作品《为霞尚满天》是陈持平对生命境界的诗意表达。红霞漫天的景象以独特的丙烯技法呈现出来,色彩的流动感如同唐怀素《圣母帖》中的“骤雨旋风”,充满了动态美感。一行白鹭起飞的线条借鉴唐孙过庭《书谱》“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笔意,轻盈而富有韵律。红霞的炽热与白鹭的冷冽形成了色彩上的对比,又在整体画面中达成了极致的和谐。
陈持平《望江南》丙烯画布 91X72.7cm 2025年
作品《夕阳无限好》以极简的构图传达出深沉的哲思,地面的劲草以寥寥数笔的线条概括,恰似张旭《古诗四帖》中“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的笔势。整幅作品在有限的画面空间中营造出无限的时空感,让观者在欣赏夕阳美景的同时,思考时间与生命的永恒命题。
陈持平《为霞尚满天》丙烯画布 91X72.7cm 2024年
陈持平对初春意境的独特诠释同样令人动容。在作品《终日寻春不见春》中,桃花绽放的景象饱满且富有张力,树枝的线条圆劲又富有弹性。背景的处理颇具新意,让桃花的艳丽与背景的清新形成对比,寓意着“春在枝头已十分”的哲理。
陈持平《夕阳无限好》丙烯画布 91X72.7cm 2025年
陈持平将丙烯画的现代材质与传统书法的笔墨精神巧妙融合,在其一系列作品中既展现了对传统艺术的深刻理解,又体现了对现代视觉语言的探索创新。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笔墨的韵律与生命的哲思。他的作品将丙烯与书法、材质与精神、形式与内涵相融合,拓展了丙烯画的表现空间,可谓每一幅作品都是一首视觉的诗、一篇笔墨的赋,让人充分感受到艺术跨越时空的魅力与生命力。(赵思燕)
陈持平《终日寻春不见春》丙烯画布 91X72.7cm 2024年
陈持平简介
1953年生,祖籍福建仙游。擅长丙烯画,兼攻篆书、草书,尤其喜草书,现为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祖父陈开泉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南京艺术学院前身)国画组,系刘海粟的得意门生;父亲陈祖儒是一位书法家,自幼得家传作画习字。
陈持平的画作大胆奔放、热情如火,充满动态之美。作品被《中国文化报》《文化月刊》《艺术市场》《中国艺术》《中华英才》等报刊发表,并被多个媒体平台报道。
2023年1月,《陈持平丙烯画作品选》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9月,由陈持平编著的《新时代名家画集》由团结出版社出版。2023年6月,其作品参加由中国女画家协会、现代工笔画院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主办的“传薪·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