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 | 定州做大做强汽车产业 实现转型升级发展

来源:定州政府微网公众号    作者:赵珍珍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3-07    
  日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印发《定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提出以做强定州汽车产业为核心,实现转型升级发展。全力“做优存量”,重点支持河北长安及零部件企业发展。潜心“培育增量”,聚焦“新、乘、专、配”开展招商引资,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乘用车、专用车和关键零部件产业。

  加快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生态链。充分发挥现有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础,培育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零部件龙头企业,以支持长安汽车旗下企业做优做强为重点,抓住长安汽车推进“北上战略”、大力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机遇,围绕三大重点零部件领域引进新的产业链高端企业,重点引进新能源乘用车整车制造项目,争取更多优势产品到定州生产,带动定州汽车产业提质增效、创新发展。支撑企业突破汽车低碳化、网联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新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发动机生产线,加强研发能力建设。依托长安轻型车研发中心和研发团队,加快提升技术研发能力,逐步向新能源乘用车领域进行拓展,推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解决客户痛点的新产品,向产业链高端升级。

  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主要推进以氢燃料电池堆以及整车等为主的氢能源产业链的完善,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量产和示范应用,壮大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形成产业规模集群。深化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燕山大学等院所合作,建成新能源实验室和国家新能源汽车在线监测大数据平台,谋划建设氢能源汽车研究院,加快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积极开展氢能创新技术在公交、物流等应用场景的示范,形成国内燃料电池车辆示范区。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围绕“新、乘、专、配”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重点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引进和培育新能源整车龙头企业,形成涵盖整车、电池、电机、电控以及商业运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依托河北旭阳氢能和长安汽车河北基地整车制造产业基础,整合长安汽车集团的新能源技术与资源优势,以纯电驱动为主攻方向,打造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形成新能源汽车和先进节能汽车梯次合理的产业结构。

  打造“互联网+协同制造”新引擎。强化“智”造能力建设,大力推进河北长安数字工厂、智能工厂、智慧工厂建设,引导企业在全产业链推广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系统,推进智能制造在汽车制造、服务领域的应用。充分发挥保定长客产品价值高、品类多、用户个性化需求显著的特点,积极推动智能制造。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鼓励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提升研发、制造、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加快信息技术在汽车产业链各环节的深度融合。

  做大做强汽车产业园。发展壮大汽车零部件及配套企业,拓展汽车零部件产业链,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完善汽车零配件配套体系。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国内外并购等方式,引进和开发关键部件,引进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促进减震器、汽车仪表等企业聚集。建立高效的产业和技术梯度转移对接路径,争取共建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成果转移转化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载体,加快京津科技成果转移扩散及产业化。抓住雄安新区建设的机遇,争取将新能源车型纳入到雄安新区采购目录,开拓新领域与新市场。以建设“长安汽车华北重要战略基地”“长安汽车商用车和出口车生产基地”为目标,实现产业集聚、资本集聚、人才集聚、信息集聚,促进产业链、价值链的延伸,打造京津冀汽车产业特色双创基地。

  提升改造专用车领域。以“专、精、特、轻、新、智”为着力点,做精拳头和重点产品,提升产品的特色,持续扶持专用汽车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逐步形成在细分领域的竞争优势。加大轻量化技术及材料的应用比例,增加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应用,提升定州专用汽车产业的产品附加值。依靠河北长安汽车等龙头企业,加大新车型的开发和推广力度,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产品结构,培育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优势产品。持续引导企业加大现有优势产品研发投入和市场推广,提高专用功能强、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专用汽车比重,提高专用车产品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文|赵珍珍]

责任编辑:钱一 审核:金春妮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