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将重构教育想象力

来源:国企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7-02    
  当我们写下0-9这几个数字,人工智能大模型是依据什么识别出这些数字呢?7就是“一条竖线+一条横线”,2就是“一条带弧度的竖线+一条横线”……
 
  近日,在人工智能通识课上,孩子们体验了如何用大模型人工神经网络视角来思考这个世界。据了解,人工智能课程正在加速进入中小学课堂,在基础教育版图上填补关键拼图。
 
  深圳市龙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龙城创新学校初一5班的课程表上,下午2点的AI作文辅导课与4点的人工智能通识课形成奇妙呼应——前者通过人工智能“助教”启发学生们的语言创造力,后者则指向数字时代对于人工智能的深层次理解。当学生李明(实名耿天泽,此为化名)在作文课上用AI工具梳理逻辑框架,又在通识课里亲手调试神经网络参数时,这个14岁少年或许尚未意识到,他正站在教育范式转型的潮头。
 
  课堂上,我们能够听到线上名师的知识讲授,复杂的知识点会采取深入浅出的讲解模式,满足不同学段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水平,如:人的大脑有超过860亿个神经元细胞,我们平时看到的画面、听见的声音以及闻到的气味,就是通过神经元在传递信号。大脑会根据收到的信号,做出决策或反应。科学家们受到大脑工作方式的启发,设计了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模型,它能像大脑一样工作,帮助计算机“思考”和“学习”。每个点,就像一个小小的“通信员”,每条线像连接通信员之间的电话线。当“通信员”接收到信息后,会判断一下重要程度,重要的信息传递给下一个通信员,不重要的信息就停止传递。
 
  飞象星球推出的覆盖中小学全学段,内容螺旋进阶的课程体系,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工神经网络,还在基础教育版图上填补关键拼图。在深圳课堂,孩子们通过项目制的互动实验来理解神经网络如何识别手写数字,这种具象化认知颠覆了传统信息技术教育“先语法后思维”的路径。
 
  飞象人工智能通识课分为三个层次:L1感知层,项目制的互动体验,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参与感;L2应用层,掌握基础原理后,在真实项目的解决方案实践中,让学生发挥想象力;L3开发层,高阶课程配备开发模组,八年级的学生就能用电影级动捕技术做数字人。
 
  AI教育下沉的破局之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调研数据显示,全国中小学专职科学教师占比仅为2.7%,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的实际开课率不足15%。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折射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亟待突破的结构性矛盾。
 
  这种转型的迫切性,在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的论断中可见一斑:“由于我们正向人工智能时代迈进,所以了解人工智能,掌握人工智能,创新人工智能成为每个人必备的能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熊璋认为:“AI天生自带教育属性。AI本身就是模拟人脑智慧形成的过程,它的发展就是学习、整合知识、生成进一步的认知。AI跟别的科学技术最大的差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第一个拥抱的就是教育。过去的蒸汽机等划时代的科技进步,都是很成熟之后,教育才去拥抱。”
 
  重构教育生态
 
  要让AI教育突破地域资源壁垒,单靠一所学校的课程创新远远不够,深圳龙岗区的18所实验校成为关键试验田。
 
  深圳龙岗区教育局遴选出18所人工智能项目实验校,试点AI个性化作业系统、双师课堂和AI作文批改项目。通过近2个月的试点实施,目前AI个性化作业通过数字化采集作业,实现了更具针对性和精准度的教学和个性化辅导,深入探索实现个性化作业的有效路径;参加双师课堂的每名学生都可以跟随“双师”节奏,进行动手实践操作,增强课堂的参与度和体验感;AI作文星实现大模型与学生作文的全批全改和精准辅导,针对不同学生的作文,生成精细化的个性化作文修改报告,为学生每一次写作提供高质量的个性辅导。
 
  这些场景化应用背后,是技术普惠与教育公平的双重考量。2025年开年3个月内,飞象星球课程已陆续在北京、重庆、云南、内蒙古等25个省市的1342余所学校进行试点,覆盖学生达15万名。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哈佛医学院博士研究员刚健认为,AI融合的VR/AR沉浸式教学方面,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和国家安全教育平台,助力科学教育、国防科技、应急安全等多个领域的教学创新。利用VR/AR技术与AI融合,创造了沉浸式的科教场景,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模拟的国防科技和应急安全场景,进行实战演练,增强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刚健现任纽约华裔教育基金会主席,是国际合作峰会发起人,发起“数字人文”全球课程计划,利用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优化跨文化教育资源配置,服务阿联酋170余所中文学校的7.1万名学生。其发表30余篇核心论文,提出“伦理决策的心理锚点模型”,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重塑企业领导力的十大理论”之一。
 
  这场教育变革的深层价值,在于重构教育生态。当八年级学生用动捕技术开发数字人时,他们接触的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跨学科思维和产业级工作流程;当AI作文星沉淀百万份学生语料,既为教学优化提供数据支撑,也为技术迭代输送真实场景。正如试点校反馈显示,参与项目的科学教师通过双师课堂获得实战培训,师资培养与课程落地形成共振。不过,要将试点经验转化为可持续模式,仍需破解城乡数字基建差异、教师认知转型等难题。
 
  值得肯定的是,这场刚刚开始的人工智能课程探索,使得偏远地区的学生也有了机会学习人工智能知识,拓宽了视野,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性。这场由技术赋能的认知变革,正悄然将“数字原住民”的起跑线从物理空间拉向无界未来。
 
  (广告)

责任编辑:唐珩 审核:高海仙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