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副总经理张冬:引领5G A2融合创新 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

来源:东方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4-11-19    
  11月19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武汉市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的2024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湖北武汉举行。中国移动副总经理张冬出席开幕式,并作题为《引领5GA2融合创新,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旨演讲。

  当前,科技创新正在推动产业创新,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正在深度融合。结合上级要求和产业实践,张冬从三个层面作了交流分享。
 
  一是把握时代脉搏,紧抓实数融合发展机遇。新型工业化呈现“三个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能量和信息的深度融合,引发“瓦特×比特”的融合聚变,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牵引产业结构不断从中低端向高端化迈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引领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夯实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
 
  二是勇承使命担当,引领实数融合产业实践。5G-A助力万物高速互联,AI为千行百业注智赋能提质增效。中国移动大力推进5G-A、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融合创新,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取得新的成效。领跑5G-A商用发展,激发工业连接新需求。中国移动率先建成规模领先的5G-A网络,已覆盖城市超330个;全面升级轻量极简的5G-A网络,推动RedCap融入流量、园区、入驻、双域四张专网,助推5G以更高性价比服务生产;创新推出更强特性的5G-A网络,加速推进通感一体、无源物联、确定性网络等新能力应用。构建AI基础底座,锻造工业发展新优势。中国移动建成高性能AI智算底座,包括多个万卡集群、千卡资源池,规模超26EFLOPS,升级算网大脑,商用全球首个400G全光骨干网,实现算力一点接入、即取即用;构建“1+N”通专协同的大模型矩阵,基于全栈自主可控的“九天”通用大模型,打造超40个高水平行业大模型;面向工业设备运行、质量检测等核心生产环节打造一批高质量的AI原生应用。加速实数融合发展,树立行业转型新范本。中国移动持续推动5G赋能行业,在智慧工厂等领域落地5G商用案例超4万个;创新打造“5G+AI”样板房,树立百大“双A”龙头示范标杆,推动5G+AI从“样板房”向“商品房”全面迈进。
 
  三是聚力业态创新,谱写实数融合崭新篇章。当前,5G-A和AI两者的结合将充分释放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乘数效应。5G-A×AI正在开启5G A2新时代,本次会议中国移动将发布涵盖终端、网络、平台、安全、应用五位一体的5G A2+工业互联网升级体系,全方位助推新型工业化进程。持续建设5G A2基础设施,夯实新型工业化基座。加速推进5G-A智能化。全力构建业务敏捷化、体验个性化、运维自动化的新型网络,释放5G A2更大效能。加速推进AI泛在化。全力构建中心大集群、边缘广分布、中训边推、训推一体更泛在的新型智算设施,深层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加速推进5G A2一体化。全力构建融合端、网、算、数、智等多项技术的一体化服务,实现工业互联网的立体智慧延展。持续打造5G A2行业场景,丰富新型工业化应用。加速5G A2融入产品全生命周期,助力工业高端化转型。5G-A和AI将加速工业设备“智改数转”,以智能机器人、数字孪生等手段提升工业产品精密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加速5G A2注入工业生产全流程,升级工业智能化水平。运用5G、AI等技术对工业生产进行全链条改造,加速推动产品个性化设计、研发快速化迭代、生产动态化管控、营销精准化推送和售后定制化服务。加速5G A2植入企业管理全过程,实现工业绿色化变革。建强绿色算网供给,引领供应链绿色发展;运用信息技术助力工业绿色低碳的发展,实现能源优化、决策控制等企业全流程的数智化管理。持续推动5G A2产业融合,繁荣新型工业化生态。共建产业标准,携手产业各方,推进标准制定,促进产业链技术融通。共研技术体系,依托创新联合体等载体,聚焦工业大模型、工业元宇宙等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共拓行业市场,构建5G A2+工业互联网生态计划,通过合作攻坚、生态共营等模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创价值。
 
  张冬表示,中国移动愿与各界朋友一道,共同推动5G A2+工业互联网迈向新发展阶段,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广告)

责任编辑:张珺洁 审核:高海仙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