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的转型与未来

来源:《中国报业》    作者:方 埜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8-15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面对全球一张网,需要全国一盘棋。”在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实现媒体融合的历史性转型升级进程中,党报工作者以守正创新精神加强理论建设,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在《中国报业》陆续发表。我们从中遴选部分有代表性文章集结汇编,既是对十多年来媒体融合发展探索历程的回顾,又是为深度做好媒体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提供可借鉴的有益经验。增刊中标注的作者单位、职务等信息,均与其在本刊首次登载时保持一致。
 
  华西都市报是中国第一张都市类报纸,是都市类报纸发展的创新者和引领者。从率先系统提出报纸市场化理论,到获得中国报业创新奖;从中国都市报竞争力10强,到世界报业发行100强第44位;从一张报纸到华西传媒集群;从率先打造智媒体到深度推进媒体融合一体发展,以技术引领融合发展,26年的风雨征程,华西都市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开拓精神,有力支撑了自身的稳健发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报业的发展进程。
 
  兴衰:一个报种的时代
 
  华西都市报从创办至今,一路走来,经历了从一纸风行到主流化都市报定位,再到危机中求生存、困境中寻出路的过程。华西都市报的办报探索和实践,在中国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都市报风行时代留下了独特印记。
 
  1.创办:一纸风行
 
  1995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正式面世,开创了都市报元年,标志着中国报业发展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都市报时代来临。
 
  华西都市报的诞生,顺应了时代潮流。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改革开放的号角吹遍全国各地,城市规模与市民人口开始快速增长。在那个时期,党报处于一家独大的优势地位,但显然不能全面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读报需求。市场呼唤新报种的出现,都市报诞生的时代背景日渐成熟。另一个契机是报业内部的转型。四川日报作为一家党报,其发行量当时居全国前四,但受到机关晚报巨大的冲击,广告发行遭遇下滑。当时,四川日报党组创新办报思路,顺应时代潮流与人民需求,开始着手打造一份有别于党报和机关晚报的报纸。于是,1995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应运而生。
 
  华西都市报从诞生之初,就具有鲜明的定位与独到的特色,确立“市民生活报”的定位,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出“办一张党和人民都喜欢的报纸”的口号。华西都市报的办报理念体现在日常办报实践中:办报内容不拘泥于衣食住行,而是“想市民所想”“急市民所急”,开创性地提出“嫁接各类畅销报优势”的办报思路,“用市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写市民喜闻乐见的文章”,正式提出具有独创性的“敲门发行”理念,点滴实践汇聚成华西都市报的创新之路。也正是这些举措,奠定了华西都市报——中国西部地区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的地位。
 
  在中国报业发展史上,华西都市报正式开创了报纸新品种。其开创性举措不胜枚举,典型案例包括推出新闻追踪报道、推出周末“特别报道”专版、开通市民热线、加强新闻策划,持续推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新闻报道,真正为市民服务,赢得了无数忠诚读者由衷的喜爱。其后,全国各地都市报纷纷创刊,模仿借鉴华西都市报的办报理念。
 
  华西都市报的一纸风行,除了顺应时代潮流的高瞻远瞩,最重要的就是其浓厚的人文精神,始终与市民站在一起,努力践行新闻的“三贴近”原则。
 
  2.迭代:内容主流
 
  都市报发展到一定阶段,市场上开始出现众多同类报纸,内容呈现同质化趋势。为扭转都市报作为“小报”的定位,并一改都市类报纸浮躁、媚俗的文风,华西都市报率先开启了主流化转型的探索。
 
  1998年3月,华西都市报在办报实践中融入“迈向主流媒体”的理念,开始从主打社会新闻向以主流新闻为主的重大转型,开启了都市报的主流化历程。当时采取了7项举措:一是调整新闻报道结构和版面设置,强化时政报道占比;二是加大财经新闻的报道投入和版面篇幅;三是减少社会新闻的版面空间,实现从以软新闻为主到软硬兼备的内容过渡;四是力戒小报猎奇浮躁的作风,做好建设性新闻报道;五是视野放宽着眼国内外,扩展报道面;六是更新报道角度,吸纳更广的读者群;七是支持报道创新与版面创新,实现与时俱进。这些举措的提出与落实,为华西都市报正式迈向主流都市报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8年,华西都市报旗帜鲜明地提出“新主流都市报”的转型目标,开始实现从“市民生活报”到“新主流都市报”的战略转型,并进行了一系列改版。改版主要聚焦时政新闻、本土原创新闻、文体新闻、财经新闻、地级市新闻、数字化融合六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华西都市报开始担当起新主流都市报的职责,数次推出有影响的新闻报道和策划报道,如“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报道”“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报道”等。
 
