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心理健康 做个幸福的人

来源:淮北市教育局网站    作者:张晓燕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2-25    
淮北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专门设立了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心,目的不仅要倡导学生能快乐、积极地学习,同时也倡导教师能愉快、健康地工作,共同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有了健康的老师和学生,才会有充满生命活力的校园。
什么最重要?每个人的答案不尽相同,没有了健康,金山银海也只能是废纸一堆;没有了健康,时间再多也只能是苟延残喘;没有了健康,理想再高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健康,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什么是健康?有的人认为“不就是身体不生病”嘛!是的,没错,但这只是健康的一小部分,比如许多学校组织的每天大课间活动,就是为了增强学生体魄,促进身体健康。而真正的健康,除了身体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和道德上的健康。因此,“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还需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社会适应能力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什么是心理健康?健康是财富,健康是理念,健康是习惯。遇到了困难勇敢地迎上前,碰上了挫折依然充满自信,失败了依然执着于既定的目标走,这些都是健康,是心理的健康。遇到同学、老师会微笑问候,他人有了困难会热情帮助,与同学、老师有了矛盾会很快化解,这也是健康,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随手拧紧哗哗流着水的水龙头,自觉将废弃物放入果壳箱,这也是健康,是道德的健康。心理的健康能让人乐观地面对一切,适应能力的健康能让人际关系和谐,道德的健康能让人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生理上、心理上的不健康,损害的可能只是个人;而一个人适应能力尤其是道德的不健康,损害的将是他人、集体、家庭乃至国家、民族。比如:曾轰动一时的复旦大学投毒案,林森浩利用熟知的医学知识把黄洋毒死,自己也被执行死刑,两位“天之骄子”生命的失去,是林森浩不健全的心理导致的悲剧。
怎样追求幸福心理?在书店里看一本好书,不知不觉忘记了时间;锻炼的时候越来越开心,坏心情好像全部都消失了;困惑了你很久的问题突然顿悟,那种兴奋的状态持续了好久好久。此时此刻,有一个特别的感觉已经进入了你的内心,这种感觉是什么呢?著名的积极心理学家奇斯特米哈依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召集了一些人,其中不乏一些运动员、科学家、商业精英等等,给他们一人发一个呼叫器,每天呼叫8次,只要被呼叫机唤醒了,就立刻记录此时的感觉,并且还要写下此刻在做什么,就这样,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收集了十万份的材料,通过这十万份的笔记,他意外的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最高的体验的时候都说出了一种共同的感受,他们说这种感觉啊太棒了,像是有一股洪流带领着我,开心极了。这种开心极了、很爽的感觉,米哈伊教授把它称之为flow,有人把它翻译成心流。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把它翻译成“福流”,因为这种感觉是生理学上和心理学上都能够共同验证的真正的幸福的感受。而我们人生所追求的,其实就是希望自己生活在更多的绵绵不断的“福流”之中。
如何融入心理“福流”?大家知道大多数福流是发生在什么时候吗?是工作、学习的时候还是休闲的时候呢?请设想一下,是回家往沙发一躺,打开手机看着综艺节目、刷着抖音,还是在专注地工作、学习时会产生更多福流的感觉呢?可能很多人都认为当然是躺着刷抖音快乐,但结果很意外,更多的福流竟然是产生在学习工作中。也就是说没有价值的放纵的状态是没有办法给你带来福流体验的。其实想想也不难理解,像我们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刷手机,不自觉的一直刷一直刷,却越来越烦躁,越来越空虚,来我这里咨询的很多学青少年都有这样的感觉。那如何能够识别和创造福流的体验呢?为什么别人学习、工作、生活那么快乐,而我却痛苦万分呢,其实这些都是有心理学的方法的。这里想跟大家科普一个名词概念,叫技能挑战比,什么是技能挑战比呢?通俗来说就是指任务的难易程度和你完成任务的能力的比例。如果给你的任务难度太大,超出了你的能力,你可能会不敢去做,甚至产生害怕的情绪,如果难度太低,你又会觉得无聊,不愿意去做,可是当挑战难度和你的能力匹配的时候,你做的时候会比较轻松,但也不能达到最佳状态。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只有当难度比你的能力略高一些,但又没有超出你的接受能力时,你才会进入最佳状态,也就是福流。
如何享受幸福时刻?我们可以在学习、工作的时候做一些比自己能力稍微超出一点的难度,就很容易进入幸福的状态了。因为挑战超出你能力范围的时候,你是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所以就会更加的专注,这个时候,我们的大脑里会产生“多巴胺,血清素”等多种幸福的神经化学激素,让你产生快乐的感觉。所以学习和工作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痛苦,如果我们能够识别和想办法创福流的体验的话,每一个学习和工作的时间都可以变成我们幸福的时刻。(张晓燕)

责任编辑:周益威 审核:金春妮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