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新闻:以新闻业务变革推动报业数字化转型

来源:《中国报业》    作者:陈秀云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8-15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面对全球一张网,需要全国一盘棋。”在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实现媒体融合的历史性转型升级进程中,党报工作者以守正创新精神加强理论建设,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在《中国报业》陆续发表。我们从中遴选部分有代表性文章集结汇编,既是对十多年来媒体融合发展探索历程的回顾,又是为深度做好媒体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提供可借鉴的有益经验。增刊中标注的作者单位、职务等信息,均与其在本刊首次登载时保持一致。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新闻引发了新闻传播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通过对2010年维基解密的相关报道,使“数据新闻”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国外著名报业如英国《卫报》、美国《纽约时报》等都积极进行数据新闻的生产实践,并以数据新闻业务的拓展,促进传统报业与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对于中国报业而言,数据新闻同样不仅意味着新闻生产方式和新闻样态的变化,而且必将以新闻业务的变革带动报业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
 
  数据新闻造成报业生存的新危机
 
  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又被称为数据驱动新闻(data driven journalism),虽然当下对数据新闻的定义尚不统一,但一般认为这是大数据时代基于网络技术进行数据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呈现的新闻生产新样态。《2013年世界报业创新报告》指出,数据新闻将以两种方式改变传统新闻业,即以应用技术压缩来收集分析数据和以交互方式呈现结果或将结果可视化,也就是说,数据新闻必然带动传统新闻业的变革,造成这种变革的两种方式都是以应用网络技术为基础。对报业而言,数据新闻的出现带来传统报业与网络技术的新碰撞,这种碰撞无疑加深了数字化时代传统报业的危机。
 
  数据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促进了新闻报道的精确化科学化。科学意味着客观,客观正是新闻专业主义一直追求的职业理念之一。在精确新闻阶段采用社会科学研究如抽样统计等方法得到数据,这些数据仅仅作为文字的辅助,传统报业不但没有受到威胁,反倒为报纸的深度报道提供了新机遇。但是,数据新闻出现后,文字与数据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用数据驱动新闻故事,数据为主,文字为辅。不仅如此,数据的呈现方式主要是“可视化”,也就是说故事能够被直观地看见和理解。与传统新闻依靠文字符号讲述故事不同,数据新闻主要借助于信息图表,如图解、图形、表格、地图、动画、视频等视觉化工具来呈现信息。与文字符号系统相比,图形符号更加直观和具体,且具有交互性,受众不但可以看还可以参与其中。比如英国《卫报》2010年10月23日刊载的伊拉克日志,使用来自维基解密的数据,借助谷歌地图提供的免费软件Google fushion制作了一幅点图,将伊战所有人员伤亡情况都标注在该图上,地图可放大可缩小,地图上一个红点便代表一次死亡事件,鼠标点击红点后弹出的窗口有详细说明:伤亡人数、时间、造成伤亡的具体原因。
 
  网络大数据汇聚分析、可视化和交互性是数据新闻的主要特点,作为平面媒介的报纸很难完成这样的新闻生产。难以完成是否可以避开数据新闻继续以往的报纸新闻生产呢?答案是否定的。
 
  报纸从诞生之日起就作为“新闻纸”而存在,也就是说,报业的根本在于做新闻。报纸新闻体裁主要由迅速传递篇幅短小的消息(包括简讯、花絮等)和篇幅较长的通讯、特写、专访以及深度报道等构成。在网络出现之后,网络信息传播的瞬时效应和全球效应,使报人意识到在传播速度和范围上无法与网络竞争,报纸在传递纯消息方面早已输给网络。在数据新闻诞生之前,传统报业可以依赖自身训练有素的专业团队进行深度报道,展现自身优势。数据新闻甫一出现,就在深度报道方面显示出优势,无论从维基解密报道还是关于伦敦暴乱的挖掘,都让人充分领会了数据和图表的力量,数据新闻所依托的大数据首先给人以客观科学的印象,再加上其图表化的表达,使深度的社会问题也变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也就是说,数据新闻一方面强化了深度报道的客观性和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又贴近大众,适应了“读图时代”的阅读习惯。比如,2016年5月初引发社会全面关注的“魏则西事件”,很多媒体习惯性用文字来描述莆田系的扩张手段,甚至罗列与之相关的8000多家医疗机构名称,让读者目不暇接。而新京报“图个明白”栏目5月4日推出《莆田系如何“攻陷”公立医院?》的数据新闻报道,用图片加图表的方式,展现了莆田系的扩张模式以及识别莆田系医院的办法,不但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而且使人很容易把握其中的利害关系。
 