  2010年,华西都市报提出“责任至上,公信天下”的办报理念,进一步强化其新主流都市报的地位和影响力。在这种具有全局视野、社会责任感的新理念引领下,华西都市报彻底摆脱了小报的定位与标签。秉承着责任与公信,华西都市报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重大活动报道中发力,生产了众多主流新闻的经典之作。如2011年汶川地震三周年报道中,华西都市报推出的“三年立川”大型珍藏特刊,见证和记录了汶川大地震救灾与重建的历史,被成都市档案馆永久收藏。
 
  在报业探索创新举措的同时,市场环境也在发生剧烈变化。为紧跟市场,加快报道创新,应对外部挑战,华西都市报大胆转变自身原有定位,实现了从“市民生活报”到“新主流都市报”的成功蜕变。
 
  3.危机:传媒变局
 
  从1995年到2015年,既是报业发展高歌猛进的20年,也是互联网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20年。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互联网经过近十年指数级增长,已达到临界状态,开始颠覆各行各业。传媒业也不例外。
 
  随着互联网发展以及网民数量逐年递增,网络新闻强势崛起,2013年起,报业开始进入寒冬期。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报纸零售发行量逐渐减少,二是报纸广告市场逐渐萎缩,三是部分纸媒停刊或关闭。与此同时,一些新媒体如网站、微博等的广告营收大幅上涨,“报业消亡论”再次甚嚣尘上。
 
  都市报作为党报集团改革的先锋队,受市场化的影响最深远,受新媒体的冲击也最猛烈,此时都市报陷入自创办以来最大的危机之中。媒体融合大背景下,都市报如何在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巨大冲击下独辟蹊径、树立自己的品牌、保持优势地位呢?不能被推着走,而是需要积极地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需要主动地走在市场大环境的前面,需要坚定地走出一条引领时代的转型之路,才能真正突破传媒业当下的危机,并在传媒变局中屹立不倒。
 
  秉承着与生俱来的创新和变革精神,华西都市报从未停止过对网络空间的探索和建设新媒体的尝试。在传媒变革和转型的新起点上,华西都市报率先提出了“打造一流传播平台”的战略目标,并付诸实践,先后推出华西都市网、华西都市报电子版、多媒体数字报、移动终端阅读平台等众多新媒体产品。经过多年的转型发展,华西都市报建立起了一个集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视听媒体、社区文化传媒、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和电商平台为一体的华西传媒集群。
 
  转型:打造智媒体
 
  在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互联网社会中,只有转型才有出路。这种转型,不是传统报业时期报纸改改版就能够达到的,它是颠覆性的,传媒业真正进入了一个全新赛道。
 
  1.重塑:自建网络平台
 
  对于市场化程度最充分的都市报而言,要实现真正的融合转型,依然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而此时,最大的规律就是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搭建自己的移动网络平台。在互联网产品海量诞生的背景下,想要在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打造一款全新且具有独特定位的产品尤为重要。面对争夺话语权、提升传播力、进行舆论引导的艰巨任务,华西都市报开启了“第二次创业”。
 
  2015年10月28日,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重磅打造、承载华西都市报融合转型使命的封面传媒公司正式成立,面向全球招募技术人才、内容人才、运营人才,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经过半年招募和筹备,2016年5月4日,封面传媒打造的核心产品封面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开启“构建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泛内容生态平台”新征程。封面新闻上线以来,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以“亿万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为定位,并于当年10月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智媒体”的理念。
 
  华西都市报在打造封面新闻的过程中,一直坚持把技术放在引领地位,坚持走自建技术团队、自主研发产品、自创技术品牌的科技强媒之路。在内容转型方面,作为专业的机构媒体,封面新闻高度重视内容建设,以“正能量、年轻态、视频化”作为内容生产重要标准,坚持移动优先、视频优先、故事优先。
 
  2.融合:以新媒体为中心
 
  经过早期创办网站的试水和构建华西传媒集群的探索,2016年后华西都市报融合发展开启了全新探索,致力于解决早期融合过程中存在的痛点,比如“报网两张皮”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更彻底、更深入地融合。
 
