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沙镇:撂荒地复耕变“聚宝盆”

来源:中国报业网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5-09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给全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展现船山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物、先进经验和典型事迹,我们分不同主题推出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今天推出系列报道《脱贫攻坚我们在行动》第一集《河沙镇:撂荒地复耕变“聚宝盆”》。

  近年来,遂宁市船山区河沙镇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进撂荒地复耕,实现土地的优化利用,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眼下正值沃柑行情看好的时节。在河沙镇凤凰村,遂宁市天天雨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波的500亩柑橘种植基地里,沃柑销售仍在持续,引得各地经销商纷至沓来。

  经销商唐仁银说,“我全国各地都在跑,天天雨露这个沃柑确实品质好,新鲜,味道也不错,质量不比外地水果差,远销到山东、河南、河北还有西北几省。”

  而在五年前,这满山青翠的果园还是一片撂荒地。当时,杨波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凤凰村,发现了这片撂荒地,觉得大有可为,就开始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种植了每年国庆后上市的东方红糖桔、次年1月上市的大雅、3月上市的沃柑。

  杨波告诉记者,公司2019年水果产量在30万斤,2020年预计产量达到100万斤,也带动了当地很多老百姓就业。

  河沙镇位于船山区以东,这里浅丘连绵,气候湿润温和,森林植被高达50%。镇内不少撂荒的田地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河沙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镇内的资源优势,多措并举“盘活”撂荒地。

  河沙镇镇长周勇告诉记者,河沙镇一是主动回引回乡创业人员来承包撂荒地;二是采取集体经济和现有的农业企业进行合作,盘活资源资产;三是招引目前的农业小型企业,通过几级分成的模式来进行耕作。通过这些举措,全镇由过去的两千多亩撂荒地,减少为现目前的几百亩。

  送家沟村是河沙镇最为偏远的一个村。这天一大早,业主吴启银就来到自家的李子园剪枝梳果。

  长期以来,送家沟村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制约了村民的种植积极性,致使土地撂荒严重。两年前,吴启银携家人回村创业,整理土地1200余亩,种植李树、苹果树、藤椒,搞水产养殖,还注册了“银林显应山”商标。

  河沙镇送家沟村村支书吴章享介绍说,土地是按照入股分成模式,第一种以土地入股并参与管理,销售额分成50%;第二种家里没有劳动力、以土地入股、不参与管理,销售额分成20%;第三种将土地流转给公司,以每亩土地150元、每亩田地600元获得土地流转租金。这样一来就把我们群众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了。

  显然,村民积极性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来自合作模式的创新。以前发展产业,往往由企业承包土地,村民就近务工拿工资,而送家沟村村民用土地入股,在公司统一供应技术、肥料的基础上,自己管理自己的土地,果子卖出去后,就能拿到比例不等的利润分红。

  河沙镇镇长周勇说,“这种合作模式可以提高农民自信心,解决他们的技术欠缺、实力不够的问题。农业企业和集体经济可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据了解,送家沟村已有105户村民选择按照50%利润分红的合作模式。

  今年5月即将上市的李子,吴启银简单算了算,收益也是十分可观的。“我们的产量可能有10万斤左右,这些果子是客商预定了的,6元一斤。”吴启银高兴的说。

  人间芳菲四月天,行走在河沙镇广阔的田野,村民群众正忙着复耕翻耕撂荒地,种植特色果蔬。随同的河沙镇负责人告诉记者,河沙镇将继续探索实践农户委托代耕、合作互助、土地流转、大户承包等举措,加速推进全镇撂荒地复耕,以形成土地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土地是农民群众的命根子。在大流通、互联网等已成为当下农产品营销发力的大趋势下,荒地如何变宝地?还得规划先行,统筹考量产业、生态、文化、人才等要素,“整村规划一张图、基础设施一张网、产业布局一盘棋”,因地制宜发展绿色果蔬、花卉苗木、生态养殖、乡村旅游、优质粮油等主导产业,同时融入观光体验、民宿康养、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把分散的撂荒耕尽可能地聚集起来,有效解决农业家庭经营收入低、规模小、区域分散等弊端,让一块块撂荒地变成“聚宝盆”。

责任编辑:陈沁 审核:戴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