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现象”背后的人才密码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中国报业》    作者:沐 阳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8-15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面对全球一张网,需要全国一盘棋。”在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实现媒体融合的历史性转型升级进程中,党报工作者以守正创新精神加强理论建设,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在《中国报业》陆续发表。我们从中遴选部分有代表性文章集结汇编,既是对十多年来媒体融合发展探索历程的回顾,又是为深度做好媒体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提供可借鉴的有益经验。增刊中标注的作者单位、职务等信息,均与其在本刊首次登载时保持一致。
 
  承载83年厚重历史,深度融合创造未来。以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为龙头的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确立“融合、创新、跨界、共生”的发展理念,在全国纸媒普遍遭遇严峻挑战的不利环境下,创造了令业界惊艳的业绩。
 
  重大主题报道精品迭出。2018—2020年,集团分别有5件、9件、7件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在全国省级媒体中名列前茅。“四全”媒体建设不断提速。以全媒体指挥中心为抓手,构建起党报求“深”、客户端求“快”、网站求“全”、全媒体求“融”的现代传播新体系。“交汇点”“紫牛新闻”“新江苏”等新闻客户端各具特色、错位发展,“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建设走在全国省级平台前列。报业经营强劲增长。2020年,集团利润总额突破5亿元大关,近3年累计利润增幅高达252%。其中,新媒体收入连续保持30%以上的年度增幅,《新华日报》发行量创历史新高。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新华日报》连续5年入选“世界媒体500强”,《新华日报》《扬子晚报》连续多年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在被业界点赞的“新华现象”背后,是理念的“燃值”、观念的“出圈”与行动的聚合,特别是离不开人才尤其是全媒体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的强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要求,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把更多熟悉新媒体的中青年优秀人才充实到关键岗位,充分释放人才活力。近年来,集团以2017“精品生产年”、2018“服务提升年”、2019“队伍加强年”、2020“基础夯实年”、2021“发展稳进年”为系列年度主题,构建起一整套科学、系统、动态化的体制机制,全面营造识才、爱才、育才、用才的全媒体人才发展新格局,赋能与助力集团建设“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新型主流媒体。
 
  打造全媒体人才集聚平台
 
  《意见》指出,要大力培养全媒体人才,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提高主流媒体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近3年来,集团通过校招、社招以及人才引进等多途径,先后吸引、集聚了300多名高素质人才加盟新华大家庭。2020年,集团推出招聘89人的工作计划,吸引了近5000人报名应聘,一些热门岗位甚至达到了“百里挑一”。在集团党委的通盘谋划下,“新华苗圃”日益成为集团全媒体人才的集聚平台。
 
  人才挖掘环节前置。与知名高校合作共建实习基地,推动人才挖掘环节前置。近年来,集团与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江苏知名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向各高校输送“校外导师”,开展各类项目合作,探索实习生招收、优秀者留用工作等新模式,提前储备、抢抓“全媒体人才好苗子”。
 
  招募人才高点定位。面对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集团在招聘、引进人才时,突出需求导向,坚持高点定位,特别是对集团长远发展、高质量发展所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全媒体人才,持续加大引才力度。2020年以来新入职员工中,国内外知名高校毕业生占比高达51%,硕士研究生占比达44%。其中,相当比例的职场新人还具备视频、设计、播音主持等全媒体以及财经、法律、社会管理等复合型专业背景。
 
  市场化招聘增活力。一方面,集团与省市各级人社部门加强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联系,连续两年通过南京市“宁聚计划”,前往北京高校、省内高校举办校园招聘,引入优秀人才,为集团全媒体事业发展补充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加强与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等专业化、市场化人才机构的密切合作,极大拓宽了招聘渠道,提升了社会覆盖面,取得了筑巢引凤、广纳英才的良好效果。
 
  技术手段辅助引才。在2020年招聘过程中,集团与专业化机构合作,首次引入性格测试和背景调查,内容涵盖性格特质、行为模式、价值方向以及团队精神、抗压性等一系列要素,借助科技手段的辅助力量,进一步提升了人、岗匹配度,更为精准地发现与招录高层次全媒体人才。
 