  数据新闻改变了深度报道基本样态,通过全息化的数据收集、数据过滤与数据处理和数据整合,在报道的真实、全面和客观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简言之,数据新闻的出现侵蚀了报纸的最后一块领地,报纸若要在网络时代生存下去,就必须进行网络化和数字化转型。
 
  数据新闻对报业数字化转型的推动
 
  数据新闻呼唤着与之配套的软、硬件环境,以纸媒为核心的传统报业新闻生产环境已无法适应这一新样态的生存和发展。实际上,很多传统报业机构在制作数据新闻的同时,也在推进数字化进程。比如包括英国《卫报》、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在内的多家国际知名报业机构,都专门组建数据新闻团队,吸纳网络技术人员加入媒体的新闻生产,国内的《人民日报》《新京报》等也纷纷开始类似进程。也就是说,数据新闻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新闻样态的变化,其背后给报业带来了新闻生产模式和逻辑的全方位数字化变革。
 
  数据新闻的基础是大数据,而能够完成海量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只能是网络,网络既作为数据新闻的数据源头,又为海量数据处理提供方便快捷的应用工具。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特别是其中的政府网站、社会团体网站、商业网站都是数据新闻强大的潜在信源,离开这些网络资源,数据新闻基本无法完成。而这些资源的汇聚与整合,所依赖的同样是网络技术,这就对传统报业的新闻生产者提出了在网络数据搜集与处理方面的技术性要求,“记者编辑需要重新考量如何以可视化方式或其他网络应用的形式架构一个新闻故事,通过各种图形引导和互动设计让阅读进行下去,这对从业者的思维转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多媒体叙事的能力,则无法胜任这样的报道设计”。报业转型的核心应该是报人的数字化转型,培养和吸纳善于使用相关数据处理软件,具有一定技术基础的记者编辑,是当下报业数字化转型的首要任务。
 
  当然,数据新闻的生产并不是记者编辑的个人行为,一般来说,数据新闻是传统新闻编辑室的工作人员与数据图形处理团队合作的产物。报业若要生产出成熟的数据新闻作品,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进行应用技术与传统创意、图与文的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图形处理团队的程序员辅助记者编辑,帮助他们挖掘数据,将庞杂数据转化为电子数据图形或图表。在比较成熟的数据新闻生产过程中,通常就是如此,比如《芝加哥论坛报》的新闻应用团队由一群技术专家组成,这个团队“就像一支潜入新闻编辑部的快乐黑客团队”,一方面,应用团队帮助记者编辑调查和报道故事、在线描绘故事和建立网络资源等;另一方面,应用团队常常在与记者面对面交谈中找到需要做的东西,所有与应用相关的想法都来自记者和编辑。也就是说,在数据新闻生产过程中,技术与传统创意密不可分,在报业转型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传统与现代、技术人员与记者编辑的团队建设,这样才可能实现文字与数据的完美配合,才能既发扬报业传统精神又能贴近时代脉搏,从容面对大数据的挑战。
 
  从生产过程上看,数据新闻的生产是一种开放的螺旋式过程,这与传统的新闻生产的封闭线性形成较大反差,而这种生产流程转变的关键是受众地位的变化。在数据新闻里,公众既可能是消费者也可能是生产者,也就是说,数据新闻是吸纳普通公众参与、使新闻生产具有多种可能走向的开放式新闻生产。
 
  普通公众的参与,一方面表现为数据新闻直接与受众相关,受众可以通过参与成为数据新闻中活动的元素。比如,关于房价问题的数据新闻图表中,可能会有房价计算器之类的实用工具,在阅读此类数据新闻时,公众就能知悉自己如果在某地区买房的价位是否合理,从而为其决策提供切实帮助。另一方面,开放性也是数据新闻与传统新闻生产的根本区别。数据新闻可以是永远在生产中的新闻样式,它以众包方式开拓新闻报道空间,聚拢传媒人气。如英国《卫报》开设了数据博客(Datablog),专门提供新闻报道背后的完整数据集;在网站上设置专门的数据频道(Data Store),提供世界各国政府数据库的链接;每一篇报道中所使用的相关数据都可供用户下载;为用户提供培训课程,安排专人讲解数据新闻的制作步骤、方法,以及诸如Excel、Google FusionTables等免费工具软件的使用;还通过举办有奖征稿等竞赛提升公众参与数字新闻报道的兴趣。通过指导公众掌握数据新闻制作技巧,帮助媒体理清报道思路,把握报道细节,校正报道问题,寻找认识、解决问题的新视角,呈现新闻的新方式,生产新闻衍生品。在开放坦诚的与普通公众的互动中,不但使新闻质量得到提升,也会使媒体吸引更多的用户,提升报业机构的美誉度。
 
