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富帮后富 携手小康路

——云南省大姚县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和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来源:中国报业网    作者:金红印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9-10    

  大姚县位于楚雄州西北部,距州府楚雄120公里、省会昆明289公里,幅员面积4146平方公里,辖8镇4乡,129个村(居)委会,154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9.3万。大姚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云南省滇西边境片区县,是云南省88个贫困县之一。全县共有4个贫困乡镇、77个贫困行政村、10065户3830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14年以来,累计脱贫9339户36150人、出列76个贫困行政村、退出4个贫困乡镇;2018年末,还有726户2153人贫困人口未脱贫、1个贫困行政村未出列,贫困发生率为1.04%。2019年2月,大姚县接受了云南省2018年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检查;4月4日,大姚县被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列入拟退出贫困县系列进行公示。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大姚县委、县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大力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和组建就业扶贫车间,力促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走出了一条“先富帮后富,携手奔小康”的共同致富之路。

  一、先富帮后富,选优育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

  大姚县坚定不移把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作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作为提高脱贫质量的有效举措,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选优育强创业致富带头人,充分发挥带头人的帮贫带贫作用,助力脱贫攻坚。截至目前,全县共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385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4450人,达到了创业致富带头人全覆盖且村均3人以上。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高位推动。认真学习贯彻2017、2018年全国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工作现场会及省州相关会议精神,严格按照省州关于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实施意见(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制定下发《大姚县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实施方案》,成立县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月至少研究1次以上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问题,安排部署具体工作。把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作作为研判、预警、应策、推动、问效“五个主题”综合调度的重要内容,根据工作落实情况适时进行调度,适时开展跟踪督查。实行县级领导“包保责任制”,挂点联系乡镇的县级领导对挂包乡镇的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作负总责,层层传导压力,逐级压实责任,确保高位推动,强力推进。

  (二)严格标准程序,确保选优育强。严格按照“爱党爱国、遵纪守法、个人信用记录良好,愿意带领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乐于带动群众创业致富,有一定经济基础和经营能力、具有领办村级产业项目能力的人才,至少带动5户以上贫困户”的选择条件和“村级推荐,乡镇审核,县级审定”的选择程序,坚持政治标准和帮贫带贫能力并举,广泛宣传,自下而上,严格审核,公开公示,抓实就地培育、返乡创业、支持回流、人才引入、培训育才“五项工程”,精心培育政治上的明白人,脱贫上的领头人,帮困上的实干人。现有385人创业致富带头人中,属就地培育的290人,属返乡创业培育的45人,属回流培育的28人,属人才引入培育的22人。将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纳入全县脱贫攻坚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整合组织、人社、农业、科技等培训资源,通过“万名党员进党校”“乡村讲坛”等形式,扎实开展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不断提升帮贫带贫能力。2018年以来,共开展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6期422人次。

