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不仅是南京产业板块的“关键拼图”,也是标识城市风向的“头部板块”。
站在更广的视角看江宁: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新城区第三;2022年中国工业百强区第七;赛迪创新百强区全国第六……一系列耀眼榜单的背后,我们要找寻的答案是,江宁为什么行?下一步,江宁如何赢?
新华日报《南京观察》记者日前专访了南京市委常委、江宁区委书记林涛,围绕着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在高质量发展中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江宁实践与思考。
创赢未来
“创新强”赋能“产业强”
记者:在外界的印象中,江宁最大的“标签”是产业强。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激烈的区域竞合,江宁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如何继续走在前列?
林涛:谋划江宁的发展,我们要有更高的追求和站位。不能只在南京看江宁,而要站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来看江宁。某种意义上,我们要代表“江苏水平”。相比于省内兄弟区县,江宁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集聚了众多的创新资源和创新平台。这方面显示度还不够,我们下一步要擦亮江宁“创新强”的品牌。
江宁下一步发展的关键,浓缩到一句话——创新和产业的结合,也就是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江宁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拥有驻区高校23所、在校师生超35万人,培育集聚高新技术企业超2000家、科技型企业突破1万家,是南京市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重要承载区。
下一步,我们要深入实施创新能级跃升工程,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助力南京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做好这“双链融合”,有三方面关键抓手:
要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标准建设紫金山科技城和麒麟科技城,推动“两城”的贯通融合。全力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在6G研发、“东数西算”等领域加快突破,争创独立建制的国家实验室。精准服务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东大毫米波等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和新建,统筹推进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高档数控机床及智能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增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策源能力。
要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高新园区、大学城区、众创社区、国际人才社区“四区联动”的创新成果孵化体系。实施高科技高成长企业培育计划,健全“科小-高企-专精特新-瞪羚-哪吒-独角兽”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全力提升新产品迭代升级、新物种新赛道茁壮成长。
要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动。坚持人才强区战略,深入推进“紫金山英才·江宁百家湖”计划,依托驻区高校、研究机构和龙头企业,加快引进战略性科技人才、高技能领军人才等高精尖缺人才。专业化运作人才集团,高质量运行国际人才街区等载体,更好满足人才创新创业、住房安居、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各方面需求。让江宁成为人才心生向往之地、价值实现之地。
创新赋能是一篇大文章,包括人才团队引进,龙头企业引进,产业集群培育,未来产业布局。其核心是创新资源,我们不但要唤起沉睡的资源、激活现有的资源,同时要加大和院校合作,用改革创新的举措集聚更多的资源。
产业强基
继续保持“专精特新”增量优势
记者:作为南京经济体量最大的单元,前三季度,江宁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9%,发展势头良好。下一步,江宁在产业发展上如何统筹当下进位和长期领跑?如何在做强主业的同时,形成新优势新增量?
林涛:我们将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紧抓全球产业链重组机遇,坚守制造业强区定位,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夯实先进制造业根基,紧扣“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求,实施强链补链延链专项行动,做大做强智能电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高端智能装备、新型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集群,力争再打造1-2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江宁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已经连续三年位列全国工业百强区前十强。拥有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6家,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37家、数量稳居全省区县首位。“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的数量和一个地区的创新资源密不可分。集聚人才团队,手握核心技术,让企业能在细分领域走在前列。
我们要继续保持这个全省“第一”,促进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不断涌现。通过深化“千校万企”紫金行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和有效投资,引导中小企业升规入统,锻造更多独门绝技,努力成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配套专家”。
园区板块是江宁产业发展的主阵地,我们要继续做大做强开发园区。江宁开发区要聚力百亿级重大产业项目招引建设,打造1个2000亿级现代服务业集群和4个1500亿级创新型先进制造业集群,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五强。麒麟高新区要落实中科院与省政府共建合作协议,加快推动“一院四所”建设,全力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承载区。江宁高新区要对标国家级高新区,加快建成江宁药谷、数字创意谷和南京市元宇宙产业核心区,全力打造创新发展高地。滨江开发区要着力推动新一代通信技术、绿色智能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迭代升级、集群发展,走在全省先进制造业园区最前列。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要大力发展文化休旅、康养度假、智能制造等产业,高品质打造南京都市圈“中心花园”,争创世界级旅游度假区。
放眼全域,江宁的“亩均产值”还不够高,提升产业用地质效大有可为。我们要重点推进百家湖硅巷等十大片区存量用地提质增效,力争五年内盘活低效闲置用地1万亩以上,持续提升产业密度、亩均产值。推进街道中小工业集中区高质量发展,这个工作要坚持不懈做下去,通过因地制宜发展都市型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联动提升街道经济发展动能。
城乡融合
现代都市辉映诗意田园
记者:一直以来,江宁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发展走在省市前列。迈步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江宁如何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
林涛:我们要准确把握江宁城乡发展相对均衡的特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让现代都市和诗意田园交相辉映。
在空间布局上,全面实施2035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形成“一核一极四城四区”空间发展格局。重点提升东山、“两湖”、上坊-麒麟片区功能品质,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中心城区。推动临空经济示范区江宁片区港产城融合发展,打造南京南部重要增长极。聚焦产城融合、特色鲜明、生态宜居、功能完善的定位,全力推动禄口新城、方山新城、滨江新城、汤山新城集聚发展,完善秣陵、谷里、湖熟、横溪等新市镇功能配套。紧扣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特点,精心打造西部休闲创意区、南部生态旅游区、中央创新活力区、东部农业康养区。
在城乡建设上,我们要突出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统筹推进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和风险抵抗力。以绣花精神抓好城市精细化管理,精致老旧小区改造,有序推进重点片区城市更新、主要干道快速化改造和沿线品质提升。优化全域商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百家湖商圈消费能级,高标准打造南京国际性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把美学韵味、时尚元素、人文气息等融入城市肌理,打造一批现代时尚的“城市客厅”、活力多元的“美丽街巷”和小而精的“转角空间”。
与此同时,要加快补齐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城乡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布局,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探索资源高效开发、资产高质盘活、资金高能增值新路径,打造一批在省市有影响力的新时代经济强村样板。
江宁的美丽乡村是一张靓丽的名片,这些乡村资源实际上就是文旅资源。过去财政投入比较多,形成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下一步,要把这些资源释放出来,让更多社会资本参与。
高效治理
力量沉下去落实更落细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江宁区地域广、人口多,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方面,具体有哪些部署?