  孕育全媒体人才培养基地
 
  今年2月初,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正式挂牌,这是江苏首家全媒体领域的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集团将依托创新实践基地,加快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到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重点探索用主流价值驾驭的算法推荐模式,实现舆论引导和信息传播的精准化、个性化,同时加强与全球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力争在新闻传播、舆情舆论、媒介技术运用、媒介大数据、报史研究、融媒改革等方面,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这是集团在扎实推进新华英才211工程、创新实验场工程、创业创新工程的基础上,下大力气加强全媒体人才培养、助力媒体深度融合再上新台阶的又一品牌工程。
 
  新华传媒学院打造全媒体人才“蓄水池”。今年4月,新华传媒学院正式成立,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集团董事长双传学在揭牌仪式上说,要把学院建成集团骨干人才的“蓄水池”和江苏传媒大咖的“摇篮”。学院将秉承“重实际求实操、重规范求规律、重传业求传承”的理念,围绕集团全媒体发展战略,充分用好用活新华报业红色基因传承,推出具有新华传媒品牌价值的系列精品课程,开展“菜单式”学习,赋予人才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灵活度。全面实行年度培训“积分制”,发放“电子护照”,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做好积分结果运用,挂钩个人职业通道考核条件。新华传媒学院还将“开门办学”,吸纳集团内外的师生资源,打造特色化、差异化的内外结合培训体系。建立全媒管理型、全媒技能型、全媒运营型、全媒技术型等专业前沿课程,构建现代化全媒体传播课程体系,形成国内有影响、行业认可度高、实践与理论相融合的高层次全媒体人才培训平台。
 
  “新华名师带徒工程”品牌效应凸显。2020年3月,集团首批“新华名师带徒工程”结对名单出炉。首批15位名师从江苏省“四名人才”在职在岗的人员中选聘,通过“以老带新传帮带、以新促老增活力”,切实发挥优秀人才的带头示范、激励传承效应,在政治品格、职业素养、业务技能等方面树立典范,助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升党报集团主流媒体的引领地位。接下来,集团还将不断完善、落实新华名师带徒工程,优化培养管理办法,鼓励广大青年记者、编辑积极参与,多出精品佳作,培养造就一批在业界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青年翘楚。
 
  业务轮岗锻炼提升全媒体人才“综合战力”。全媒体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只有对采、写、编、评等全流程都有所了解、不断精进,才能更好理解和掌握各平台的需求。除了各类业务培训外,适当的轮岗“跨界”也是集团丰富人才实战经验的重要方式之一。《新华日报》新一轮改版自今年元旦起实施,标志性举措之一就是建强全媒体指挥中枢,开启“指挥长+值班长+参谋部+飞虎队”的全新运行机制,强化对“策、采、编、发”的全流程管理,加快推进精品生产和媒体融合。值班长作为此次流程再造的枢纽型岗位,发挥了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关键作用。值班长从新华全媒体各部门、单位负责人中选任,从专业化视角对全媒体产品“高看一眼、深看一层”,在严把导向关的同时,起到了参谋决策、策划运作、协调部门、设置议题的引领作用。
 
  巩固培训效果,推进成果转化。集团在开展全媒体系列培训中,特别注重将各类培训与练兵比武有机结合,边学、边练、边干,巩固培训效果,推进成果转化。以集团“队伍加强年——业务大练兵、岗位大比武”活动为例,练兵比武活动由集团自主研发线上答题系统,场内场外同时竞技,报社领导予以点评,共计300多名青年采编人员参与答题,排名居前者获奖,诞生了一批“业务网红”。参与情况、得分排名等考核结果向所在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反馈,切实发挥了“比学赶超”的激励导向作用,获得集团上下一致好评。
 
  内容+技术渐成当代媒体人新风尚。当前,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步入快车道,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全面渗入传媒行业的方方面面,技术赋能传媒成为大势所趋。集团在全媒体人才培养中,特别注重加强对新媒体各类新技术的培训,积极引导编辑、记者学习视频、音频、H5、直播等新媒体技术,组织开展了Vlog大赛、短视频大赛,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推动“内容+技术”的全面深度融合。如今,直播、短视频、数据新闻、H5交互呈现渐成报道常态,Vlog等新形式引人关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集团抓住重大主题报道契机,鼓励、推动全媒体人才加强对新兴传播技术的实战应用。集团旗下的《扬子晚报》推出“阿紫阿牛跑两会”专栏,通过类Vlog的形式,佐以详实的图文,对参会的江苏代表、委员及普通民众进行采访。两会期间,“阿紫阿牛跑两会”共推出6期,并在扬子晚报网、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多个平台联动播出。仅以微博平台而言,“阿紫阿牛跑两会”的每期视频阅读量倍增,相关微博话题获得了近4000万次的总阅读量。
 