  (三)健全完善机制,确保帮贫带贫成效。坚持“政府引导支持、市场化运作、致富带头人引领、贫困群众直接参与”工作原则,将产业扶贫和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作有机结合,不断健全完善创业用工带贫、资产收益扶贫益贫、创业项目带贫等减贫带贫机制。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制定《大姚县进一步提高精准扶贫组织化程度建立完善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实施方案》,支持鼓励因户施策、因地制宜进行联结。实行以奖代补,对种养殖龙头企业购买20户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1000元以上的自产农产品,或为贫困户提供5个以上就业岗位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每脱贫1户补助经营主体200元;对种养龙头企业在贫困村签订规模流转土地合同3年以上,创建100-199亩、200-499亩、500亩以上种植基地,带动贫困人口5人以上就业,并帮助不少于20户贫困户销售农产品的,分别给予3万元、5万元、8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对种养龙头企业在贫困村适养区新建规模养殖场或养殖小区2000平方米以上,且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规模养殖,帮助不少于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销售畜产品,年出栏商品猪2000头或肉羊1000只、肉牛50头、肉驴50匹、禽10000只以上的,每个养殖场一次性给8万元补助。目前,全县共有598个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其中农业企业4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5个、种养大户427户、家庭农场45个,实现了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和利益联结全覆盖。创新精准帮扶模式,用足用活产业扶贫到户资金和小额扶贫信贷资金,创新“创业致富带头人+基地+贫困户+”的减贫带贫模式,探索形成了“借母还儿”“联养寄养”“扶贫车间”等帮扶增收模式。如:大姚金沙林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充分发挥企业优势,为乡镇提供生猪种源及技术培训,对无能力饲养的贫困户采取小额扶贫贷款入股、联养合作、托养入股分红等方式开展精准扶贫,聘用贫困户员工23名,贫困户月均工资3500元以上;2016年以来,公司牵头成立生猪养猪专业合作社3个,与4个乡镇34个村委会2624户贫困户签订合作协议,发放仔猪7000余头,实现产值2000余万元,户均增收4000余元;2018年被表彰为省级扶贫明星企业。大姚县百草岭蜂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组织实施“公司(龙头企业)+协会+基地+蜂农”的管理模式,建立教学培训示范基地1个、养殖生产示范基地8个,免费为贫困蜂农提供摇蜜机、无菌蜂蜜桶、新式蜂箱等养蜂机具,发展养蜂农户2850户,蜂蜜产量3200多吨,带动全县及周边相邻州县蜂农增收2.5亿元;2018年百草岭蜂业公司总经理陈建祥被表彰为省级社会扶贫模范。推动贫困党员率先脱贫,抓实党建扶贫“双推进”,把党建优势有效转化为脱贫优势,制定“激发内生动力、细化目标任务、开展庄严宣誓、提升能力素质、凝聚工作合力、突出组织引领、扩大帮带效应、强化正面激励、营造浓厚氛围、从严督查考核”等推动贫困党员率先脱贫的“10项措施”,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018年末,累计脱贫党员1302名,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党员的97.5%,尚未脱贫的34名党员,可于2019年如期脱贫。2018年以来,共培育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44名,涌现出全省“光荣脱贫户”冯开元、张平盛和全州“光荣脱贫户”陈文武、李顺清等一批建档立卡党员脱贫先进典型,有力带动了全县党员群众脱贫致富。

  二、家门口打工,建好建强就业扶贫车间

  大姚县始终坚持把就业扶贫作为长效脱贫的有力抓手,全力推进技能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两个专项行动”,深入实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村企结对帮扶计划,大力组建就业扶贫车间,搭建贫困户就近就业平台,让贫困群众“足不出村、就地脱贫”。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就业扶贫车间18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1146人。

  (一)高位建设就业扶贫车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将其作为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在家门口增收”的重要举措,成立县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和师范点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责任明确到具体的成员单位,“一对一”跟踪服务,“点对点”抓好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及运营。将就业扶贫车间工作与产业扶贫、就业扶贫、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等工作有机相结合,同研究、同部署、同督查、同考核。整合人社、农业、扶贫、经信、工商联等部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集中力量打造就业扶贫车间。通过建设就业扶贫车间,把各级党委政府、帮扶干部责任义务、企业发展愿望、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捆在一起,实现户脱贫、村增收与企业发展有机统一,既解决了“无业可扶、无法离乡、无力脱贫”的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难题,企业得到了收益,村集体通过就业扶贫车间获取收入,用于贫困户脱贫和村集体资金积累,实现了三方共赢。

  (二)多层次建设就业扶贫车间。一是对全县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全面分析,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鼓励引导县内工业园区及龙头企业中发展前景好、劳动密集型分散加工生产、适合到村建厂设点的农产品加工、手工工艺、来料加工、经济林果初加工等投资少、见效快、能够直接收益项目,到乡镇、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厂房式”就业扶贫车间。二是将“就业扶贫车间”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电商、产业扶贫项目紧密对接,合作建立“厂房式”“居家式”就业扶贫车间,实现就业扶贫车间经济运行效应和扶贫效应的“双保障”。三是鼓励返乡创业人员、乡村能手、创业致富能手、大学生、退伍军人利用手中订单、代加工等多方资源,承包建立“居家式”就业扶贫车间,吸纳身边的建档立卡适龄劳动力就业。

  (三)标准化建设就业扶贫车间。一是坚持“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的就业扶贫车间建设中长期规划,制定《大姚县就业扶贫车间示范点创建工作方案》,打造要素齐全、亮点凸显,有看点、可复制的就业扶贫车间示范点6个,以点带面,助推全县就业扶贫车间建设,确保就业扶贫车间建一处、成一处,就业一批、脱贫一批。二是由人社、扶贫部门统一设计制作“就业扶贫车间”标识牌,授予符合认定条件、稳定运行的就业扶贫车间。三是对筹备初创阶段的就业扶贫车间,及时介入,主动服务,宣传落实扶持政策,帮助车间少走弯路,早建成、早运行、早见效,确保所有新建、改建、认定的就业扶贫车间达标。

