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惠相互:以专业高效赔付,获“保险业优秀赔付案例”荣誉

来源:信阳新闻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4-02    
  近日,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25年度金石奖暨金融消保优秀案例评选”活动获奖名单正式揭晓。众惠相互凭借其在保险业赔付领域的优秀表现,荣获“保险业优秀赔付案例”奖项。
 
  践行普惠金融初心,回归保险保障本源
 
  众惠相互自成立之初,便将普惠金融理念深植于企业发展的核心。在保险市场中,众惠相互以“会员制”的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保险机构的运营框架,为广大消费者,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提供了更具性价比的保险产品和服务。通过精准定位市场需求,众惠相互开发了一系列贴合会员实际需求的保险产品,涵盖了医疗、健康、意外等多个领域,为会员构建了全方位的风险保障体系。
 
  众惠相互坚持以会员为中心,倾听会员的声音,关注会员的需求,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努力为会员提供更加贴心、便捷的保险服务体验。无论是理赔的便捷性,还是服务的及时性,众惠相互都力求做到极致,让会员在享受保险保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保险服务的温暖与关怀。据《众惠相互2024年会员服务年报》显示,2024年,众惠相互累计服务会员超337万人次,会员人数约384万,赔付件数超6.6万件,服务范围覆盖全国。凭借优秀的服务表现,众惠相互的整体客户满意度达到96%以上,服务热线接通率超93%,展现了其在会员权益保障和服务创新方面的成就。在疾病赔付前五名的项目中,甲状腺恶性肿瘤案均获赔21722元,为2024年疾病赔付中案均获赔最高的病种。此次获奖优秀赔付案例,充分彰显了众惠相互在保险理赔过程中的专业、高效与人文关怀。
 
  科技赋能理赔服务,创新推动行业变革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众惠相互敏锐地捕捉到科技与保险深度融合的巨大潜力,积极借助数字驱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力量,以科技创新驱动理赔服务提质增效。在线上化报案实践中,众惠相互开发了便捷的线上报案平台,客户可以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随时随地提交理赔报案申请,不仅提高了报案便捷性,还有效增强了报案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后续的理赔处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引入智能审核系统,众惠相互实现了理赔案件的快速审核与处理。该系统能够自动识别理赔申请中的关键信息,如医疗费用、诊断结果、治疗方案等,并与保险条款进行精准匹配,快速生成审核结论。
 
  众惠相互不仅在赔付金额上给予客户充分保障,更在理赔流程上不断创新优化。借助数字驱动、人工智能等科技力量,提高理赔效率,缩短理赔周期,让客户在遭遇风险时能够迅速得到经济支持,深刻体现了保险姓保、服务人民的精神。2024年,智能审核通过率达到82%,报案线上化率高达92.3%。核赔环节实现秒级结论输出,效率较人工提升80%。医疗记录AI分析准确率超90%,风险预测模型准确率超95%。通过智能识别治疗方案,自动触发增值服务,众惠相互为会员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体验。
 
  坚守消费者权益保护,全方位守护金融安全
 
  消费者权益保护是金融行业的基石,众惠相互始终将其作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金融教育方面,众惠相互积极响应监管号召,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金融消保教育宣传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广大消费者普及金融知识,提升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在线上,众惠相互利用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等渠道,发布金融知识科普文章、视频教程等,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向消费者传递金融知识。在线下,众惠相互组织了多场金融知识讲座、社区宣传活动等,深入社区、学校、企业等地,面对面地为消费者讲解金融知识,解答消费者的疑问。不仅提高了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水平,还增强了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帮助消费者树立了正确的金融消费观念。
 
  在理赔服务方面,众惠相互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加强内部管理、科技赋能创新等措施,不断提升消费者的服务体验,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众惠相互建立了完善的理赔服务标准和流程,从报案受理、资料审核、赔款支付等各个环节,都制定了严格的操作规范,确保理赔服务的公正、公平、透明。同时,众惠相互还加强了内部管理,通过定期培训和考核,提升理赔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确保每一位理赔人员都能够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此外,专门设立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负责处理消费者的投诉和纠纷,及时回应消费者的诉求,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未来,众惠相互将进一步深化普惠金融理念,不断扩大服务范围,丰富保险产品种类,满足更多消费者的保险需求。同时,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与保险的融合,探索更多创新的保险服务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个性化的保险服务体验。众惠相互将携手广大消费者,用行动诠释保险的温度与力量,共同筑梦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广告)

责任编辑:唐珩 审核:高海仙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