  在封面新闻与华西都市报的融合中,报纸不再是中心。取而代之,新媒体是融合发展的中心,即封面新闻客户端是中心,是融合发展的主平台、主阵地、主驱动、主战场,报纸只是一天24小时86400秒传播中的一个环节,只是封面新闻传播矩阵的一部分,不再是主导。
 
  2018年起,封面新闻与华西都市报的融合由原来的“121”模式开始向“111”模式迈进,即“一支队伍、一个平台、一体运营”,突出一体化发展、一盘棋整合的融合发展思路。华西都市报团队整体迁入封面传媒公司,华西都市报社不再有人员编制,报纸的所有内容都由封面传媒公司负责生产。报社所有班子成员都参与封面传媒管理,按照封面传媒各条口线,各负其责进行管理,不再设专职新媒体领导。绩效考核改革也非常彻底,所有报道必须第一时间发新媒体,结合传播效果进行考评打分,同时依托封面智媒云技术系统实现“人工干预+机器打分”。
 
  一系列改革有力推动了华西都市报和封面新闻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转变,做到“不分你我、不分彼此”,快速推动了主力军全面挺进互联网“主战场”。
 
  3.引领:打造智媒体
 
  新媒体时代,媒体亦步亦趋的转型已然行不通了。这个时代最大的不变就是永远在变,快速迭代的新技术推动传播生态加速变迁。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人工智能时代又来了。
 
  面对技术的快速变革,封面新闻把自身发展建立在对趋势的准确把握上,提前预判和布局面向未来的移动传播平台。凯文·凯利曾言:“技术都会有一个前进的方向,它叫作必然,就是这个趋势像重力一样,一定会发生。”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人工智能技术就是未来的必然,它必定会成为经济、社会、生活等领域的通用技术。因此,封面新闻自创办以来,就一直坚定地朝着“AI+媒体”的方向努力,坚持打造一支懂媒体的全新技术队伍,坚持打造一支懂技术的适应转型发展的媒体队伍,坚持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自身发展,打造智媒体的理念也不断完善,形成了“智能媒体+智慧媒体+智库媒体”的“智媒体”全新发展理念。
 
  一是建设智能媒体,主要做法是建设面向未来的“智能编辑部”。智能编辑部不同于传统编辑部,而是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于媒体的各个环节,重构生产传播全流程。封面新闻持续优化升级各个类别的产品,形成了“智能+”产品生态,包括封面推荐算法、小封写作、封面智媒云等核心产品。
 
  二是打造智慧媒体,坚持用主流价值观为智能技术赋能。封面推荐算法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兴趣推荐、人工推荐和用户自主选择。一方面,将主流价值观赋予算法技术中,把正能量新闻纳入算法模型,承担媒体传播正能量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不断创新产品,推出封面视频、封面直播、青蕉社区等新产品,创新表达方式,更新传播语言,让主流内容更新颖、更活泼、更具有吸引力。
 
  三是搭建智库媒体,做数据+舆情的决策支持平台。媒体建设智库具有天然优势,也是封面新闻打造智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封面传媒设立封面研究院,深耕垂直领域,提供专业的智库服务。具体到产品层面,着力打造封面指数和封面舆情两大拳头产品。
 
  未来:智媒云驱动构建“科技+传媒+文化”生态体
 
  2019年4月28日,封面传媒提出要构建“科技+传媒+文化”生态体,科技是引领,智媒体是核心,新型文化业态是支撑,三者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发展生态。2020年10月28日,封面传媒正式发布智媒云4.0版本,意味着其转型进入了新的阶段。智媒云4.0包括“智能技术、智慧文博、内容科技、数字营销”4大矩阵、9个部分、28个关键节点、180多个功能模块,来源于封面新闻的探索实践。智媒云4.0作为构建智媒体的作战图,将驱动封面传媒进一步推进媒体融合、助力产业拓展、赋能社会治理,建设成为一流互联网科技传媒文化企业。
 
  1.智能技术
 
  封面探索的智能技术赋能有三种类型,分别是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实验室的AI赋能、智媒云数据中心的数据赋能、智媒云服务与安全中心的云协作赋能。智能技术矩阵通过双中台,即数据中台与业务中台,完成对智慧文旅、内容科技和数字营销的赋能。其中,AI赋能的核心产品包括小封写作机器人和小封协作机器人,分别覆盖人机写作和人机协作;数据赋能的核心产品是主流媒体算法平台,以封面算法为例,主要由兴趣推荐、人工推荐、用户自主选择三部分组成,是封面新闻破除信息茧房的重要尝试;云协作赋能,是指封面新闻积极践行云上群众路线,大力开拓云求助、云发布会等场景应用。
 