  总之,数据新闻生产不仅是新闻业务模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它提醒传统报业在人员配置、内部组织和新闻生产上也要网络化数字化,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在未来的新闻业发展中赢得一席之地。
 
  数据新闻的局限对报业数字化转型的警示
 
  虽然数据新闻有着诸多长处,但从精确新闻到计算机辅助报道,再到数据新闻等多样态业务实践来看,这种变革呈叠加的方式,新的样态并没有取代旧样态,新的生产和呈现方式也并不能完全否定旧方式。这提醒我们,不能全面否定传统报业所积累的新闻报道经验与优势。即便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对于传统优势的发扬仍旧是转型题中应有之义。
 
  按照传统新闻观念,时效性是新闻之所以为新闻的第一要素,因此“争分夺秒”快速发稿是新闻工作的重要法则,而数据新闻由于其制作需要多重合作,生产过程相对复杂,这就决定了数据新闻的相对滞后性。虽然说,借助软件可以按照预先设计把新数据导入,但事实上,按照数据新闻的原义,应该有大数据的汇聚与处理过程,如果缺乏了大数据处理的长处,也难以彰显其优势。总体来看,这一新闻样态更适合进行复杂事件的调查性报道或针对特定社会现象的非事件性新闻报道。而对时效性要求很高的突发性事件,传统的消息如简讯更有长处。这也提醒传统报业,在转型过程中要利用网络及数字化技术的长处并结合传统新闻生产特有的优势,而不是盲目追随数据新闻,一切都数据化或可视化。
 
  “新闻”不是历史,那么就不能仅仅依靠网络搜索来获得资源。现有的数据新闻操作中呈现出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对于现成数据的依赖,也就是数据新闻制作中普遍存在的“炒冷饭”问题。冷饭炒得再好,毕竟还是冷饭,把已有资料做得再好,如果没有与当下事件或事实的结合点,那这样的数据新闻与历史研究或一般社会调查有何异?报道新闻、传递信息是报业安身立命之本,而那些新鲜人物、事件情节特别是细节必须来源于传统新闻独特的工作方式“采访”。从数据新闻生产实践经验总结来看,无论是《数据新闻手册》,还是已有的其他数据新闻做法的介绍中,对于采访与数据新闻的关系并未涉及。采访是否可以用网络数据挖掘和数据汇集取代?采访得到的是鲜活的事件、情节和人物,身临其境是虚拟情境无法代替的。从已有的优秀数据新闻报道来看,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卫报》的关于伦敦暴乱的报道,还是我国中央电视台的“据说春运”报道,让人看到的都是整体情况,而具体的个人则在数据新闻中被淹没,我们很难在这样“科学化”的数据新闻报道中发现活生生的人,个体的情感、心理在数据新闻中变成集合下的情绪情感统计。当下几乎所有的数据新闻实践共有的特征是有故事无情节,有人群无人物,有生活无生命,而真正能够打动人的是个体。“好看”但缺乏感染力是数据新闻最大的问题所在。新闻的任务不仅仅是客观统计和真假判断,也要为人们提供情感共鸣和人生思考,这种心灵启迪价值通过数据新闻很难实现。
 
  不仅如此,即便数据新闻真实客观,也可能因源头数据的虚假而动摇其根基。众所周知,中国当下机构数据公开有限,自媒体中虚假信息比比皆是,这就给制作数据新闻中的数据收集、数据清洗和过滤造成巨大困难;数据新闻还由于借助后台的数据搜索,可能带来侵犯隐私和版权等问题,这些都在提醒数据新闻的制作应有自己的边界,也提醒报业在向数字化转型时要提前做好预防。
 
  (作者:陈秀云,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硕士生导师)
 
  本文是2016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基于危机传播情境论的新媒体时代政府群体事件舆情应对能力提升研究(编号:2016lslktzixw-21)阶段性成果。
 
  (原文刊载于2016年5月上)
 
  (收录于中国报业2024增刊-优秀文集)

责任编辑:张珺洁 审核:金春妮