林涛:做好社会治理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我们强化网格化支撑,落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1+N”文件要求,构建了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体系,健全了“园街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
江宁地域广阔、产业发达。一个街道范围内园区平台资源多,街道书记协调压力大、责任重。我们正在探索优化领导干部“挂包”片区制度,高位协调治理难题,带动四套班子和职能部门力量,统筹各方治理资源。以后就不单依靠园街吹哨,还有片区牵头人牵头每月研判基层治理工作,对街道治理水平进行全面考核。
江宁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下的快速城镇化,也经历“成长的烦恼”。有的社区地域10多平方公里,建了很多商品房,但还是原来的一个“村”在管。下面有七八十个网格员,“村书记”就像一个街道书记。从社会治理角度看,这样管不过来,细不了也就难管好。下一步,我们要稳妥有序推进大型社区拆分,社区合理规模的设置,优化配置网格力量和服务资源,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准确把握城市化进程和人口集聚加快的特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推动社会治理高质量。强化数字赋能治理是一个重要抓手,我们正在大力推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高效运行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好运行感知、分析研判、综合指挥调度、轻应用开发等“四个中心”,实现市、区、街道三级互联互通、高效运转。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数字政府建设,加快筹建全区大数据产业园,全力打造全国区县智慧城市建设示范样板。此外,我们还探索打造审批服务“一网通办”、热线服务“一路通办”、营商服务“一站通办”、民生服务“一窗通办”、专项服务“一次通办”的江宁“五通办”政务服务。
与此同时,还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凝聚乡贤能人力量,发挥村规民俗作用,确保“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社区)、矛盾不上交”,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落实“四敢”要求
激发敢为善为精气神
记者:江宁干部在南京乃至全省有着鲜明的干事创业风格,展现了“有旗必扛、有冠必夺”的士气和担当。您怎么评价江宁干部,如何更好地落实中央关于“四敢”的要求?
林涛:聚焦落实中央“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要求,江宁除了营造“四敢”氛围,我们还正研究出台有利于“四敢”的政策。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健全“实绩考评、分类激励、能上能下”等工作机制,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实干者撑腰。
我们强调以科学的方法敢干,要做国家鼓励和激励的工作。面对各种政策机遇,我们要善于学习、争取用好。比如,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的金融工具政策,就是给“有准备的地方和单位”。必须要提前储备项目,如果等政策下来再研究,那样永远滞后、永远跟不上。
放眼南京所有的开发区,江宁开发区独树一帜。这体现了江宁干部敢闯敢干的优良作风。如今,江宁区拥有这么多平台,在上一轮发展中功不可没。通过平台融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拉开了发展空间和框架,江宁抓住了机会。
当下,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要把“敢”的精神转化为工作上的主动,去研究问题、克服困难,去争取资源、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激发敢为善为状态,我们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不断强化“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奋力担起“勇挑大梁”的重大责任,科学把握时与势、危与机、稳与进的辩证关系,扎实做好稳增长、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努力以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江宁的“发展指数”、人民的“幸福指数”。
记者:即将步入2023年,全力以赴“拼经济”成为当下鲜明的主题。新的一年,您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林涛:最想做的,就是引入百亿级的制造业项目。没有制造业项目落地,说其他都是“空的”。我们加大重大项目招引力度,力争明年新引进1-2个百亿级、3个以上50亿级重大产业项目,落户一批10亿级重大产业项目,目前已经梳理拟申报省重大实施类项目16个,确保明年省市重大项目新开工数量全市第一,工业总产值保持两位数增幅。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委全会部署,持续激发“争第一、创唯一”的豪情壮志,聚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峰和智造高地,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贡献江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