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启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系列活动

来源:国企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7-11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也是中国航海日设立20周年。7月8日,中国航海博物馆举办2025年中国航海日中海博主场系列活动,现场启动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系列活动,以郑和主题大展、航运中心数字化体验、学术研究成果、系列科普绘本等致敬郑和下西洋620周年,全方位展现中国航海事业的辉煌历史和新时代成就。当天,中国航海博物馆“十五五”高质量发展愿景首次对外发布。

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启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系列活动

  郑和主题大展盛大开幕,配套活动精彩纷呈
 
  1405年,中国航海家郑和开启了第一次下西洋的航程。为纪念盛事、启迪未来,7月8日,由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协会航海博物馆专业委员会、郑和文化场馆联盟共同主办的“犹说宝船来: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纪念展”在中海博第一临展厅正式开幕。

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启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系列活动

  展览是国内首个从全球航运与贸易视角,联动古今、集聚文博界与港航界资源的郑和主题大展,共汇聚14家博物馆、6家港航单位近150件精美展品,从“时势英雄”“海域通达”“流风遗韵”“今古相望”四个章节,贯通古今,全方位展示七下西洋的历史图景,探寻郑和航海的当代价值。
 
  凭借和平的出使态度、共赢的贸易历程,郑和率领15世纪全球最庞大的远洋船队,塑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不朽丰碑,对中外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犹说宝船来”展以珍贵文物、精美船模为媒介,回应“为什么下西洋发生在明代?”“为什么由郑和完成此项使命?”“下西洋为中国与世界带来了什么?”“郑和之后,是否再无郑和?”等观众常见疑问。同时展览配套丰富多元的互动和数字化展项,让观众既可以近距离感触“宝船”所携丝绸与香药,也可探寻西洋“神兽”的古今面貌,感受中外器皿承载的文化汇融,领略趣味盎然的观展体验。

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启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系列活动

  本次展览创新采用1+n的馆内外联动模式,配套数字体验、研究专刊和科普绘本,以多元视角全面弘扬郑和文化,传播郑和精神。在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展区,运用“船视宝”航运数据平台,展示了全球航运实况,并推出“车厘子上餐桌”“新能源车出海”“新能源船减碳”等互动小游戏,让观众切身体验航运与社会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观众还可以沉浸式体验以“郑和下西洋”为主题的VR项目,穿越时空界限,直观感知郑和下西洋航海壮举及历史文化。郑和主题学术研究专刊、《海上丝路的千年“船”说》系列科普绘本也将在近期出版,以专业和科普两个视角,更好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
 
  此外,中国航海博物馆与中远海运集团合作在海南博鳌共建中国航海博物馆博鳌数字馆,将今天揭幕的纪念郑和下西洋实物展转化为数字展,于7月9日推出首展;与上海艺术品博物馆、雅加达美术与陶瓷博物馆合作举办“万里尚为邻——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暨万隆会议70周年中国印尼文化交流展”,将于7月11日在雅加达开幕。

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启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系列活动

  中国航海博物馆“十五五”高质量发展愿景首发
 
  作为国家级航海专题博物馆,面向未来发展,中国航海博物馆首次发布“十五五”高质量发展愿景。锚定一个目标,打造国际国内航海文化超级链接;提升两种气质,权威的讲述者、有趣的传播者;聚焦三项任务,讲述航海故事、传播航海知识、促进国际国内航海文化交流合作。发布陈列展览、教育活动、学术研究、藏品征集、文创开发五大核心业务体系,擘画了航海类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新蓝图。其中,陈列展览重点聚焦“何以行舟、丝路交响、蔚蓝海洋、海纳百川”四大系列;教育活动重点聚焦“爱航运、爱科技;爱航运、爱生活;爱航运、爱文化”三大系列。未来,中国航海博物馆将深入开展超级链接,深度联动港航力量、社会资源与高校智慧,积极构建开放共享的合作生态。

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启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系列活动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上海市文旅局、上海市商务委、上海海洋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等相关领导,郑和研究会、港航单位、行业协会、合作单位、高校以及协助办展单位代表参加此次活动。
 
  (广告)

责任编辑:唐珩 审核:高海仙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