  封面传媒融合了传媒智能技术和主流媒体算法的双重优势,开发了覆盖省、市、县三级融媒体中心的融媒体建设解决方案,不仅包含APP开发,还有全国首创可以同时连通报网端的移动采编管理系统——封巢,解决了移动端视频剪辑与视频、图文一体化机器审核等多个难题,让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有了一站式解决方案。封面传媒自主研发的融媒智能技术不仅运用到黑龙江、海南等省级融媒体平台建设以及徐州日报、扬子晚报等媒体整体转型中,而且开始面向智慧城市、电子政务方向提供智慧治理综合信息平台一体化解决方案。下一步,封面传媒还将成立封面科技公司,进一步提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产品的研发与产业拓展。
 
  2.智慧文博
 
  智慧文博着力打造智能云展系统,以全场景3D化智能云展馆为核心,提供包含云展览、云推荐、云洽谈的全场景智慧文博解决方案。以2020年第八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云博览项目为例,该云博览平台由封面传媒重磅打造,是全国首个完全在云端呈现的国家级高科技展会,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参展企业最多的全场景云端适配3D智能云展馆,封面传媒成为国内首家搭建国家级科技博览会云展馆的媒体。在5天活动时间里,该云展馆助力绵阳市通过云展览、云推荐、云洽谈、云签约等方式集中展示签约项目105个、签约金额691.73亿元,被授予“2020年度中国十佳优秀特色展览会”。智慧文博矩阵还将助力智慧文旅,参与文化遗产数字保护工程。封面传媒将以科博会云博览成果为基础,通过云端技术在四川打造一批名城、名展、名馆,助力四川数字文博、智慧文旅事业升级,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壮大。
 
  3.内容科技
 
  内容科技将着力推动传统采编内容作品升维、进化到内容新技术产品。封面新闻在探索移动互联网传播规律的过程中,进行科技+传媒、内容+技术的融合创新,运用人工智能、直播、视频、VR、AR、航拍、动漫、数据可视化等生产适合网络传播的内容产品。内容科技矩阵的全流程设计与网络传播规律探索相结合,全时段发布、多平台运营、多版本适配、多线程任务、一体化运作。
 
  内容科技矩阵由智媒编辑部、智媒演播室两大部分构成。智媒编辑部是智媒云赋能的新型编辑部,以智媒技术重新定义策、采、编、审、发、评等新闻生产全流程。智媒演播室以打造5G+4K全场景视频传播体系为核心目标,赋能新闻传播,并提供云发布、云论坛等云端发布服务、XR虚拟现实视频服务以及智能交互视频服务等内容科技产品。
 
  4.数字营销
 
  封面传媒通过数据驱动、算法重构,赋予营销组合以新内涵,探索实践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通过数字营销赋能,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封面传媒的经营仍保持逆势增长。
 
  数字营销矩阵由智媒营销、封面研究院两部分构成。数字营销矩阵服务于智媒云4.0对外的定位:多行业的技术解决方案,不断开发应用场景,扩展为泛内容生态平台。
 
  封面传媒智媒营销重点开拓了9个方面的新营销路径,包括智慧文博营销,智能技术营销,内容科技营销,社群营销,影响力营销,内容版权、分发账号营销,线上线下互动营销,智库舆情营销,短视频、MCN营销等。
 
  封面新闻研究院分为六大研究所,分别是舆情研究所、公益研究所、人文研究所、传播研究所、人工智能研究所和新经济研究所。封面研究院与封面智库拓展智库营收,持续开发智库、舆情、文化和活动论坛等新业务领域。
 
  作为中国都市类报纸的开创者,从华西都市报到封面新闻,从都市报到智媒体,从智媒体到生态体,变的是环境和生态,不变的是永续创新和变革的精神。无论遭遇了多大挑战,华西都市报已经实现了从传统媒体到移动互联网平台的转身与转型。未来,以封面传媒、封面新闻、封面科技为战略支撑点的封面传媒集群,将全面挺进互联网主战场,依托智媒云技术支撑,打造新型传播平台,构建一流的互联网科技传媒文化企业,持续探索和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媒体转型之路。
 
  (作者:方埜,封面传媒董事长、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总编辑)
 
  (原文刊载于2021年4月上)
 
  (收录于中国报业2024增刊-优秀文集)

责任编辑:张珺洁 审核:金春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