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推“院士+”创新模式,新质生产力院士专家智库在深圳启动

来源:信阳新闻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3-06    
  3月1日,新质生产力院士专家智库在深圳举办的2025新质生产力大会上正式启动,同时揭牌成立新质生产力国际联合研究院。这一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国在推动新质生产力理论创新与实践落地相结合、探索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深度融合新模式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SXR科技智库创始人及理事长、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副理事长及新质生产力委员会会长徐亭在出席大会开幕式及下午举办的院士专家智库座谈会致辞发言中指出:本次大会以“以新促新、以智提质”为主题,旨在通过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的深度融合,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新质生产力院士专家智库的成立,通过汇聚全球顶尖智慧,推动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迈向新台阶。徐亭提出,大会首推“院士+”创新模式,构建“院士+科学原创”“院士+项目集群”“院士+产业融合”三位一体融合体系,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通过“院士+”模式,实现科学原创、项目集群与产业融合全链闭环,打通全球上下游产业链群的关键节点,运用“政、产、学、研、用、金、服、教、基”联动机制,建设新质生产力创新策源地和实践案例池。
 
  新质生产力院士专家智库启动仪式及下午举办的闭门座谈会由中国民协新质生产力常务副会长及秘书长、世界院士专家联合会执行秘书长吴高斌主持,他说:“新质生产力院士专家智库将联合相关国际组织、高校院所、院士专家、企业家和投资家,共同探索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与科创项目工程化,以海外融资激活科技出海动力,助力我国科技企业在全球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中打开新局面、开创新征程。”
 
  会上,由世界数字科学院、世界院士专家联合会支持,汕头大学、长江商学院发起,SXR(爱思科尔)科技智库、中国民协新质生产力委员会联合成立的新质生产力国际联合研究院揭牌成立,旨在聚焦全球前沿,服务国家战略,依托汕头大学、长江商学院和广东以色列学院的国际化资源与学术影响力,紧扣国际前沿议题及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特别是潮商新质生产力的全球化实践与跨文化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全球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推动新质生产力理论与实践的国际传播与多元化发展。
 
  此次大会的召开,不仅是对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深入探讨,更是对全球科技创新合作模式的全新探索。通过“院士+”创新模式,新质生产力院士专家智库和新质生产力国际联合研究院将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未来,新质生产力院士专家智库将继续深化与国际组织、高校院所、企业家的合作,推动更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落地,助力我国在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新质生产力院士专家智库(英文缩写:NAET)简介
 
  新质生产力院士专家智库(NAET)是一个致力于推动新质生产力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助力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高端智库与国际合作平台。智库以“院士+科学原创”“院士+项目集群”“院士+产业融合”三位一体创新模式,推动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
 
  NAET以院士为核心,汇聚各领域顶尖专家,形成跨学科、跨行业、跨国界的智库研究与实践应用网络。通过院士的学术影响力和企业家实践经验,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促进科学家与企业家融合发展,助力产业全链群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NAET积极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与全球顶尖科研机构、企业及智库建立合作关系,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促进技术、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价值链的协同发展,实现国际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与共享。
 
  新质生产力国际联合研究院(NUA)简介
 
  新质生产力国际联合研究院(NUA)是由世界数字科学院、世界院士专家联合会指导,由汕头大学、长江商学院发起,SXR(爱思科尔)科技智库、中国民协新质生产力委员会联合成立,旨在响应国家号召,探索新质生产力理论创新与区域实践,推动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研究院聚焦新质生产力的基础理论研究、区域应用模式探索及国际合作,致力于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研究院将培养高端研究人才,推动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提供高质量的政策咨询服务,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与全球竞争力提升。
 
  (广告)

责任编辑:张珺洁 审核:高海仙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