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党的二十大这一战略部署和行动指南,让桐城市建设“生态美市”的决心更加坚定,在治理污染源、共抓大保护、整治促宜居上持续用力,共建共享幸福宜居之城。
近年来,桐城市坚持“生态美市”不动摇,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提升攻坚战,努力让桐城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人居环境更宜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统筹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桐城全面落实“五控”要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10条强化措施,今年1至9月,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25微克,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4.1%,未出现重污染天气,连续6个月空气质量排名位居安庆市第一。推深做实河(湖)长制,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标准,达标率保持100%;菜子湖国控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持续开展耕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加强污染地块名录管理,推进10个工业污染地块详查、风险评估和治理修复;依托安徽省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危险废物处置全过程监管。
持续加强生态保护,生态容量不断增加。桐城实施嬉子湖湿地公园封滩育草2处共20公顷,完成嬉子湖国家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勘界立标,争取引江济淮生态补偿资金1090万元,用于后期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修复。开展联合执法,依法查处非法采砂案7起。创建“幸福河湖”走向深入,牯牛背水库通过省级验收,16条(个)市级河(湖)通过健康评价。常态推进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建立重点水域网格化管理队伍,建成桐城市渔政信息化中心,实现24小时全方位监控和常态化巡湖,已查办涉渔案件223件。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投入1368万元对3个非煤矿山开展扬尘及矿区环境综合整治,争取省市财政资金450余万元对13个废弃露天矿山进行治理,修复面积达29.7公顷。
大力整治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幸福宜居指数。桐城在推进城区背街小巷、棚户区改造的基础上,同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统筹乡村振兴资金3577万元,支持18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1000户农户改厕和人居环境整治、村镇污水治理等项目,已完成13个建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项目、3个镇政府驻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提质增效、2处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测土配方施肥122万亩次,覆盖率达90%、化肥利用率达41.5%;建成9个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区,绿色防控面积超25万亩,农药使用量减少24.7吨。推进农膜回收使用,农膜回收率达80.9%。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推进年处理2万吨畜禽粪污及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建设,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6.5%;新建3个秸秆收储中心项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95%。(杨贤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