  优化全媒体人才成长通道
 
  一直以来,集团党委高度重视全媒体人才成长,不断优化全媒体人才成长通道。通过绩效激励、职务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等一系列举措,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把更多熟悉新媒体、有志新媒体的中青年优秀人才充实到关键岗位,极大地激发了人才活力。
 
  绩效政策适当倾斜,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意见》强调,建立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一体化组织架构,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传播链条。2020年1月以来,新华日报大力推动考核及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引导作用。由总编辑牵头,制定《全媒体内容生产考核方案(试行)》,打通报纸和新媒体的考核,实行严格框架、一种规则,从考核层面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新考核方式以“移动优先”为导向,新媒体稿酬与报纸稿酬占比由1∶2调整为6∶4,鼓励记者多向新媒体发稿。进一步强化传播力指数在考核中的运用,建立以客观数据为基础、辅以人工干预、聚合多种评价元素的加权考核办法,进一步增强考核的科学性和精准度。同时,从原来直接考核到每个记者编辑的简单计件制考核转向对部门核心指标完成情况的考核,赋予部门主任一定权限的二次考核分配权。新考核方案试行以来,考核杠杆作用进一步凸显,记者向新媒体投稿的积极性显著增强,“交汇点”新闻客户端的稿件质量、数量稳步提升,媒体深度融合步伐持续加快。目前,集团全媒体考核系统在新华日报和“交汇点”新闻客户端的考核部分已完成切换,集团其他主要媒体也正在加快调试,并有望于近期实现全面切换。接下来,集团还将对薪酬分配方式进行深入改革。通过绩效政策的进一步倾斜,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更为有序,进一步激发全媒体人才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畅通全媒体人才成长进步通道。结合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双法人”特点,集团立足发展实际,有重点、分步骤、针对性地为全媒体人才成长构造管理通道、专业通道等多元化晋升通道。一方面,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大胆选拔和任用优秀采编、经营、管理人才,充实到部门中层和下属企业领导岗位,激励干部在重要岗位上担当作为,推动一大批“千里马”脱颖而出。另一方面,畅通员工职称晋升通道,在评先、评优时向优秀全媒体人才倾斜,不断激发全媒体人才的创造性、积极性。同时,还建立健全了集团内部的人才流动机制,根据工作实绩与个人特长,将具有采编、运营、技术经历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到重要岗位,营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多元互补的人才发展生态环境。2021年3月以来,集团还全面启动面向优秀年轻干部的摸底调研,推荐一批忠诚干净担当、充满战斗力的高素质、专业化优秀年轻干部,为党委下一步选人用人提供决策参考。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去年6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为“十四五”期间全媒体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明确了前进方向。在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进程中,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将坚持“人才聚、事业兴”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强对全媒体人才的关心、培养、支持力度,鼓励优秀全媒体人才开拓创新、崇尚实干、积极进取,营造对内迸发凝聚力、创造力、推动力,对外具有影响力、竞争力、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赋能与助力集团更好地建设“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新型主流媒体。
 
  (作者:沐阳,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人力资源部主任)
 
  (原文刊载于2021年5月上)
 
  (收录于中国报业2024增刊-优秀文集)

责任编辑:张珺洁 审核:金春妮

特别声明:

1.本网/端所刊登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部分注明“来源:中国报业网”的作品为党政部门、网络作者投稿后经审核发布,投稿方应对文章、图片的真实性负责。仅代表投稿方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本网/端转载的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凡注明“中国报业”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报业》杂志社所有。未经《中国报业》杂志社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5.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即与中国报业网联系,本网将会在24小时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6.邮箱:zgbymedia@163.com 电话:010-65363038 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