  (四)规范化运营就业扶贫车间。一是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对就业扶贫车间的投入,采取“企业出大部分、帮扶单位捐一部分、村委会出一部分、财政补一部分”的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就业扶贫车间尽快落地开花,贫困人口尽快受益。二是给予创业担保贷款支持,符合创业担保贷款条件的就业扶贫车间,优先给予10万元的创业贴息贷款;大学生创办就业扶贫车间,优先给予3万元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创业补贴。三是认真落实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奖补政策,经人社、扶贫部门共同认定,对吸纳5名以上贫困劳动力并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的就业扶贫车间,按照每人1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奖补,最高不超过20万元。四是充分发挥人社、扶贫、农业等部门及乡镇党委政府职能,积极为就业扶贫车间排忧解难,做好“三选”(选择好位置、选择好投资模式、选择好投资商)工作,确保车间按计划建设投产。五是积极探索就业扶贫车间管理模式,坚持多方共同受益兼顾公平的原则,引导企业多献爱心、多做慈善、少得利益,在按劳分配工资基础上,让利贫困人口,促使他们早日脱贫;鼓励村党组织将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通过租赁、入股或直接参与经营等方式,推动就业扶贫车间长远发展的同时增加村集体收入;进一步明确就业扶贫车间产权、收益权,防止出现纠纷影响就业扶贫车间效能发挥;做好就业扶贫车间劳动保护,开发针对就业扶贫车间缴费低、保险额度大的险种,最大程度保障就业扶贫车间和贫困人口的利益。

  目前,全县18个就业扶贫车间规范运营,产生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姚兆鹏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县城公租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立就业扶贫车间,主要从事传统手工业“核桃仁”生产加工,采取“计件取酬”的方式,聘用建档立卡贫困户80余人,每人每天务工收入均达75元以上,有效解决了搬迁农户“就业难、难就业”问题,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大姚琳琅丰农业有限公司在金碧镇厂房种植基地建立就业扶贫车间,流转土地1680亩,主要从事蔬菜、水果、花卉、中草药种植,与16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订《劳动用工合同》,为其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免费提供食宿,日工资60元以上,实现了把贫困劳动力转变为产业工人。大姚仕华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在金碧镇流转2万亩林地,发展核桃种植、林下资源开发和林下特色养殖,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基地+扶贫车间+贫困户”模式,为当地群众创造就业岗位,带动649户贫困户参与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基地引领带动、贫困群众主动参与、公司和贫困户互利共赢的扶贫帮扶路子。大姚齐和牧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饲料生产、犊牛繁育、肉牛屠宰、深加工与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建成标准化牛舍8600平方米,探索形成“借母还儿”、联养、入股分红的运作模式,带动2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云岭牛产业,户均增收6380元,带动2000余户农户种植全株玉米、水稻、蚕豆等农作物,公司回收,户均增收3600多元。大姚县金碧粉丝厂为有效解决“无业可扶、无法离乡、无力脱贫”的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问题,在金碧镇、赵家店等乡镇创建优质小把粉丝生产科普示范基地10个,长期使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移民人口50余人,人均月工资收入1500-2500元。大姚永艳扫把加工厂(扶贫车间)采用来料加工生产模式,年销售扫把60余万把,产品远销昆明、陕西、山西等地,年销售收入400余万元,实现利润60万元以上,辐射带动镇内发展扫把加工厂32家,3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了“家门口”务工增收,务工月收入2500元以上。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实行彝族刺绣品研发、设计、制作、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公司+扶贫车间+贫困户”的运营模式,实施“巧手脱贫”行动,累计培训绣女人数6000余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280余户,带动3000余名绣女就业,部分绣女月收入达3000多元,年收入超过40000元。

  我县的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和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工作在省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相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确保了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但也还存在着对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教育、跟踪服务不到位、部分致富带头人带动能力不强、扶贫车间规模偏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企业文化氛围不浓、特色亮点打造不够等诸多问题。在下步工作中,我县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的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和给贡山县独龙江乡群众回信精神,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州要求,进一步加强对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和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工作的领导,压紧靠实各级干部工作责任,建立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问题,在确保现有创业致富带头人和就业扶贫车间提质增效的基础上,年内再培育一批致富带头人(150人以上)、打造一批就业扶贫车间(5个以上),充分发挥创业致富带头人和就业扶贫车间的帮贫带贫减贫作用,确保圆满完成2019年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责任编辑:王文钰 审核:戴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