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非遗活态传承,西工大青年在行动

来源:信阳新闻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2-10    
  为了深入了解陕西省非遗技艺,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助力陕西省非遗的传承与传播,1月11日,西北工业大学“丝路遗珠·物语青言”实践队走进西安皮影明清艺术博物馆、白鹿原·白鹿仓,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研学之旅。
 
  皮影艺术大探秘,皮影艺术的古与今
 
  第一站,队员们来到大唐不夜城内的皮影明清艺术博物馆。非遗传承人王师傅带领队员们参观了皮影的展览与制作流程。精美的皮影作品琳琅满目,从生动的人物头茬、流畅的身段,到奇幻的云朵、神怪造型,体现着作者的创造力。王师傅介绍了皮影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艺术价值,并借助皮影的原料牛皮,展示了陕西皮影独特的“推皮走刀”雕刻法。雕刻师需要“皮动刀不动”,靠手推动牛皮完成雕刻,对磨刀质量与刀工要求极高。
 
  王师傅说,皮影不仅是娱乐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但是,年轻一代很少将目光投向传统艺术,皮影的表演艺术在现代面临失传的困境。借助本次社会实践的机会,他希望更多年轻人了解、喜爱、发掘皮影艺术,加入传承行列,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图为王师傅为队员讲解《大闹龙宫》皮影道具
 
  深入体验非遗技艺,传统与现代奇妙融合
 
  皮影上色
 
  第二站,实践队队员们走进白鹿原·白鹿仓,与陕西省非遗产业促进会会长袁红就陕西省非遗了解了相关情况。随后,进行了第一项非遗文化的体验:皮影上色。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队员们使用混合了熬制皮胶的颜料,在牛皮上细致勾勒图案。经过精心制作,一幅幅精美的皮影作品呈现在大家眼前。随后,实践队员还使用自己制作的皮影,体验了皮影戏的表演过程,深刻体会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美妙所在。
 
  在采访的过程中,皮影艺术传承人表示如今现当代艺术也逐渐与非遗传统文化结合,比如将现代的动画动漫人物用非遗皮影人物的形式表现出来,为传统非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让传统非遗文化走下去、活起来。

图为队员体验皮影上色

图为队员体验皮影表演
 
  泥叫叫
 
  队员们又拜访了泥叫叫非遗传承人刘新霞。据介绍,泥叫叫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半坡部落的人用单音泥哨模仿鸟叫和鹿鸣,诱捕猎物。在刘老师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体验了泥叫叫的制作。实践队员们将选好的泥土用手反复揉搓,然后采用模板来泥土定形,最后,用小竹签制作泥叫叫的进气口和出气口,一个未烧制的泥叫叫便制作成功。“看到这么简单的原理却能让泥土发出清脆响亮的哨声,我感到特别有趣,也进一步感悟到了非遗各自独特的魅力。”一名队员惊喜地说道。

图为队员们在传承人指导下制作泥叫叫
 
  烙画
 
  在烙画体验馆,非遗传承人李彩兰介绍道,烙画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作画工具也从烧红的铁针变为如今的电烙铁。根据不同材料,制作温度、制作者手法也有所不同。烙画表现形式多样,如写实写意,不一而足。
 
  在李老师指导下,大家手持电烙笔在木板上创作。队员们首先尝试绘制传统生肖图案,在熟悉烙画技巧后,不少队员发挥创意,绘制出带有西北工业大学校徽、图书馆等元素的作品。李老师表示,同学们发挥出的创造力,正是非遗传承创新的无限可能。

图为李彩兰老师为队员们介绍烙画

图为部分队员展示烙画的成果

图为队员与烙画非遗传承人和陕西省非遗产业促进协会会长的合影
 
  在此次社会实践中,“丝路遗珠·物语青言”实践队不仅系统了解到陕西省非遗传承的情况,还深入体验了皮影、泥叫叫、烙画三个非遗技艺。实践队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让非遗从课本进入同学心中,同学手中。未来,实践队将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展各类非遗体验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到非遗背后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广告)

责任编辑:夏天 审核:高海仙

上一篇:

下一篇: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