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芯”未来:RISC-V能否扛起国产自主大旗?

来源:国企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4-17    
  在X86和ARM架构凭借相对成熟的生态大行其道之时,一款开源架构RISC-V技术,从专业领域走向公共场域,正掀起一股新浪潮。
 
  RISC-V芯片自主化:能否借开源架构“换道超车”?
 
  近年来,我国对RISC-V架构展现出浓厚兴趣,主要看重其地缘政治中立性。即使目前未有明确政策出台,这一开源架构以其低成本优势吸引了众多中国芯片设计企业。同时,开源开放的RISC-V被不少专家称,可能是中国芯片业“换道超车”的一大机遇。
 
  作为芯片架构领域的颠覆者、软件与硬件之间沟通的“翻译官”,开源RISC-V已经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工智能、工业控制、边缘计算、智能家居等行业和应用场景掀起了广泛讨论,并开始在实际应用场景中逐步落地。那目前我国RISC-V产业链成熟度如何,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呢?

RISC-V国产产业链图谱(不含开发工具)
 
  政策加持下,产业链准备好了吗?
 
  目前,我国已有不少企业布局RISC-V芯片行业研发及生产赛道。主要包括全志科技、芯原股份、芯来科技、先楫半导体(HPMicro)、乐鑫科技、兆易创新、嘉楠、RT-Thread睿赛德电子科技等。
 
  国内IP大厂芯原股份推出了基于单核、双核和四核RV64 CPU集群的RISC-V开放硬件平台,支持开源软件开发与推广。芯来科技专注于RISC-V架构处理器内核IP的开发及商业化,研发适用于物联网、AI、工控等领域的通用和AI处理器,目前主要聚焦于MCU和IoT应用。全志科技则基于玄铁平台开发面向物联网、智能家居和工业控制的通用算力SoC芯片。
 
  然而,除了硬件,软件同样关键,尤其是在解决各应用场景中的“缺芯少魂”问题时。统信UOS是一款基于Linux的国产操作系统,已支持RISC-V架构;Deepin则是国际上排名最高的Linux发行版之一。RT-Thread睿赛德作为RISC-V基金会在中国唯一合作的操作系统并在官网上线相关教学课程(另一家为美国的FreeRTOS),在RISC-V架构上的适配与应用,为国产芯片的自主可控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率先兼容了芯来和平头哥等RISC-V架构,为不同应用场景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生态是决定RISC-V迅猛发展的主要“助推剂”
 
  根据RISC-V基金会数据,2022年采用RISC-V芯片架构的处理器核已出货100亿颗,其中一半来自中国市场。据其预测,到2025年采用RISC-V架构的处理器核出货量将突破800亿颗,集中在MCU、智能汽车、自动驾驶、工业级场景。同时,在AI领域,RISC-V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专家称“RISC-V+AI”无疑会是现阶段架构创新的最终答案。
 
  据Semico Research预测,到2030年,全球RISC-V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920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50亿美元。整体的前景和市场还是十分乐观的。
 
  但是,目前肩负破除芯片指令集双寡头使命的RISC-V路线生态碎片化,单打独斗的企业太多,亟待汇聚起来更强大力量,建设起整个生态体系。不过我们也看到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在RISC-V产业链上发力和布局:
 
  如,RT-Thread睿赛德与嘉楠合作,共同开发了基于多核RISC-V架构的高性能嵌入式操作系统,适用于智能驾驶、边缘计算等新兴应用场景。还通过与全志等多家知名芯片厂商合作,为RISC-V架构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操作系统支持。
 
  平头哥开发的一系列RISC-V架构处理器内核玄铁也在处理器内核设计与优化、开发工具链与软件生态建设取得不少成绩,与众多芯片制造厂商、封装测试厂商、软件开发企业协同创新,实现了从芯片设计到系统集成再到应用开发的全产业链覆盖。
 
  尽管上述企业在推动RISC-V生态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进展,但要实现真正的行业繁荣,仍需更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当前,RISC-V生态系统仍然面临碎片化问题,单个企业的力量有限,迫切需要更多的芯片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硬件集成商以及科研机构加入进来,共同构建一个开放、协作、共赢的生态系统。只有当各方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才能真正打破现有芯片指令集的垄断局面,推动RISC-V架构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广告)

责任编辑:唐珩 审核:高海仙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